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清 章桃源 長江大學教育與體育學院
查閱關于體教融合的文獻共40余篇,參考文獻10篇,相關政府文件書籍10篇,如《關于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簡稱《意見》)、《中國足球改革發展總體方案》等相關文件。
設置有效問卷并對張家三巷小學等荊州城區中心小學在校教師及學生家長發放問卷的二維碼。
新中國成立初,中央人民政府運動委員會成立后,自此拉開了“舉國體制”下“強國夢”。我國國情不斷變化,體與教經歷了體教分離、體教結合以及正發展的體教融合三個階段。
20世紀50年代,國家體委提出了普及與提高相結合,但當時重于培養少數優秀運動員,形成我國最初競技體育與教育系統脫離現象--體教分離。當時中國面臨國內外巨大經濟壓力,國家只能選擇我國優勢項目,集中經濟來突破重圍,而競技體育就是其中的突破口。體教分離取得輝煌的同時也是體教結合的起點。
20世紀80 年代教委印發《關于部分普通高等學校試行招收高水平運動員工作的通知》后,體教結合模式在各高校紛紛嘗試,招收各類專業運動員組建隊伍參加比賽,如清華大學跳水隊、北京理工大學足球隊等高校運動隊,為國家培養輸送一批高水平競技運動員。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后,隱患開始顯現:體校數量減少,體育人才的選拔和輸送受到嚴重影響,而且,運動員一旦錯過比賽的黃金年齡被社會所淘汰,運動員大多數缺少社會生活的本領,甚至除了專業運動技能,沒有社會生存技能等,體教融合必然實施。
《意見》的發表標志體教融合階段到來。體教融合是體教結合的基礎之上發展和完善,即體育和教育不分主次,不能有“誰出責任誰背鍋”的觀念,將體和教兩股繩擰成一股力實現“強國夢”。體教融合是國家應對體教結合所帶來隱患的方針。同時,體教融合確立“以體育人”的價值導向,明確體與教的定位:體教融合不是體附教,而是深化體育與教育事業改革,體育治理體系和教育治理體系發展導向再調整,是發揮體育的教育功能,培養德智體美勞五育全面發展的青少年是體教融合的根本導向。
《意見》主要回答體教融合下我國培養人才標準是什么?是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鍛煉意志,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競技體育后備人才的體教融合,運動員在后備人才培養過程中注意體育和教育流通渠道的暢通,正確建立競技體育后備人才的培養理念、模式、保障、評價體系等,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市全面綜合性的人才。《意見》同時闡述具體措施有開展豐富多彩課余訓練及競賽活動、提出“一校多品”等多項舉措,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
某項運動在校的開展如何?主要在于學校對該項運動的在意成度,越在意就越關注,從而推動其發展。據表1統計,荊州市城區中心小學有60.3%開展乒乓球專項訓練,但80.4%的學校設有乒乓球專項運動的場地器械設,在其的統計中,任有家長認為場地、設施等不足,這說明荊州市城區中心小學對于乒乓球較在意,卻存在場地、器材等資源浪費現象。

表1 乒乓球專項訓練開展情況統計表
教師注重培養學生文化成績,避免體教結合的隱患。但學生對乒乓球的積極性略有下降,73.9%的學生積極性高,余下25.0%學生積極性不高甚至不足,可能是對體教融合不熟悉還在適應中。而體教融合主要針對其發展方向有活躍乒乓球氛圍和培養乒乓球人才以及建設乒乓球師資等,數據直觀說明乒乓球氛圍發展及其重要,培養人才及師資建設占70.0%以上尤其重要。
據調查結果發現,絕大多數學生家長是支持學生乒乓球學習的,盡管半數學生家長不了解體教融合模式,卻積極支持學校或國家政策,由表2就可得知。家庭教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長必不可缺的組成要素,對于校園乒乓球訓練順利推進是離不開家庭教育與家長的態度。體教融合提供了一個由內而外破解家長學生以后的發展、生存等顧慮。

表2 學生家長對孩子參與乒乓球運動的態度情況調查統計表
當代應試教育體系之下,極為重視文化課程的學習,而忽略體育活動。體育也是學校教育體系中“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應該把體育上升到育人的觀念中去,認識到其真正的意義與價值。
體育在教育體系中長期處于地位弱勢,近幾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大力扶持之下,才漸漸被“重視起來”。體育運動,在生理上有利于提高各器官的機能;在心理上,有利于調整不良情緒、緩解抑郁,使人的身心保持在輕松愉悅的狀態中。從社會層面講,進行集體性的體育活動能協調人際關系,團結互助,進行競技類體育運動時,培養其規則意識,坦然接受成敗,增強我們的心理抗壓能力。
近年來,中小學生甚至研究博士生自殺的事件都頻頻發生,他們在社會、生活、學習的多重壓力之下不堪重負。而參與體育活動可以消除身心緊張與束縛,在情感的宣泄中得到補償,或許會減少以上慘案的發生。
在體教融合過程中,為了達到學校的體育建設目標,擁有高水平的師資是必要的前提條件。我們可以將提高原有師資水平和聘請高水平教練員同時進行。
對于本校教師,可以定期對體育老師進行專項培訓,確保專業知識的加強,有效發展本校特色體育文化。對于聘請的專業教師,保證其體育專項能力和教學能力是關鍵。
體育教學的硬件設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體育教學的最終效果。而荊州市中心城區各所小學的基礎設施基本上不夠完善,且較為陳舊、落后,完善體育設施這是待解決的重要問題。學校可以積極更新引進設施,確保體育教育目的實現。
在體教融合背景下,我們應該重視競賽機制。競賽可以有效促進青少年身心協調發展。在競賽過程中還可以培養青少年規則意識、團隊合作精神、勇于拼搏和不輕易言敗的良好品質。如果青少年代表學校班級去競賽,那么集體主義的思想在潛移默化中就能得到培養。
體教融合下的競賽機制,應該是教育部門和體育部門共同負責。我們應該不斷改革和完善現有比賽機制,提高比賽的質量,擴大比賽的規模。根據年齡段設立不同的分組,根據青少年生長發育規律和學校管理章程,合理設立比賽的時間地點方式。推動體育競賽下人才培養機制的形成。因此,更應完善青少年體育賽事體系,促使學生在參與競賽中挑戰自我、超越自己,并實現教育立德育人的根本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