諶群芳 陳積明


摘? ? 要: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已經進入自主創新軌道,迫切需要建立相適應的戰略性新興學科體系。文章從戰略性新興產業尤其新一代信息技術國內外強勢發展的顯著特征出發,融合國家戰略區域發展的外驅力和“十四五”一流學科建設改革內驅力的發展契機,分析二者當前共同面臨的三大挑戰和任務,提出一流高校盡快推進從戰略性新興產業到戰略性新興學科的高等教育戰略規劃鏈式布局建議。
關鍵詞:戰略性新興產業;戰略性新興學科;挑戰和任務;規劃布局
中圖分類號:G647?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002-4107(2021)10-0053-04
2018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努力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形勢逼人,挑戰逼人,使命逼人”。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已從模仿創新轉變到自主創新,產業與學科不再有成熟的一對一供應鏈模式,如何支撐戰略性新興產業快速發展,這就對我國的學科體系提出了戰略性思考。當前,“雙一流”和“十四五”正在高等教育界歷史性交匯,高校內外環境正發生著劇烈變革。高等教育運行范式和科技創新組織模式在“十四五”期間勢必改變。《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已經發布,高?!笆奈濉币巹澕?035中長期規劃編制正在展開。新興學科發展戰略布局是一項現代國家高等教育戰略規劃,關乎國家未來數十年乃至更久的發展方向和前景。如何充分發揮新興學科的支撐和引領作用,加速解決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中的關鍵核心技術,是“十四五”最為迫切的重大任務。
一、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強勢發展的時代特征
戰略性新興產業已經成為推動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國家戰略布局高度重視。2012年國務院提出了“十二五”期間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等七大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妒鍑覒鹇孕孕屡d產業發展規劃》提出,到2020年,形成若干個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策源地和技術創新中心,打造新興產業集群?!?018年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報告》指出,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過去五年年均增速約為國內生產總值的兩倍,已超過15%。
全球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已成為世界各國經濟增長的創新引擎。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認為我們仍處于數字經濟的早期階段。數字經濟是看得見的未來,是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數字經濟居世界第二,但與第一名差距明顯。過去半個世紀,信息技術產業是實現一切數字化的過程,而認知系統、可穿戴設備、3D打印等全新的信息技術將會把數字化的物質重新物理化[1]。過去10年,移動互聯網奠定了數字經濟的基礎。物聯網成為黏合劑,公共云成為基礎設施,數據是生產資料?!笆濉币詠?,新一代信息技術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中規模最大、創新最密集的兩個領域之一,在更廣領域形成大批交叉融合的新增長點,發揮了產業支柱作用。數字經濟、平臺經濟和共享經濟廣泛滲透,移動支付、網絡購物等應用處于全球引領地位,信息消費從生活消費加速向產業消費滲透。
近三年以來,國家密集性出臺了新一代信息技術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系列重磅文件和政策(表1)。對照戰略性新興產業分類2012版和2018版發現,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領域新增了“互聯網安全服務”“人工智能系統服務”等10個產業方向,有4個方向更名,4個方向分解,1個方向被合并。這些調整充分顯示了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與國家創新戰略目標的匯聚。《2020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重點支持“兩新一重”建設,中共中央政治局第24次會議集體學習量子科技研究和應用前景,更是指明了新興戰略方向。
二、我國一流高校學科建設的時代需求
(一)學科目錄亟需適應戰略性產業需求變革
高等教育學科目錄作為一種制度起著至關重要的規范和指導性作用。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正翻天覆地地沖擊著高校學科建設:如何有效解決學科建設與產業發展需求匹配度問題?如何大幅提升提高高校服務社會動力和能力?當前科技發展縱向上更微觀,橫向上更宏觀,縱橫交錯往往交叉融合容易產生新的學科方向。國內外一流高校也紛紛調整戰略部署應對變革,如2020年初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以下簡稱MIT)宣布人工智能獨立設系,對最大的電子工程和計算機科學系(EECS)按市場需求進行了調整重組(EE、CS、AI+D獨立)。中國“雙一流”高?!笆濉睉鹇陨弦仓鲃舆M行了一些學科新增、撤銷、合并及更名等,例如新一代信息技術領域新增0839網絡空間安全、0909人工智能。在中國C9高校2016—2019年新增本科專業中,有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機器人工程、生物信息學等7個專業均屬于信息學科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
一個學科的發展,不僅在于學者的努力,更主要取決于社會的需求[2]。因此,“十四五”戰略規劃必然要走“問題導向”和“需求導向”的學科協同道路,這樣布局的效果既可以獲得宏觀政策的鼓勵和資源支持,又因為基于且超前于原有學科規劃,更有利于學校內部學科鏈和跨學科活動的形成,當然,這些戰略布局離不開學科帶頭人、方向選擇、機制體制等邊界條件的保障。
(二)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需要高校一流學科建設支撐
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總體上仍舊是國際市場的“新兵”,亟需提供人才和技術方面的科教創新資源。學科起步的早晚和學校的整體實力是很關鍵的因素,學科的差異性也體現出行業的差異性[3]。中國“雙一流”高校具有注重基礎研究和技術創新的傳統,但同時更需要主動轉向為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提供強有力創新資源支撐。
數字經濟迅速崛起的自主創新外部驅動力,倒逼高校學科建設必須不斷改造舊學科、衍生出新學科,必須走在時代前列。社會化程度越高,對學科的發展要求也越高,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則為戰略性新興學科的孕育提供了巨大的空間和牽引力。但一流學科與一流企業的互動往往存在現實障礙。企業短頻快產出需求與高校原創性研發突破二者目標的差異,中試階段的投入支撐缺失,高層次重點領域有組織的合作鏈不完整這些問題尤其需要戰略性新興學科的引領解決。
三、戰略性新興產業與戰略性新興學科的共同挑戰和任務
(一)面臨技術發展需求的迫切性,加速占領科技自主創新制高點
全球新一代信息技術加速創新,交叉融合成為時代發展新特征,國際競爭愈發激烈。2016年歐洲通過《歐盟網絡與信息系統安全指令》,2017年法國發布AI計劃,2018年白宮發布量子信息科學國家戰略,2019年德國通過了區塊鏈戰略,2019年特朗普總統宣布了美國AI計劃,發布人工智能、先進通信網絡、自動駕駛等五大優先領域,歐盟核心成員國聚焦電子信息產業,出臺“微電子、移動通信、人工智能”等重點領域支持政策,如2021年前,歐盟計劃投入50億歐元到物聯網項目。特朗普政府建議將人工智能和量子信息科學的支出增加約30%。
我國新興產業市場國際競爭力“十三五”期間顯著增強,從2014年集成電路、2015年大數據和互聯網+、2016年網絡空間安全和智能健康到2017年人工智能等中國戰略布局顯現成效。截至2016年,在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明專利中,國內新一代信息技術和新能源汽車產業的企業占比高達79.3%。2017年,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對戰略性新興產業工業出口增長貢獻率達93.4%。中國新一代移動通信、互聯網應用已具備世界領先的研發水平和應用能力;具有處于世界領先水平的產業:智能手機、工業機器人產量等均位居全球第一;已經具有國際影響的領軍企業:華為、阿里、騰訊等,創新引領型巨頭企業25個入圍世界500強。人工智能發展的先發創新優勢也有顯現。2013—2018年,中國發表人工智能領域論文居于世界第一(占24%)。在全球居前1%的高被引論文中居全球第二。截至2018年底我國人工智能企業數位居世界第二位。前沿領域必定孕育顛覆性變革,新一代信息技術將進入新的能力提升期,具有強大應用場。然而,科技創新道路并不是想象中的通達,發達國家對中國新興戰略信息技術的封鎖越來越緊,走入國際市場核心困難重重。2018年底,特朗普政府發布《特定新興技術管制審視》,人工智能與機器學習、微處理器和機器人等14類48項代表性新興技術中國出口被限制。當前國家通過啟動“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希望在人工智能、6G通信、區塊鏈等領域積攢實力,在未來世界科技賽道上,展現中國科技自主創新彎道超車的力量。
(二)面臨人才需求的緊迫性,著力提升人才配套支撐體系
人才是實現創新驅動引領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根本要素,要推進產業發展水平的持續提升,相應的人才配套體系刻不容緩。即要加大國際人才引進力度,加快建立人才培育與產業發展的聯動機制,特別是服務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人才供求預測預警機制、優化高校學科專業結構、深化產教融合人才培養體系等。我國智能學科人才需求缺口每年接近100萬,集成電路人才短缺最少超過10萬人,機器人工程專業人才缺口超過500萬人,供需比例僅為1∶10。
研究型大學是我國科技創新發展的核心基礎所在,也是科技創新人才的搖籃,學科與產業對接的主要環節的核心是人才培養。戰略性新興產業已經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換擋變速,這就要求大學必須為產業發展持續提供大量創新型、應用型、復合型等高層次人才,中外大學學科都肩負這樣的使命。2018年MIT超過40%畢業生來自信息專業,斯坦福大學計算機專業畢業生數逐年增加,2018年達到21%,遠遠高于中國“雙一流”同類畢業生的校內占比。中國正走向全球科技創新前臺或“無人區”的進程中,同步領域彎道超車,前沿領域開辟新道,陳舊領域果斷轉型,服務于戰略新新興產業發展的人才培養,則是當前學科建設的急迫任務。2017—2019年我國“雙一流”高校新創辦了人工智能、網絡安全、智能科學與技術等學科,就是戰略性新興產業對人才培養需求的驅動體現。事實上,高校與社會的深度互動關系正在倒逼高校要高度關注社會、市場、學生及其家長這個“客戶”[4],我國高校2020年建立50家新的人工智能學院培養人工智能專業人才。“十四五”人才培養的環境變化必將成為大學聲譽提升的重要要素,新興行業市場存在巨大人才缺口,在資源、經驗、體系上還有所欠缺,尤其是在粵港澳大灣區、長江經濟帶、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京津冀協同發展等區域集群的建設中需要迅速規劃布局。
(三)面臨美好生活的個性化需求,主動催生產業發展共性技術
中國要復興,中國人民生活要美好,必須有強大自主科技創新來支撐。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高速發展,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環境的向往愈發強烈,這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巨大需求機會。但共性化的教育事業運作機制會使得本來非常有潛力的產業無法完全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的個性化需要。戰略性新興產業技術將可以實現消費產業信息服務的個性化需求和共性化技術的辯證統一,供給側質量與效率提升的個性化需求推動數字世界與實體經濟深度共性融合技術,對數字創意、智能綠色、智慧健康等產業具有全所未有的帶動作用。
從就業薪酬角度來看,戰略性新興產業對人才的行業渴求盡顯。排名第一的互聯網/電子商務作為新興行業,頗受2019屆中國高校畢業生青睞。據薪酬網數據,我國大學專業薪酬最高的20個專業中包含了軟件工程(第一)、電子信息工程、機器人、微電子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自動化等信息領域專業。在北美名校,信息學科專業畢業生年薪高于其他專業學生大約1.5倍以上。據浙江大學官網數據,信息領域畢業生平均薪資水平整體高于其他專業領域2~3倍,尤其是華為天才少年、騰訊技術大咖、百度少帥、阿里巴巴阿里星等新星人才年薪更是不菲。
四、總結和建議
(一)產業技術變革亟需大學盡快前瞻性重塑學科結構體系
在可預見的未來,高校的變革將是常態。高校需要通過變革組織結構、技術和課程等來適應信息時代的復雜教育,進而在未來掌握主動。丹尼爾·若雷認為,資源、哲學、奉獻這三個維度在分析任何組織的地位時是靠得住的[5]。學科是高校人才、任務、裝備、成果集聚的平臺,對于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核心技術具有得天獨厚的有利條件。由于學科建設往往滯后于產業發展,超越發展戰略可以解決這個矛盾,即超前一個教育周期(平均為三年)[6],高校人才和科技成果輸出可以滿足產業發展。當前,“雙一流”建設高校有必要基于技術變革的時代訴求,規劃學科生態系統,重塑學科結構體系,以綜合改革的方式來引領中國特色學科建設道路。以學科知識積累為導向的專業建設模式完全無法適用于新興專業,產業發展成為推動新興工科專業的直接動因[7]。
(二)加快推進從戰略性新興產業到戰略性新興學科的鏈式規劃布局
新一代信息技術給生活、生命、生產帶來劇變浪潮,由戰略性新興產業引發的戰略性新興學科關系布局已經呼之欲出(圖1),但并非所有的學科都具備如此契機,全球獨角獸企業是體現新產業、新技術突破的重要窗口,新一代信息技術領域獨樹一幟,在數量和估值上占50%,且遙遙領先。高校在學科建設戰略性上要敢于有所主動作為,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推動“雙一流”高校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進行前瞻性技術攻關和行業產業共性技術研發,互通產業與學科之間的知識共享和需求能動機制,在積極回應中國特色實踐需求的過程中成就世界一流學科建設之目標。一流的學科不一定都屬于一流的大學,但是一流的大學必定擁有一流的學科。學科一般都具有聚集性特征,工程和技術學科都集中聚集在世界一流大學,且理工科大學居多[8]。工程與技術學科尤其信息學科往往具有較大的市場需求和較高的社會影響力,短時期內更易贏得豐富辦學資源和社會聲譽,而這恰恰是雙一流建設的緊迫需求。
戰略規劃的基本作用是協調組織與環境的關系,學術界的戰略規劃能起作用,但它相當困難。高校制定戰略規劃還有一個隱形的目標:有必要發展新學科。不可否認,新興交叉學科發展是“雙一流”高校建設的未來增長點,但是從近年來的高校建設經驗來看,期望在既有傳統學科框架下實現學科交叉或實質性跨學科研究,無論自上而下還是自下而上模式,實踐成效尚不顯著?!笆濉逼陂g,新興交叉、前沿方向涌現不足,與頂尖大學國際合作和學科交叉影響尚缺足夠表現力[9]。《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指出,交叉融合往往導致重大科學發現和新興學科的產生,是科學研究中最活躍的部分之一,要給與高度關注和重點部署。因此,重點關注和發展戰略性新興學科的建設力度則是重中之重。學科發展的內在邏輯和社會產業需求的雙重影響對高校戰略規劃意義重大,可以進一步釋放高校對接市場環境的創新活力,調動戰略性新興學科與戰略性新興產業合作內驅力。中國一流高校既要肩負國外一流高校的前沿探索使命,同時還要承擔國外社會研發機構的技術研發應用任務,因此,迫切需要構建一個完善的學科產業協同機制,研究戰略性新興學科增長點,建立新興學科發展考評體系,邁出實現彎道超車、建設世界一流學科的中國發展道路。
參考文獻:
[1]中國工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2019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報告[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8:3-20,75-86.
[2]王惠巖.新世紀中國政治學的發展方向[J].政治學研究,2000(4).
[3]方勇,王明明,劉牧.基于產業組織的化工類經管學科建設方向探析[J],北京化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4).
[4]吳偉.構建高校與社會的深度互動關系[N].中國教育報,2018-12-03.
[5][美]丹尼爾·若雷,[美]赫伯特·謝爾曼.從戰略到變革[M].周艷,趙炬明,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8-25.
[6]孫鈺.天津高校學科建設支撐濱海新區開發開放存在的及戰略對策[J].天津經濟,2012(9).
[7]林健,鄭麗娜.美國人工智能專業發展分析及對新興工科專業建設的啟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4).
[8]武建鑫.聚集與分散:世界一流大學學科的分布特征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9(3).
[9]諶群芳,王苑,趙傳賢.世界一流高校學術聲譽與學術影響力的關聯特征研究[J].科教文匯,2019(11).
[責任編輯? 包玉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