張躍宗

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榮的職業,而作為體育教師,陽光對我們可能“關照”得更多一些。31年來,陽光下的運動場越來越令我敬畏,我不斷地追問自己:在陽光下的運動場上,如何讓孩子們健康快樂地成長?隨著時光的流轉,答案在不斷豐富著、變化著。
一、我的兩位“好朋友”
可以說,我的成長道路并不是很順利。1990年,普通師范專業畢業的我“半路出家”,做了一名體育教師,在順義區良種繁殖場小學任教,學校地處農村,是在一所破廟的基礎上建成的,共有100多名學生,當時僅有我一名體育教師,我面臨著無人交流、無人指導的窘境。除了從事教學、課間操、課外活動等學校體育工作外,我還承擔著檔案管理員工作,同時負責田徑隊、乒乓球隊、腰鼓隊、象棋隊、跳繩隊等多支隊伍的訓練工作,工作的壓力使我有些喘不過氣來。幸好,我有兩位“好朋友”的陪伴,“一位”是圖書館,給予我無窮的知識;“一位”是運動場,是我知識轉化的實驗田。
1.陽光閱讀,助力成長
1987年我考入順義師范后,在距離學校2km外的順義縣圖書館辦理了借書證和閱覽證,由此開始與書為伴。
剛開始工作的幾年,《讀者文摘》《青年文摘》等期刊是我的首選;10年后,《中國學校體育》等期刊成為我的最愛。我粗略地統計了一下:在最初工作的10年里,我讀的書大都是世界名著、中國經典名著,教育教學方面的書籍僅占5%,而2000年以后,閱讀教育教學方面的書籍占了我閱讀總量的50%。可以說,工作后前10年書籍、期刊的閱讀豐富了我的人生,而之后的閱讀提高了我的專業理論水平。
在剛工作的幾年里,我嘗試過“啟發式教學法”“情境教學法”等教學方法,由于鉆研教材不夠,教學只是停留在照貓畫虎的水平上。1999年,針對跳繩教學,我開始了專題性閱讀,以人教版教材為基礎,先后閱讀了王守中的《跳繩》、關槐秀的《民族民間體育游戲》等書中有關跳繩的內容,又從網上搜索發現了胡平生的《競技跳繩》,在書中,我汲取了跳繩教學的營養,逐漸形成了自己教學上的特色,摸索出了“以繩代桿”“以繩代線”“以繩代操”“以繩串課”等跳繩教學的一些門道。
正是圖書館里知識的引領,使我沒有迷失方向,擁有不竭的動力,使教學漸入佳境,終獲些許進步。
2.陽光考驗,錘煉本領
31年的堅守,我每天都在尋找可以在運動場上“立得住”的真本領。從某種角度上來說,當你走向運動場的時候,其實是運動場在召喚著你。對于我個人而言,某種意義上是運動場成就了我和學生的夢想。
在運動場上,我苦練口令、示范、講解等基本功,渴望上一節屬于自己的體育課。終于,在2004年6月9日,我第一次承擔區研究課,頂著炙熱的太陽,帶著左腳大拇指曾經粉碎性骨折的傷痛,向100多位本區的同行呈現了一節精彩的體育課。同年11月,我帶領48名學生,在順義區城關一中參加“落實每天一小時體育活動現場會”,為來自全市的300多名體育教師們做了一節跳繩活動課。當最后進行跳網繩時,學生們花樣百出的展示,收到了會場上所有人的好評!
訓練成績的取得來不得半點虛假,在區運動會的賽場上,由于我校運動員較少,自己帶隊經驗不足,在最初的幾年我履戰履敗,但我卻越戰越勇,從未放棄。我逐漸總結出“以重點帶全面,基本素質天天練”的訓練思路。堅持常年訓練,寒暑假也從不間斷。終于,9年的付出,取得了優異的成績。1999年,校田徑隊迎來全面爆發,取得區團體總分第九名。校田徑隊幾十名優秀的小隊員中,后來有一名成為清華大學體育生(劉政偉),一名成為北京大學體育生(方元),還有有十幾位現已成為體育教師,這令我感到無比欣慰和自豪。
圖書館、運動場,這兩位“好朋友”似陽光雨露,不斷幫助我修正前進的方向,使我從一名新教師成長為一名成熟教師,能夠站立在運動場中央。
二、運動場上追陽光
2007年9月,順義區良種繁殖場小學并入高麗營第二小學,我也完成了從“熟手”到“能手”的轉變。在高麗營第二小學3年的成長對我的教育教學生涯起到關鍵作用。在教師們的幫助下,我的教學基本功大幅度提高,并一舉獲得北京市全能基本功一等獎。而我對體育教育教學的理解也逐漸清晰起來:堅持上好每一節常態課,教師心無旁騖,俯下身為學生服務,追求藝術性的教育教學,師生彼此成就。
教學風格是打開藝術教學大門的金鑰匙。在課堂教學中,我逐漸形成了“動、趣、能、合”4字教學風格。即:動,有序運動;趣,運動樂趣;能,運動能力;合,合作運動。具體內涵是:以運動能力為主線,把握各個項目的常規,有序運動;抓住項目的興趣點,體驗運動樂趣;學習運動技術,形成一定的運動技能,提高運動能力;合作運動,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
1.有序運動
有序運動是在課的開始,抓住該項目的特征,讓學生集體有規矩、有隊形、有秩序地動起來。
如,開始《跳繩》教學時,我建立拿繩、放繩等常規。根據跳繩教學內容,練習時隊形變化多樣,如可以是方形、三角形等;在一人帶一人跳繩教學時,學生可以圓形站位,在復習單搖跳繩時,1-2報數后,2號學生走到1號學生圓內側,形成雙圓,再學習一人帶一人跳繩。這樣可便于學生觀察教師動作,可以提高練習密度,同時還注意了練習時圖形的美感。
2.運動樂趣
運動樂趣是在單元教學的前半段或課的開始準備環節,利用項目已有的游戲,開發器材的多種功能,依據教材創編為小游戲,吸引學生參與到運動中。
如,在《跪跳起》教學中,進行“開汽車”小游戲。將學生分成4個組,利用小體操墊,讓每名學生跪在墊子上排成一路縱隊。游戲開始,根據教師的指示牌,綠燈時,學生雙手抓緊體操墊兩側跪跳向前行進;紅燈時,學生停下;黃燈時學生則原地學“汽車喇叭”,這有效激發了學生墊上體操學習的興趣。
3.運動能力
運動能力是指學生認真觀察,自主體驗,學習運動技術,自主學練,合作練習,形成一定的運動技能,從而促進運動能力的提高。
如,學生初學《前擲實心球》一課時,我用軟排球代替實心球,設計系列游戲,形成“游戲串”,促使學生學習和掌握運動技能。攔截空中球:學生4人為1組,2名學生面對面擲球,另外2名學生站在2名投擲學生的中間,在規定范圍內攔截球。該游戲出現了3個變例:不規定投擲距離,固定攔截人位置;規定投擲距離,固定攔截人區域;自選投擲距離,不固定攔截人區域。這樣的“游戲串”,既發展了學生體能,又節省了組織教學的時間,提升了課堂教學效率。
4.合作運動
合作運動即引導學生共同參與運動,形成集體主義觀念,使學生在運動中學會合作(合作分享、合作競爭、合作創新),和諧運動。
合作運動通常以強度較大的游戲或以集體運動的方式完成。在單元教學的后半段或者一節課的輔教材環節,拓展學習的內容,組織學生集體動起來、賽起來、演起來,形成體育課學習的合力。
如,在《支撐跳躍—起立,挺身跳下》的教學中,學生掌握了挺身跳下的基本動作后,全組互相學習,相互幫助,能夠創造出擊掌跳、蹲跳、抱膝跳、轉身跳等新的空中動作,男生、女生跳法有所不同,我適時安排男生、女生展示賽,學生間互相學習,提高集體凝聚力。
一名教師,不僅要明白怎樣教、教什么,更要思考學科的教育價值。“動、趣、能、合”四字風格,像一縷陽光,指向真實的體育,學生上課輕松愉悅,感受到了運動帶來的樂趣。
三、享受陽光下的運動場
每當我走進陽光下的運動場,就猶如與老朋友重逢般的開心。當然,在運動場上也會有不少讓人意外的事情突然來臨,面對問題和挑戰,陽光的心態讓我選擇積極面對,這樣才能帶給學生內心的光明,使他們也享受陽光下的運動場。
1.善于學習,育體育人
在運動場上,在陽光下,我的汗水一滴滴流淌,我也與學生們一起成長和蛻變。正是那次在運動場上發生的一件趣事,促成了我對育人認識上的轉變。
在六年級二班的一節體育課上,上課鈴聲響起,本該肅靜的隊伍卻傳來了陣陣哄笑,原來是班里的男生小博對著女生小羽在反復地說:“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給我QQ。”小羽難為情地捂著臉……我想老師們或多或少都會遇到這樣的事情,作為教師的我們該怎么辦呢?此時,我的大腦飛速運轉,想起自己剛好看過《詩經》,而且基本可以背下來其中的名篇了。于是我便問小博:“你還能往下說嗎?”小博臉紅了起來,搖了搖頭。之后,我將全篇《關雎》背了出來,此時,響起了熱烈的掌聲。我接著說:“《關雎》是《詩經》三百首的第一篇,同學們課下有機會可以讀一下,要理解其中的含義,可不要用錯了地方。全體都有,稍息-立正,現在我們開始上課。”這一段小插曲給我留下了深深的思考:體育如何能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作為教師一定要了解中華文化,而祖國優秀的文化也要在體育教育教學中傳承。教育的最終目標是育人,教師要抓住育人時機,要以中華文化為基礎,探索多學科融合,使教育資源更豐富,使教育更立體,從而照亮孩子們前行的遠方。
2.接受挑戰,開闊視野
2010年8月,我迎來了一次重要的挑戰,培訓中小學骨干教師。剛接到任務時,我心里忐忑不安,讓我欣慰的是,在北京教育學院體育與藝術學院陳雁飛院長、潘建芬教授等的幫助下,這次培訓圓滿結束。骨干教師們基本功扎實,與我配合默契,最后集體展示時全場響起了陣陣熱烈的掌聲。隨后,我到甘肅蘭州,培訓500余名中小學體育骨干教師,為西部地區的體育教育作出貢獻。2014年6月,我遠赴廣西三江縣,與當地100多名體育教師進行交流,并為當地學生送課一節;2015年6月,赴新疆喀什疏勒,與4所學校的學生做了4節跳繩課的交流,深受當地師生的喜愛;2017年4月,到遼寧本溪做學校體育方面的調查研究;2018年6月,到廣西忻城與當地的體育教師交流體育教育教學,并到村小送課8節。在活動中,我有幸結識了黃虹、陳建勤、孫建國等特級教師,感受到了體育教師的自信和奮進,這不僅帶給了我更多的思考,更激發了我強烈的進取心。
3.善于引領,提煉智慧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開放春滿園。”我努力發揮自己的示范作用,讓更多的體育教師愛上這個崗位,讓更多的學生享受陽光下的運動場。
我多次面向順義區體育教師開設“跳繩教學的開發與拓展”“課堂有禮——隊列隊形”“例談單元式說課”等講座。先后帶教校內外教師20余位,通過課堂教學示范、課題研究、教學指導等多種形式,使一批批體育教師快速成長。
身為體育教研組組長,我致力于打造學習型的教研組,積極組織學習、備課、聽課、評課,給予青年教師無私的指導與幫助,推動了體育教師專業化發展。在我的指導下,楊德松、孫建龍、馬萬曉、許海波、徐洋等5位教師被評為區骨干教師。此外,我所帶領的課題組中有1位教師被評為北京市骨干教師、5位教師被評為順義區骨干教師。
我還積極利用北京市開放式課堂教學活動、區健身專家大講堂、信息網絡等平臺,發揮專業示范作用。2016年至今,先后做市、區各級示范課20余節。其中,2020年12月,在“互聯網+創新素養教育”背景下京寧中小學卓越體育課堂研討活動中,做了《花樣跳繩—步法組合》的展示課,得到了在場近千位體育教師的認可。
我深知陽光操場上的運動和實踐,還要經過總結提煉理論升華。我先后主持和參與國家、市、區級課題6項,撰寫的60余篇論文在全國、市、區獲獎,50余篇文章公開發表在《中國體育報》《中國學校體育》等報刊雜志上,并被聘為《小學體育教學教師用書》的編委。
對運動場的堅守和熱愛需要有一種情懷。感謝遇到這么好的時代,感恩一路上遇到的人和事。我將繼續扎根農村教育的沃土,享受陽光,享受體育,帶著渾身泥土散發著的芬芳,終身學習,育體育人,走在農村體育教育灑滿陽光的運動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