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自然資源部在北京組織召開“海洋一號”D衛星和“海洋二號”C衛星在軌交付儀式,衛星正式交付自然資源部投入業務化運行,這標志著我國海洋觀測衛星組網業務化運行能力基本形成。
“海洋一號”D衛星和“海洋二號”C衛星分別于2020年6月和9月成功發射,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會同衛星、測控、地面、應用等各系統建設單位,在自然資源、生態環境、水利、農業農村、應急管理和氣象等領域開展了行業應用測試,順利完成全部在軌測試內容。
“海洋一號”D衛星與已發射的“海洋一號”C衛星組成我國首個海洋業務衛星星座,上下午組網觀測,填補了我國海洋水色衛星下午觀測數據的空白,大幅提高了全球海洋水色、海岸帶資源與生態環境、大洋船舶位置的觀測覆蓋能力與觀測時效,已經在我國綠潮、滸苔、海上養殖、海冰、臺風、溢油等預報監測工作中開展應用服務。
“海洋二號”C衛星與已在軌運行的“海洋二號”B衛星及后續發射的“海洋二號”D衛星組成我國首個海洋動力環境衛星星座,大幅提高了我國海洋動力環境要素全球觀測覆蓋能力和時效性。衛星獲取的海風、海浪、海流等海洋動力環境信息可進一步滿足海洋業務需求并兼顧氣象、減災、水利等其他行業的應用需求,為國民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海洋科學研究、全球氣候變化提供實測數據,同時也在國際對地觀測體系中發揮重要作用,為我國積極參與全球治理提供技術支撐。

智能型無人系統母船開工建造儀式
我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電力行業首款圖數據庫GridGraph近日發布。
圖計算技術是一種基于圖論的新型數據管理及分析計算技術,這類“圖”的表示方式可以讓很多問題的處理更加高效。目前圖計算技術已經在社交網絡、信息網絡、交通網絡等領域應用廣泛,且效益明顯,但在電力等工業控制領域還鮮有應用。
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表示:“在圖數據庫自主創新方面,我國從2019年起開始自主研制電力專用圖數據庫,實現了核心技術工具的技術創新和自主可控,有力支撐了‘電網一張圖’建設。”
“本次圖數據庫的發布,標示著電力行業在核心技術自主創新方面又邁出了堅實的一步。”該數據庫研發機構全球能源互聯網研究院副院長高昆侖介紹,研究人員采用圖計算技術路線,設計提出了一體化全息電網原生圖模型,攻克了子圖劃分與聚合、并行計算、拓撲重構等關鍵技術,自主研發了高性能電網拓撲圖分析、電力系統圖計算、電網知識圖檢索三大服務引擎并形成一體化的電網圖計算平臺,有效支撐了國網上海市電力公司電力物聯網綜合示范區建設,并且逐步推廣至國網浙江、湖北、遼寧、江西等多家省級電力公司,應用范圍覆蓋了規劃設計、設備管理、調度控制、供電服務等。
美國工程院院士、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電氣工程和計算及科學學院教授安詹·博斯評價該圖數據庫:“符合發展趨勢并面向電網實際,學術研究成果先進前瞻,研發的實際和演示系統具有實效。”
7月20日,從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珠海)(以下簡稱“南方海洋實驗室”)了解到,我國智能型無人系統母船在廣州開工建造。該船擁有“i-ship”智能船級符號,有望成為全球首艘具有遠程遙控和開闊水域自主航行功能的科考船,將為我國開展海洋科考提供前所未有的利器。
智能型無人系統母船由中國艦船設計研究中心設計、黃埔文沖船廠建造,貫徹了“未來感”“無人系統保障”“綠色智能”三大設計理念。作為我國首艘智能型無人系統母船,其所配備的重要設備國產化率較高。所攜帶的動力系統、推進系統、智能系統、調查作業支持系統等均為中國制造,核心技術自主可控。項目預估設計及建造周期為18~20個月,預計2022年交付使用。
智能型無人系統母船長88.5米,型寬14.0米,型深6.1米,設計吃水3.7米,設計排水量約2000噸,最大航速18節,經濟航速為13節。該船擁有寬敞的甲板,可搭載數十臺配置不同觀測儀器的空、海、潛無人系統裝備,在目標海區批量化布放,進行面向任務的自適應組網,實現對特定目標的立體動態觀測,是南方海洋實驗室智能快速機動海洋立體觀測系統(IMOSOS)的水面支持平臺。
據介紹,IMOSOS系統是世界首創,不僅可以為海洋防災減災、海底精細測繪、海洋環境監測、海上風電場維護等提供智慧高效的工具,同時也將為國家海洋事業和地區社會經濟發展提供全面精準的海洋信息服務。

我國時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統研發取得了多項創新
7月20日,我國時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統在青島成功下線,這是世界首套設計時速達600公里的高速磁浮交通系統,標志著我國掌握了高速磁浮成套技術和工程化能力。
據高速磁浮項目技術總師、中車四方股份公司副總工程師丁叁叁介紹,歷時5年攻關,時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統成功攻克關鍵核心技術,系統解決了速度提升、復雜環境適應性、核心系統國產化等難題,實現了系統集成、車輛、牽引供電、運控通信、線路軌道等成套工程化技術的重大突破。
2016年10月,在科技部“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先進軌道交通重點專項課題支持下,由中國中車組織,中車四方股份公司牽頭,匯集國內磁浮、高鐵領域30多家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產學研用”聯合開展了時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統的研制。試驗樣車于2019年研制完成,并于2020年6月在上海同濟大學試驗線上成功試跑,經過系統優化確定最終技術方案,于2021年1月研制出成套系統并開始了6個月的聯調聯試。
我國時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統研發取得了多項創新:自主研制了我國首列5輛編組的時速600公里高速磁浮工程化列車;開發出新頭型及氣動方案,解決了超高速條件下的空氣動力學難題;采用先進激光復合焊和碳纖維技術,研制了滿足超高速氣密承載要求的輕質高強度車體;自主開發懸浮導向和測速定位裝置,控制精度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突破關鍵制造工藝,掌握了懸浮架、電磁鐵及控制器等關鍵核心部件制造技術;攻克大功率IGCT牽引變流、高精度同步牽引控制等關鍵技術,完成了高速磁浮牽引供電系統的自主化研制;掌握高速條件下車地通信超低時延傳輸、分區交接控制等關鍵技術,創新建立了適應長大干線自動追蹤運行的高速磁浮運控系統;開發了滿足列車高速平穩運行的高精度新型軌道梁。
由中國互聯網協會主辦的2021中國互聯網大會7月13日至15日在北京舉行。會上發布的《中國互聯網發展報告(2021)》顯示,2020年,我國互聯網行業實現快速發展,網民規模穩定增長。截至2020年年底,我國5G網絡用戶數超過1.6億,約占全球5G總用戶數的89%。
根據報告,截至2020年年底,我國網民規模達9.89億,互聯網普及率達到70.4%。據悉,我國已建成全球最大光纖網絡、4G和5G獨立組網網絡,目前5G已建成基站91.6萬個,占全球的70%。
下一步我國將加強對5G、大數據、基礎軟件、工業軟件、人工智能等基礎核心技術的支持和投入力度,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進一步夯實產業發展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