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蘭
上次蘭姐跟你們推薦這本書時留下了一個思考題:
面對父母對自己過于嚴苛的約束,我們該如何進行有效溝通呢?
根據我們上次講到的非暴力溝通模式的四個要素——表達觀察、表達感受、尋找需要、具體請求,你想到如何就這個問題與父母進行溝通了嗎?
我想,首先你得營造一個便于溝通的氛圍。比方,如果你和父母長時間以來的溝通,都在打斷對方結果誰也沒聽誰說什么中宣告失敗,那我建議你最好用書信或者短信的方式跟父母談談。尤其是,你最好挑一個彼此心情都比較平和的時間節點發出你的信件。而且說話的時候,你始終要記得,你的溝通目的不是簡單地宣泄你的不滿,而是讓你們之間能夠構建聆聽的平臺,重新搭建起你們的聯系通道。
接下來你可以向父母表達你的觀察。你如果向他們抱怨說“爸媽,我覺得你們對我太苛刻了”,這其實是一句評判,而不是觀察,就容易引發爭吵。你得說具體的事實,比方說“你們要我每周學習七天,上個月我獲得的自由時間累計不超過4小時”,或者說“你們不許我碰自己愛好的事物,我上個禮拜花在愛好上的時間累計不超過1小時”。要注意,一定不要使用“從不”“總是”這樣的詞語,因為這種詞語常常會因為個人感受不同而產生截然不同的結論(相信我,你爸媽一定能提出具體事例來反駁你所說的“從不”),由此引發的爭論往往是毫無意義的。
接下來就可以表達你的感受了,比方“獲得了極低限度自由的我,感覺內心很壓抑很焦慮,也很憤怒和不安,我積累了很多負面情緒不知道如何發泄”。
而后可以表達你的需要:“我希望得到你們最基本的信任,我也想要得到一定程度的自主和自由。我更希望被你們像一個平等的個體那樣尊重。”
最后提出你的具體請求 :“我希望你們能允許我每周可以有兩個小時的時間來充分享受自己的愛好。如果你們擔心我難以管控自己,我們可以設立一個時間銀行來記錄時間的具體支出情況,并設定一些預先的‘熔斷機制(到時間了而我控制不住自己你們可以怎么做),以保證我能實現成功的自律。”
我知道,一定有同學會嗤笑,說蘭姐你別天真了,如果我爸媽有那么好講道理,何至于如今一見面就吵,甚至一見面就沒話說?就是因為他們剛愎自用,從不講道理,也聽不進去話,我們對話才那樣費勁的啊。
好吧,那面對不肯聆聽的父母(或者朋友),我們該怎么辦?
《非暴力溝通》告訴我們:如果我們想要讓自己的想法通到河對岸去,那么我們首先需要主動建一座橋去抵達彼岸。等著對方主動走過來是不現實的——事實上,當我們這樣期待的時候,我們也就把主動權交給了對方(或是老天爺)。而當我們自主地嘗試改變溝通的策略,那么主動權就掌握在我們自己手里了。山不就我,那我便來就山。
有的同學可能會很不甘心,甚至對這個提議不屑一顧——憑什么啊!為什么要我改變溝通策略來遷就他們?他們就不能更成熟一點嗎?他們就不能先改變嗎?
當我們這樣賭氣的時候,不知道你發現沒有,這樣的我們其實是雙標得十分厲害的。
一方面,我們在提出訴求的時候,會控訴對方沒有對我們平等以待,認為我們已經長大了,不是小孩子了,抱怨他們為什么像看管小孩子一樣約束我們 ;另一方面,當我們需要為有效溝通而主動改變自己的時候,我們卻總惦念著自己還是個孩子,需要被對方照顧情緒,哪怕我們的溝通方式事實上就是在復刻那種我們極其不屑和不滿的“獨裁”方式,但我們卻認為自己理應被對方寬容接納。
如果我們既想要孩子的恣肆,又拒絕被人像對待孩子那樣來俯視,我們既想要得到成人的平等,又不愿意像成人那樣冷靜理智,在這種雙標邏輯中,我們的問題往往會永遠無解,永遠陷入惡性循環。
改變他人的第一步一定是從改變自己開始的。我們無法控制他人的思想感情,但我們可以控制自己的;我們無法讓他人變得更加成熟睿智,但我們可以把自己引向成熟睿智。當我們在盲目地宣泄情緒,卻不是在沉著冷靜地思考該如何解決問題的時候,我們很容易就會淪為自己曾經瞧不起甚至咬牙痛恨的人。
小孩子才容易被情緒沖昏頭腦,大人一定是懂得如何克制的。有的人或許一輩子都沒能成為“大人”,但我們卻可以,不是嗎?想要真正地讓他人信服,我們就得先走到比他人更高的站位上去,從更高的格局上去俯瞰全景,這樣我們才能把自己最終的目標拎清楚,并且迅速找到最有效的實現路徑。
《非暴力溝通》這本書告訴我們,人最沒有攻擊性、最容易被打動的時候,往往是他在表達自己的真實情感和需求的時候。如果我們能體會到對方的情感,聆聽對方的需求,我們就能更容易地搭建起溝通的橋梁來。
甚至可以這樣說,要實現有效溝通,其實先決條件并不是我們要學會多高超的表達技巧,而是先要讓雙方冷靜下來,愿意把自己攤開。當對方愿意跟我們吐露內心的真實想法時,我們就更容易讓對方同我們合作。
而如何傾聽他人也是一門比較高深的學問,作者馬歇爾博士告訴我們:
傾聽意味著全心全意地體會他人的信息——這為他人充分表達痛苦創造了條件。有一句佛教格言恰如其分地描述了這種能力:“不要急著做什么,站在那里。”
也就是當我們感受到對方的憤怒或者痛苦在阻礙雙方的有效溝通時,我們需要采取的策略,并不是妄圖去對抗或是壓制這些負面情感,而應該像大禹治水一樣,對這些情感進行有效的引流。馬歇爾博士說:
在非暴力溝通中,傾聽他人意味著,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斷,一心一意地體會他人……
不論別人以什么樣的方式來表達自己,我們都可以用心體會其中所包含的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
……如果我們注意的是別人的需要而非他對我們的看法,我們將發現別人并不那么可怕。我們還會發現,他不高興是因為他的需要沒有得到滿足。
也就是說,當我們發現親人或是朋友情緒很糟糕導致溝通失敗時,我們首先要做的不是急著表達自己的情感和需求,而應先體會對方的需求。我們可以用“你現在感覺很糟糕,是不是因為你需要……”這樣的句式來幫助對方把注意力放到自身的需求上去,不能任由對方情緒的洪流淹沒了溝通的橋梁。
比方,當你的親人或朋友與你因為對某事意見不一致而發生激烈爭吵時,你一旦預感到這樣爭吵下去會很傷感情,且無助于解決問題,這個時候你一定要用力地暗示自己停下來(這時候為了讓自己的情緒平復,把注意力轉移到解決問題上來,而不是繼續陷入爭執的泥潭,我們可以在心里數數,一般情況下可以數30秒,最好是一直數到對方也停止了說話,再往后延長10秒),然后我們可以按照“觀察對方狀態(尤其是情感)—體會對方需要—替對方說請求”這幾個步驟來與對方進行溝通。
當我們下論斷說對方“不可理喻”,其實往往是因為我們在對話的過程中感受到了非難和指責,這很容易激怒我們,而使得對話難以為繼。但馬歇爾博士說:
實際上,那些話是他人表達需要和請求的方式。如果意識到這一點,我們就不會認為自己的人格受到了傷害。
馬歇爾博士講了一個特別經典的案例,是兩個女孩之間的故事。
艾里斯是一所學校的圖書館管理員,曾經參加過一個極富挑戰性的訓練營,在那里她認識了活動的領隊里芙。里芙是一個熱愛大自然,會在黑夜中吼叫,在高興時手舞足蹈,坦率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的人。有一天,里芙對艾里斯說:“艾里斯,我真受不了你這樣的人,不論何時,你都甜得膩死人。真是個畢恭畢敬的圖書館管理員!為什么不放下面具,直率一些呢?”
6年來,艾里斯不斷地想起里芙的這句話并在心里駁斥她。我們兩個人現在都很想看看非暴力溝通對這樣的情形能發揮怎樣的作用。于是,由我(馬歇爾博士)來扮演里芙的角色。在開始時,我對艾里斯說了里芙的那句話。
艾里斯:“你怎么可以這樣和我說話?你并不了解我,你也不知道我是怎樣的圖書館管理員!我告訴你,我很認真對待我的工作,我把自己看作一個教育者,和其他教師并沒有什么不同……”
我:(站在里芙的角度)“聽起來,你很生氣(體會感情)。你認為在評價別人之前要先有所了解,是嗎?(體會需要)”
艾里斯:“當然了!你至少應該知道我在這次訓練營中的表現。你看,我現在站在這里,在過去的14天中,我沒有被任何困難壓倒,我成功了,不是嗎?”
我:(繼續扮演里芙)“你似乎有些傷心(體會感情),你希望你所表現的勇氣和耐力能夠得到肯定,是這樣嗎?(體會需要)”
我們又說了幾句。這時,我發現艾里斯的狀態有了一些變化。如果一個人覺得自己得到了別人的理解,他的身體就會有一些反應。例如,他可能會放松下來。一般來說,這意味著他已經充分表達他的某種痛苦,可以將注意力轉向其他的話題。這樣,他就可以進一步表達其他方面的感受和需要。有時,他甚至可以開始關注對方的感受和需要。
……
艾里斯安靜了片刻。接著,她說,她現在可以開始練習非暴力溝通,試著換個角度來理解里芙的話。
我 :(扮演里芙)“艾里斯,我真受不了你這樣的人,不論何時,你都甜得膩死人。真是個畢恭畢敬的圖書館管理員!為什么不放下面具,直率一些呢?”
艾里斯:(傾聽里芙的感受、需要和請求)“哦,里芙,聽起來,你有點不耐煩,你不耐煩是因為……因為我……”(這里,艾里斯用到了“因為我”,這意味著她沒有去考慮里芙的哪些需要導致了里芙感到不耐煩。也就是說,在非暴力溝通中,你感到不耐煩不是因為我做了什么,而是因為你期待我有不同的行為方式。)
這時,我努力把自己放在里芙的角度,來體會里芙到底有怎樣的需要。突然,我(作為里芙)意識到了我想加深與他人的聯系。“聯系!我想要的是聯系!……我想與你加深聯系,艾里斯!你總是那樣地彬彬有禮,我希望你放開一些,表達你的內心感受!”
在我喊出這段話后,我們兩個人都愣住了。艾里斯說:“如果我知道她想要的是什么,如果她告訴我她想加深與我的聯系……唉!那簡直就是在表達愛。”雖然她無法找真正的里芙來核實我們的猜測是否正確,通過這段對話,艾里斯終于打開了心結。在那以后,在聽到不中聽的話時,她也開始留意那些話的真正含義。
(節選有刪改)
這個案例特別具有代表性。我們之所以會因為親人和朋友感到傷心,根本原因其實很樸素,那就是我們在乎他們,我們愛他們,我們期待從對方那里得到我們渴望的情感回應。但事實上,對方也往往是這樣期待我們的。而當我們發現對方表達情感的方式是我們所難以消化的,我們就會產生期待落空的委屈、憤怒和悲傷。可我們的期待真的落空了嗎?對方越憤怒,越激動,是否恰恰說明了,他們其實也如我們一樣在愛著呢?
非暴力溝通,讓我們一定要學會“觀察,體會情感和需要,明確彼此的請求”,其實就是讓我們去揭開生活的面紗,去看到其背后豐富而深厚的愛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