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杰 吳珍珍 蘆鴻雁袁萍 何秀梅 馮向侃 張曉娜 李鑫丹
衰弱( frailty )是指老年人生理儲備減少、易損性增加,不能對抗內外應激源,出現多系統紊亂的老年綜合征,是個體健康狀況的總結性衡量指標和脆弱性的標志[1-2]。有報道稱[3],住院作為應激源是引起老年患者衰弱的主要原因之一,兩者相互作用,不但潛在地損害老年住院患者的生理功能、影響生活質量[4],而且延長患者的住院時間、增加病死率[5-6],早期及時地識別老年住院患者衰弱,對預防不良健康結局具有重要意義。目前,衰弱評估工具多達60多種[7],但對其診斷和評估尚無統一的“金標準”[8],且老年住院患者衰弱評估沒有統一的評估工具,而使用不同的評估工具存在較大差異[9-10]。衰弱指數(frailty index,FI)是2001年Mitnitski等[11]基于累積缺陷模型開發的衰弱評估工具,具有較好的靈敏度,能很好體現衰弱的本質[12],被國外多項研究用于衰弱的診斷標準。前期研究[13-14]以及澳大利亞JBI循證護理中心證據總結將FI推薦作為衰弱的評估標準,有研究證實FI適用于我國老年人的衰弱評估,但將其應用于老年住院患者的研究仍然有限。因此,本研究探討基于FI對老年住院患者的衰弱現狀進行調查分析,旨在為制定相應干預措施提供參考依據。
選取2019年11月—2020年7月在寧夏某三甲綜合醫院住院、年齡≥60歲的老年患者462例作為調查對象。納入條件:具有基本溝通交流能力,能配合完成調查;在有或無助行設備協助下能自行行走,有能力完成本研究的步行測試;知情同意并自愿參加本研究。排除條件:處于疾病急性發作期者;疾病終末期患者(如心力衰竭Ⅳ期、腫瘤伴多發轉移、慢性腎衰竭尿毒癥期等)。
(1)一般情況調查:自行設計,由一般資料和健康狀況兩部分組成,前者包括:年齡、性別、文化程度、居住方式、月收入等;后者包括:口服藥種類、慢性疾病數量、過去一年住院情況、自評健康狀況等。
(2)衰弱指數(frailty index,FI) :用于測量研究對象的衰弱狀況,是健康缺陷項目占總測量健康缺陷項目數的比例,包含認知狀態、情緒、自理能力、營養狀況及社交功能等70個健康選項,每個選項代表一種健康缺陷。實際應用中測量指標數量一般30~70個,通常認為FI≥0. 25為衰弱;0.08<FI<0.25 為衰弱前期;FI≤0. 08為無衰弱[15]。本研究FI指標構建過程遵循Searle等[16]提出的健康測量指標構建原則,在參考大量國內外文獻的基礎上,從加拿大健康與衰老課題研究所設計的衰弱指數列表中選取40個初始條目,經老年醫學、老年護理及流行病學與衛生統計學專家對初始條目研討后,最終確定包括疾病、用藥情況、心理、認知、軀體功能狀態、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等35個變量。根據評價標準每個變量陰性計0分,陽性計1分,故FI值=陽性總數/35,其分值范圍為0~1,本研究將衰弱臨界值定為≥0.25。
(3)日常生活能力(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ADL)評分:用于測量研究對象的基礎性日常生活活動,由Mahoney等[17]于1965年編制,包括修飾、洗澡、如廁、大便、小便、穿衣、進食、上下樓梯、轉移、活動共10個條目100分,從完全需要幫助到完全不需要幫助計 0、5、10、15 分,部分條目最高分為5 或 10 分,分數越低能力越差,該量表中文版的Cronbach’s α系數為0.92[18]。
由統一培訓的調查員對老年住院患者進行現場調查,調查前向調查對象介紹本研究的目的、意義及保密原則,詳細告知問卷填寫的要求及注意事項,調查對象充分理解后如實填寫,若因身體障礙、無法閱讀等原因不能自主填寫者,由調查員協助完成。填寫過程中使用統一的指導語解答調查對象的疑問,所有問卷均當場發放與回收。本次共發放問卷480份,回收有效問卷462份,有效回收率為 96.25%。
采用 SPSS 23.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對單因素分析結果中有統計學意義的變量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檢驗水準α=0.05,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本研究462例老年住院患者中,男256例,女216例;年齡60~89歲,平均68.86±6.13歲;發生衰弱141例,衰弱發生率為30.52%。
結果顯示,性別、年齡、文化程度、口服藥種類、過去一年住院情況、過去一年急診治療情況、慢性病種類數、健康自評情況、ADL評分為影響老年住院患者衰弱患病的因素,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老年住院患者衰弱影響因素的單因素分析(n=462)
以是否衰弱為因變量,單因素分析有統計學意義的變量作為自變量建立Logistic回歸方程,采用逐步后退法進行回歸分析,自變量賦值見表2。結果顯示,性別、慢性病種類數、健康自評情況、ADL評分是影響老年住院患者衰弱的因素(P<0.05),見表3。

表2 Logistic回歸分析自變量賦值表

表3 老年住院患者衰弱影響因素的二元 Logistic回歸分析
衰弱直接影響軀體功能、殘疾和應對外界壓力的能力,若不能及早識別衰弱相關危險因素和臨床表現,將進一步發展惡化,嚴重影響老年人的功能完整性和生活質量[19]。本研究使用FI從整體角度對衰弱進行描述,結果顯示老年住院患者衰弱發生率較高,與劉泳秀等[20]新疆地區研究住院老年患者衰弱發生率31.5%相近,高于我國西南地區[21-22]、華北地區[23]、華東地區[8]相關研究老年住院患者衰弱發生率18.0%~27.3%,但低于國外老年住院患者衰弱的meta分析結果38%~51%[24]。可能與各研究的研究對象、所用的衰弱評估工具不同以及FI采用何種臨界值更適用于老年住院患者尚不明確等因素有關[25];此外,研究[26]指出,衰弱的發生可能受調查對象所處地域的醫療環境、經濟條件、受教育程度等因素影響,目前我國關于衰弱的相關報道主要集中在華東及中國臺灣、香港地區[8],西北地區相對較少,且缺乏地域之間的比較。因此老年住院患者衰弱患病狀況應得到醫療相關部門及醫務人員的重視。
(1)性別:本研究結果表明,性別是老年住院患者衰弱發生的影響因素,女性發病率高于男性,與Yu等[27]研究結果相符,可能與絕經后女性體內激素水平的變化、女性比男性更愿意向他人表述輕微的健康問題等因素有關[28]。此外,多項研究[29-30]表明,衰弱的患病率隨增齡而增加,年齡是老年住院患者發生衰弱的獨立危險因素,但本研究結果中年齡未進入影響老年住院患者衰弱的Logistic回歸分析,可能因本研究納入的老年住院患者整體偏向年輕化(60~69歲占比達61.17%)、結果中其他影響因素均與年齡高度相關[31]等因素影響,故年齡不一定能準確地預測衰弱,對老年住院患者進行全面評估是必要的。
(2)慢性病種類:本研究結果顯示,慢性病種類越多的老年住院患者越易發生衰弱,與林紫薇等[32]研究結果一致。慢病共存使老年人的健康易損性增加,當慢病惡化、沒有被充分治療和(或)出現更多的并發癥時,則會加速衰弱的發生,患病種類越多的老年人衰弱程度越嚴重[33-34]。《老年患者衰弱評估與干預中國專家共識》強調:衰弱的預防和治療應包括積極管理老年人現患共病[16],因此,醫護人員需關注合并多種慢病的老年住院患者,對其進行綜合評估,根據患者狀況擬定適當的治療護理方案,進而預防或改善患者的衰弱狀態。
(3)健康自評情況:本研究結果表明,自評健康狀況越差的老年住院患者越易發生衰弱,與孫凱旋等[35]研究結果一致,可能因自評健康狀況是老年人中疾病發病、死亡和殘疾發生的重要預測因子[36],自我感知健康狀況越差的老年患者越易采取消極的自我保護行為,加速健康狀況的惡化[37],更容易發生衰弱。提示醫護人員在實踐工作中需重視患者健康自評的作用及應用,在加強老年患者住院期間疾病治療與管理的同時促進人文關懷,以增進患者恢復健康的信心。
(4)日常生活能力:本研究結果還顯示,老年住院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越差其衰弱越易發生,與其他研究[38-39]中日常生活能力為老年人衰弱主要的保護因素結果一致。可能因衰弱是健康和失能的中間狀態,ADL受損會引發老年人衰弱的發生,而衰弱又會進一步加重老年人ADL受損程度,嚴重者會導致失能[40]。諸多證據顯示,運動可以改善衰弱患者肌肉力量和身體平衡,平衡訓練、家庭及社會支持的自我鍛煉、適量的太極拳運動對衰弱有較好作用,阻抗運動與有氧運動是預防及治療衰弱的有效措施,重度衰弱病人可選用被動運動的方式進行康復[19]。因此,醫護人員需根據老年住院患者的日常活動能力,加強其基本技能訓練,并制定適宜的、針對性的運動干預措施,以激發患者的信心,從而有效預防或延緩衰弱。
本研究基于FI評估發現老年住院患者衰弱的患病率較高,需加強對老年住院患者的衰弱篩查,盡早識別患者衰弱狀況。健康自評狀況、慢性病種類數、性別及ADL評分是老年住院患者發生衰弱的影響因素,醫務人員需綜合考慮以上因素,結合衰弱狀態動態可逆的特點及時的評估和制訂針對性的干預方案,以有效逆轉或延緩老年住院患者衰弱進展。本研究為橫斷面調查,FI對出院后衰弱發展趨勢的預測作用有待進一步研究,今后可在此基礎上開展縱向研究,以更全面、系統、深入的了解老年住院患者的衰弱及其影響因素,為進一步干預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