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天然 王姝彧 張一苗 宋睿萌 陳麗麗
(暨南大學經濟學院,廣東 廣州 515400)
高等教育質量備受重視。2020 年10 月13 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提出:探索建立應用型本科評價標準,突出培養(yǎng)相應專業(yè)能力和實踐應用能力。至今,績點學分制已作為學生申請轉專業(yè)、保研、出國的重要參考依據。
當前高校的發(fā)展環(huán)境向需求驅動轉變。學分績點制施行后,一個學生的績點高低與其拿獎學金、保研、出國的可能性高低直接掛鉤。對部分學生而言績點已經不再是課程掌握程度的評價指標,而是競爭未來資源的有利籌碼,且存在績點得分與專業(yè)能力水平不匹配的現象。
本次調查方案的抽樣總體為廣州市所有公辦本科院校全日制本科生在校生。調查者在此基礎上了解到:截止到2020 年5 月,廣州市共有公辦本科院校22 所,公辦本科院校全日制本科生在校生約440345 人。
整體采用二階抽樣。通過計算在各層分配的樣本數如表2,之后便可基于樣本數據進行分析。

表1 樣本量分配表

表2 “高績點能讓我更容易到工作”性別交叉表
即最終在中山大學抽取177 人,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抽取232 人,廣東藥科大學抽取164 人,廣東金融學院抽取118 人。
1.通過詞云圖發(fā)現,績點制度最明顯帶給本科生的感受是“努力”“競爭”“能力”與“內卷”,體現出大部分本科生還是認可績點制度對個人能力的選拔。

圖1 績點制度看法詞云圖
2.本科生存在一定程度的突擊復習、學完即望的問題,且績點考核學生帶來了一定的焦慮情緒,但也不會過度關注競爭而放棄雙向促進的合作機會。

圖2 追求高績點存在問題柱狀圖
3.對績點考核制度下性別因素帶來的行為態(tài)度差異進行關聯(lián)分析
由表2 得出,皮爾遜卡方的漸進顯著性P 值近乎于0,說明性別不同在高績點找工作更容易的看法上展現的態(tài)度傾向不同,也即性別不同所導致結果存在著明顯差異。

圖3 “我不像以前那樣重視績點了”年級雙標圖
發(fā)現大一新生十分關注自己的績點,而大三、大四學生傾向于認為自身存在對績點重視程度逐漸下降的趨勢。
在同意提升績點很難的各個專業(yè)學生占比里,藝術學學生比例最低僅有33.30%,其次是醫(yī)學生與文學生均為40.00%與歷史生42.90%;與此對比,法學生最明顯地感受到提升績點的難度,學生占比高達75.00%。同時皮爾遜卡方檢驗的P 值近乎于0,專業(yè)對學生感知提升績點的難度兩者之間確實有著聯(lián)系。
我們采用聚類分析得到以下四類群體。
①自我滿足類:選課時看重課程內容的實用性與自身興趣方向。
②全面考察類:選課時傾向全面考察各項因素。
③無特殊偏好類:選課時沒有十分突出的看重要素,選課相對隨意。
④聚焦分數類:高分數課程對此類學生群體具有最高的吸引力

圖4 結構方程路徑結果圖
若能讓學生感受到績點的重要性,學生便能更加關心自己的績點。當學生將績點作為自己學習的目標時,能促進他們感受到績點制度的激勵作用。

圖6 學生訴求圖
本科生群體自身資源信息不夠充足全面的情況下,最需要學校教務方、社會提供更多的信息資源,以減少學生群體的信息不對稱性。
1.本科生選課看重因素與看中程度存在明顯差別,群體可以劃分成4大類,并且學生的選課習慣與績點制度的看法之間存在關聯(lián)性。
2.學生當下的訴求主要集中于:學校提供更多實習渠道、提供更多與老師面對面交流的機會??凕c制度給高校學生留下努力、競爭、能力與內卷的印象。不同年級的學生群體和不同性別對績點制度的看法與態(tài)度存在明顯差異。
3.從同伴、家庭、社會、校方、個人5 大角度對學生追求高績點的原因來源刻畫,首先發(fā)現社會競爭壓力增大是學生追求高績點最突出的背后成因。
1.學生群體應通過主動向各類榜樣學習、相信績點制度的良性激勵以及提高自己核心競爭力來主動追求自我發(fā)展。
2.原生家庭應引導學生學習獲得滿足感以及客觀分析就業(yè)形勢。
(1)教師應通過客觀介紹績點制度、引導學生思考自我價值以及加強指導學生選課來正向引導激勵學生。
(2)教務部門應增設實踐課程,鼓勵學生向外探索;更新培養(yǎng)方案,拒絕思維僵化;整合社會資源,給學生提供包括但不局限于真實可靠的就業(yè)資訊、高質量的就業(yè)經驗分享、官方設立的就業(yè)交流平臺;鼓勵創(chuàng)新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