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秀梅


摘? ? 要:隨著全球化的深入發展,英語轉變成為國際通用語。文章描述了英語通用語的具體交際模式,指出英語通用語交際的成功需要從本族語、英語本族語以及其他非英語本族語三方面綜合考慮,并從語言、文化以及交際規則三個維度入手來構建英語國際通用語的語用能力,以期對EFL語用能力的教學培養有所啟發。
關鍵詞:英語國際通用語;交際模式;語用能力
中圖分類號:G64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002-4107(2021)10-0050-03
一、引言
早在1985年,語言學家Kachru就已經針對不同國家英語的使用情況,提出 “三個同心圈”的概念:以英語作為母語的國家(如英國、美國、加拿大)為“內圈”;以英語為官方語言或第二語言的前大英帝國殖民國家(如印度、新加坡)為“外圈”;以英語作為外語的國家(比如中國、日本)為“發展圈”(也有人稱為“擴展圈”)[1]。
隨著經濟全球化快速進程不斷擴大, 英語的使用范圍也在擴展。故而,大多數操不同語言、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社會交際都是通過英語這一媒介進行的[2]。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使用英語的非英語本族語者的數量,在實際上已經遠遠超過英語本族語者[3-5]。甚至,在很多情況下,存在英語本族語者未參與的英語交際[6]。如此以來,英語的使用日趨多樣和復雜,其程度已經明顯超過Kachru提出的“三圈理論”。當前英語使用語境呈現出多語言、多文化相融并存的新型復合交際范式。冉永平也指出,英語學習使用的顯著特征是多樣性和多元化,而且其使用管理范圍也已超越核心區域的英美語言環境標準和社交網絡文化規約。其結果是,使用英語的主體權力機構順勢從英語本族語者轉移到非英語本族語者身上。
英語作為通用語(English as a lingua franca,以下簡稱“ELF”)的興起引發出一個問題:語用規范以何標準?按照傳統的語用認知,英語本族語者的語用規范管理是最高標準。但在ELF的新背景下,用這種規范來制約數量上遠遠大于英語本族語者的英語交際,似乎不太合理。默里(Murray)也曾經坦誠,這是一個相當棘手的問題[7]。因此,在英語已成為國際通用語言的新背景下,界定語用能力,構建語用能力的各種要素,以及開展語用教學亟需提上日程。
二、語用能力的界定
語言理論研究框架與語用能力的界定有密切的關系。雖然語言研究一直重視實際語境下語言的使用能力[8-10],但首次提出“語用能力”這一概念的是Thomas [11]。他認為語用能力是“為實現特定交際目的而有效運用語言的能力和理解特定場景中話語的能力”。Kasper也認為有效地實施交際行為的能力才是語用能力[12]。
后來,我國諸多學者也開始在交際能力框架內構建語用能力。何自然提出語用能力是通信中使用的適當語言的能力[13]。陳新仁認為語用能力是運用話語在具體語境中實現交際目的(比如行事、人際目標)的能力[14]。
然而,在全球化的推動下,愈來愈多處在外圈和擴展圈的非英語本族語者開始用英語進行廣泛交際。我國的英語教學已由教授外語(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以下簡稱“EFL”)轉變為讓學生掌握國際通用語(ELF)[15]。英語的所有權已經從本族語者轉移給包括本族語者在內的所有英語使用者,故而本族語者使用的英語就不該是全世界英語學習者的標準。那么如何構建英語作為國際通用語背景下的非英語本族語者的語用能力呢?
三、ELF語用能力的構建
在日益興盛的全球化趨勢下,學者開始重新思考英語使用能力的傳統觀念[16-17],呼吁構建語用能力新內涵,以此來彌補英語教學中存在的概念缺位和認識缺陷。
在國際通用語的背景下,英語語用能力呈現出極強的他者化多樣性和ELF上下文語言的跨文化背景性[18]。研究人員迫切需要進一步思考并重建語用能力內涵。陳新仁、王玉丹認為,ELF 背景下的語用能力是指能夠恰當地表達交際意圖,并順利實現交際目標的能力。冉永平、楊青指出ELF語用能力是指能夠熟練使用實現信息共建的語用策略(如信息互明、語境順應)和動態構建和管理交際各方人際關系及個人文化身份的能力[19]。文秋芳指出要培養英語通用語的使用能力就必須學習、理解并掌握本族語、非本族語與本土的語言文化特征,了解并掌握其通用原則和本族語以及與非本族語規則, 以此獲取應對交際中可能出現各種問題的恰當策略[20]。
以上界定均從語用理論研究角度出發,具體的操作性并不是很強。本文試從教師教學的視角對英語國際通用語用能力進行重新界定,以期對廣大一線教師提供實際的參照。
(一)英語通用語交際模式
筆者認為ELF語用能力就是能夠有效運用英語通用語,成功實現其交際目的的意圖的能力。鑒于英語通用語交際具有復雜性與動態性,以及全球化與本土化需求并存的現狀,筆者認為在英語作為國際通用語的交際模式下,不論交際各方擁有何種語言文化,他們都有最基本的相同語言文化語境,即英語語言文化語境(如圖1所示)。這給成功有效的ELF交際提供了必要的先決條件。
首先,在ELF交際中,交際各方雖不必具有與英語本族語者一樣的表現,但仍需在語音、詞匯和句法方面達到一些基本的交際需求。語音上,能夠聽明白帶有各種口音的英語,并能夠確保自己的語音具有較高的可理解程度;詞匯上,能夠用常用詞匯表達自己想說的內容,并能夠理解別人使用常用與非常用詞匯所表達的意思;句法上,能夠理解不同英語變體中出現的句法結構,并能夠靈活使用可理解的句法結構。簡言之,就是交際各方都能用ELF清晰明確地表達自己的交際意圖和內容,并為對方所理解。
其次,交際各方也不一定了解所有的文化背景知識才能促使交際的成功,只要他們摒棄“自我文化中心”或者“文化優越論”,具備社會文化發展差異性的敏感度,對文化水平差異性的寬容度,輔以自我澄清、自我修正、重復、復述、協同性產出、合作性重疊等信息明示化策略就能很好地處理文化差異帶來的交際障礙。
最后,ELF交際者也需要具備基本的交際規則意識。鑒于英語作為國際語的交際具有動態性、不可預測性,交際各方要能夠在交際過程中臨場靈活選用恰當的策略應對不斷變化的情景,ELF交際者必須具備人類普遍的交際規則,即通用交際規則(例如,“合作”“關聯”“禮貌”三原則等), 并在實際的交際中,能夠進行動態的調整、協商、妥協。
(二) EFL語用能力構建
從以上的表述我們可以看出英語通用語交際的成功需要從本族語、英語本族語以及其他非英語本族語三方面的共同之處綜合考慮。而且,除共同的語言部分以外,很顯然EFL交際的成功還需要同時從文化和交際規則入手來構建英語國際通用語的語用能力(如圖2所示)。
1.語言方面。ELF語境下的交際多以實現任務(task-oriented))信息傳遞(content-oriented)為主要目的。由于來自不同的語言文化背景,交際者之間往往缺少足夠的共知背景(common ground),這阻礙了交際中話語產出與理解。而旨在實現信息共建的語用策略,在ELF語境下恰好用來處理不確定信息的語境化能力。類似策略的語言表現主要包括自我澄清、自我修正、重復、復述、協同性產出、合作性重疊等信息明示化策略。這表明,社會交際各方若要實現信息互明,需要其共同發展參與和互動協同,做到即時消解、分析新信息理解中的問題,并及時排解發生在理解能力之前的潛在障礙。而這一切的前提是交際各方能夠用語言澄清和理解彼此的意圖。
2.文化方面。ELF交際中的語言使用者具有各不相同的母語背景,而不同社會、文化往往有著彼此不同的價值判斷體系。因此,他們在使用英語交際時語言選擇也不再是一個簡單順應英語文化的單向過程,文化也不再是一個固定的概念,而是一個在交際中不斷變異和流動的變量。根據其具體的交際目的和具體語境,交際者會以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方式相互作用,融合各自的文化、目標受眾的文化和英語通用語的文化,創造出文化的“第三空間”。這就要求交際各方在應對文化差異性時,具備包容性、靈活性,以及強化交際的移情意識。故而,在實際交際的話語產出以后,交際者在理解話語時,還需把各自的文化教育價值管理觀念、社交規則等考慮進去,盡量做到寬容彼此,從對方的角度來考慮其交際的適切性。由此可見,在大多數情況下,ELF交際成功與否和務實的文化移情是密不可分的。
3.交際規則方面。ELF交際,作為交際活動的一種,其交際各方也需遵守人類普遍的交際規則,如合作、禮貌、關聯三原則。同時,由于ELF語境下的語言使用具有文化多元性與交叉性,這種交際互動實質上是交際各方積極參與、相互接納、融合、轉變和共同重構信息的過程。在語言實踐上,表現為各種文化不同身份的動態協商與建構。然而,溝通和合作不是唯一的,信息傳遞的交互也可能會出現不同的話語,比如距離的遠近會在不同個人或團體之間產生不同的溝通語言。在權勢地位極不對等的會話語境中,權勢或許會成為主導影響因素,使爭辯、反駁等代替認同與合作,并成為一種常態。因此在ELF交際中還需要能夠善于觀察交際語境,及時進行修正,共同協商后發現彼此的文化影響因素,并適當調整各自的話語內容和方式。
四、面向英語通用語背景下的語用能力培養
長久以來,英語教育教學與學習理論都強調以英語本族語者的語言語用為參照,以其社交語用范式及其經濟社會管理規約為標準。在全球化英語使用趨勢下,研究者須面對真實的英語語用環境,摒棄一切以英語本族語者的語言語用為參照的傳統模式,了解ELF語境下的英語交際具有語言文化背景的多元性和交叉性,意識到ELF交際主體的他者化等,從而重新思考和界定英語語用能力的培養標準和模式。
(一)加強運用英語表達、澄清和理解的能力
在ELF的背景下,人們更關心的是,用其使用的語言所學到的知識有效溝通來完成任務的程度。此時關注的中心不再是交際雙方的語音語調是否標準,說話是否流利、用詞是否準確、有沒有語法錯誤等問題,而是需要重點研究和關注交際時的話語是否能夠恰當地表達并理解彼此的交際目標與行事意愿。 在英語通用語情境下,交際參與者需要具備一定的英語知識來實現表達、澄清和理解。畢竟,過低的表達能力是無法實現有效溝通的。當然,在正常的交流中,誤解是不可避免的。在ELF情境下,發生誤解或不理解的時候,澄清信息對于參與者就顯得尤為重要。不具備適切的澄清能力,就無法更清楚地表達交際意圖或通信意愿。此外,在以意義為主導的英語國際語的交際中,對非地道英語的適應和包容能力也因而變得更為重要。
(二)培養對文化差異的敏感、寬容和移情能力
敏感性是跨文化能力的基礎和前提,寬容性是跨文化能力的價值取向,但它不是敏感性的自然產物,因為沒有寬容性的敏感性很可能導致“自我文化中心”或者“文化優越論”等??缥幕芰ψ詈诵牡募寄苤?,靈活性不可或缺。缺少這一核心技能,敏感性與寬容性對跨文化交際的成效就難以實現。移情是指對話者為溝通感情、思想,花費精力去了解對方的意圖,既涉及到說話人如何刻意對聽話人吐露自己心聲、表達用意,也牽涉到聽話人全身心投入去消化、理解和吸收不同語言文化背后的信息。在缺乏足夠共知信息情況下的ELF交際,移情能力所起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三)強調時間交際中的禮貌、變通與協商
在國際通用語背景下,人們具有不同語言文化背景,在英語交流時,沒有必要都遵循美英等英語本族語國家的語言和語用范式。如若文化差異阻礙交流時,交際各方應該共同協商解決,并且互相寬容,絕對不能一味要求按照英語國家的文化規則和價值觀念行事。因為交際各方均需要熟悉了解各自的文化特征,尊重彼此的文化習慣。當話語理解出現障礙時,能夠靈活多變地采用預先處置策略。通過協商,共同順應語境,從而建構起臨時共知,實現相關上下文信息的重新情境化。共知的共構建理解是可以有效避免可能出現的通信障礙,剔除話語理解的潛在問題。
五、結語
當前ELF交際的文化語境日趨多元,其顯現的獨特語用特征也引起社會各界重新對傳統語用分析能力觀的思考?;谟⒄Z本族語者的能力范式已不再適合當前的多元英語交際和務實的社會規范,本文綜合描述了英語國際通用語背景下的語用能力表現,并從本族語、英語本族語以及其他非英語本族語的語言、文化以及交際模式三個維度下交際間的相互融合、協商。在ELF語境下,具有不同語言文化背景的交際者往往會出現共知背景缺少的現象,其交際的最終目的是進行有效的信息傳遞。他們需要用英語這門國際通用語來表達、澄清和理解交際各方的目的和意圖,同時還需禮貌、變通地與各方進行各方面的協商,充分調動其文化敏感度,對各方文化采取寬容態度,運用移情策略等, 確保交際成功有效進行。
參考文獻:
[1]Kachru,B..Standards,codification and sociolinguistic realism:the English language in the outer circle[A].In R.Quirk & H.G.Widdowson(eds.).English in the World:Teaching and Learning th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s.Cambridge:Cam 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5:11-30.
[2]Bj rkman,B..An analysis of polyadic English as lingua franca(ELF) speech:A communicative strategies framework[J]. Journal of Pragmatics,2014(5).
[3]Canale,M.,& Swain,M..Theoretical Bases of Communicative Approaches to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Testing[J].Applied Linguistics,1980(1).
[4]冉永平.多元語境下英語研究的語用關注[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3(5).
[5]文秋芳.英語作為國際通用語的教學框架[J].世界教育信息,2014(16).
[6]陳新仁.新形勢下跨文化英語交際能力及其培養研究[J].當代外語研究,2017(1).
[7]Murray,N..English as a lingua franca and the development of pragmatic competence[J].ELT Journal,2012(3).
[8]Chomsky,N..Rules and Representations[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0:48-52.
[9]Hymes,D.H..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A].C.J.Brumfit & K.Johnson(eds.).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Teaching[C].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9:5-26.
[10]Canale Michael & Swain, Merrill.The Theoretical bases of Communicative Approaches to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and Testing[J].Applied Linguistics,1980(1).
[11]Thomas,J..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J].Applied?Linguistics,1983(4).
[12]Kasper,G..Interlanguage Pragmatics[C].Amsterdam:John Benjamins,1995:10-13.
[13]何自然.語用學與英語學習[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5-8.
[14]陳新仁,李捷.英語作為國際通用語背景下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芻議[J].當代外語研究,2017(1).
[15]蔡基剛.外語教學、二語教學、國際通用語教學 關于英語教學“一條龍”外語教育模式[J].當代外語研究,2019(4).
[16]Cogo,A.& M.Dewey.Analyzing English as a Lingua Franca:A Corpus-based Investigation[M].London:Continuum,2012:179-181.
[17]Baker,Will.Culture and Identity through English as a Lingua?Franca[J].Journal of Asian Pacific Communication,2016(2).
[18]Kecskes,I.Intercultural Pragmatics[M].Oxford:OUP,2013:102-104.
[19]冉永平,楊青.英語國際通用語背景下的語用能力及其重構[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6(3).
[20]文秋芳.英語通用語的教學框架[J].語言科學,20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