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張學志
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選入多篇敘事抒情散文,其教學目標是引導學生品味優美語言,理解散文內涵,領悟作者所寄托的真情實感。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的《秋天的懷念》一文是當代作家史鐵生在母親去世之后,為了紀念母親而創作的一篇散文,文章語言平實,沒有大起大落,只是講述了作者與母親朝夕相處的一些細節,表達了作者對母親的贊美及其“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悔恨之情,文中的細節描寫塑造出一個愛子情深而又堅強隱忍的母親形象。史鐵生曾經說過:“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兒總是要加倍的。”最終,在理解了母親之后,作者含淚寫下了《秋天的懷念》。結合教學實踐,擬以執教史鐵生的《秋天的懷念》一文為例,探討教學敘事抒情散文的有效方法。
初中生好奇心強,教師可以通過巧設問題,激起學生的好奇心,引發學生的閱讀興致。執教《秋天的懷念》一文時,預習階段筆者給學生提出兩個問題:其一,秋天對作者有什么特殊的含義?其二,文中兩次提到母親的病,代表什么?問題提出之后,引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致。學生為了了解真相進而深入閱讀文章。預習時,學生從文中找到了答案。針對秋天對于作者的特殊含義,學生回答:“秋天是收獲的季節,但作者卻在秋天失去了母親,形成了反襯,也更體現了作者對母親的懷念。”另一位學生認為:“在那個秋天,作者失去了母親,作者將秋天當作母親的象征,每逢秋天就會想起母親。”第二個問題:“文中兩次提到母親的病,代表什么?”學生思考后回答:“在母親生前,作者只看到自己身上發生的悲劇,卻沒有留意、關心母親的身體情況,直到母親溘然長逝他才幡然醒悟。文中兩次提到母親的病,是作者極度懊悔的表現。”
巧設問題,引發學生的閱讀興致,可謂牽一發而動全身,學生找出問題答案的同時,對文章的大意也有了基本了解。
新課標強調在語文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的系統認知,提升學生的閱讀思維能力。《秋天的懷念》一文,篇幅不長,結構相對簡單,為了幫助學生對文章形成系統化的認知,教師應科學地梳理文章結構,給學生正確的指導,幫助學生提高閱讀思維能力。
課堂教學中,教師需引導學生認真閱讀、分析文本。文章第一部分(1、2自然段),作者敘述了自己“雙腿癱瘓”的窘況,自述脾氣也隨之變差,即使遇到美好的事物也會毫無預兆的砸東西。面對暴怒的兒子,母親沒有抱怨,卻擔心兒子的身體,只得“偷偷地聽著我的動靜”,“等沒有響聲后,才敢進來說話。”文章第二自然段第一次提到母親的病,即使母親在病重的情況下,還是寬容地、無私地照顧作者,忘我地把愛全部投入到不幸的兒子身上,這樣的敘述襯托出母親形象的高大。
文章第二部分(第3自然段),母親為了讓作者散心,多次提出要帶他出去看花。雖然作者多次拒絕,但母親還是一次次小心翼翼地詢問。終于,這一次史鐵生答應了她。
第三部分(第4、5、6自然段),描寫了母親去世時的場景,而母親在生命的最后一刻,還是掛念自己的孩子,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話是:“我那個有病的兒子和我那個還未成年的女兒……。”閱讀到此,一位平凡而又偉大的母親形象矗立在讀者面前,引起讀者的共鳴。
第四部分(第7自然段),又到了秋天,這次陪作者出來的是他的妹妹,而母親則一直在他們的懷念中。
教師需引導學生梳理文章,了解了這個催人淚下的故事,進一步感受這首母愛的贊歌。
《秋天的懷念》全文不足千字,史鐵生用樸實的語言講述了自己的人生經歷。但在這短短的文章中蘊含的情感卻是真摯的,讀后令人動容。
文中有這樣的細節描寫:在作者摔東西時,母親會“悄悄地躲出去”,讓我們看到了一個理解兒子且隱忍的母親形象。母親出去之后,也并沒有走遠,怕兒子出現意外沒人發現,只得“偷偷地”聽兒子的動靜。母親謹慎的樣子讓人心疼。為了讓作者出去走走,母親便借口帶他出去看花,換來的卻是兒子“狠命地捶打這兩條可恨的腿”,為了不讓兒子傷害自己,母親只得“忍住哭聲”安慰他。
“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來覆去地睡不了覺。”在兩次看花之間,作者穿插了母親的病情。雖然沒有明說,但也可以體會出作者內心是十分懊悔的,痛恨自己對母親的態度不好,后悔自己沒有早點發現母親的病情,后悔自己沒有早點答應母親看花的“央求”。
史鐵生終于答應了母親的“央求”,母親整個人都開心起來,就連史鐵生抱怨她她也笑著回憶起史鐵生小時候的經歷。或許是太開心了,或許是母親對史鐵生小時候的記憶太過深刻。總之,母親說著說著提到了“跑”和“踩”,驚覺不對的她,趕忙“悄悄地出去了”。史鐵生說:“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兒總是要加倍的。”在這一細節中充分體現出來,在史鐵生還沒有任何表現時,母親就暗自神傷了。
從文中我們了解到,母親出去之后再沒回來,史鐵生從鄰居們口中得知,母親“大口大口地吐著鮮血”,不知道史鐵生聽到時是什么感受,但這句話卻讓不少讀者倒吸一口涼氣,而史鐵生的感受只會比這更深,受到的打擊也更大。母親的最后一句話還是擔心自己的兒女。史鐵生描述病床上的母親“艱難地呼吸著,像她那一生艱難的生活。”想必,在史鐵生看來,就是因為自己不能早日振作而使得母親的生活更加艱難。
時間轉瞬即逝,又是一年的秋天,史鐵生終于來看花了,他看到了各色的花“正開得爛漫”。史鐵生明白母親最后的擔心,所以他才帶著妹妹“要好好兒活”。
閱讀文中的生活細節,仔細品味人物的對話、動作、神態這些細節的描寫,進一步體會文中表達的母子之間的似海深情。
有些情感,直白表達顯得蒼白,史鐵生在《秋天的懷念》一文中未提“懷念”,但字里行間卻充滿了對母親的懷念之情。這種含蓄的表達方式,讓情感仿佛有了生命一般,流淌在字里行間,只有細細體會,才能體驗到隱含在其中深情厚誼。
初中生心思敏感,情感細膩,對文章中的情感大都有深刻的體驗。但每個學生都是獨特的,這使得他們對文章的解讀、對內涵的思考是有差異的。傳統授課時,有的教師沒有給學生交流的時間,這使得學生只能將感受憋在心里,不利于其情感的釋放。
在開放性的語文課堂中,筆者給學生創設分享交流的平臺,利用班會時間開展《秋天的懷念》閱讀感受交流會。學生可以自由討論,表達自己在閱讀中產生的體會。學生在陳述自己的見解時,也可以聽到其他人的看法,互相啟發,更能體會史鐵生對母親的感情,從而升華自己的情感體驗。在分享交流中,學生在加深對《秋天的懷念》一文理解的同時,還能夠掌握更多閱讀和分析文章的技巧,這對后續的閱讀學習有促進作用。
總之,為了加深學生的理解,教師要巧設問題,引發學生的閱讀興致;要梳理文章的結構,讓學生對文章產生系統的認知;要品味文章的細節,從對話、神態描寫等方面剖析其中蘊含的情感;要給學生分享交流的機會,使學生的情感體驗在交流中得到升華。新課標強調語文教學要貼近時代,鼓勵學生關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體會所學內容的應用價值。教師要引導學生學以致用,鼓勵其體貼父母,感受父母的摯愛,喚起學生的感恩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