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穎 臨沂大學外國語學院
文化是經濟和政治的反映,又反作用于經濟和政治,“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
文化自信是全體人民對國家民族的歷史、傳統、道德、規矩、價值觀、群體意識的肯定和信任,是全體人民對社會道路、經濟發展、政治體系、精神文明、發展方向的認同與追隨。文化自信則信念高遠、道路堅定、基礎牢固、國人自豪。作為一種社會精神力量,文化可以推動社會進步,促進經濟發展,可以在人們認識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轉化為物質力量,反之亦然。
文化自信是國家民族身份認同的必然。中華文化是世界文化之瑰寶,足以令中華民族無比自豪與驕傲。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傳承基礎上的文化自信,是中華民族全體人民社會、群體、心理多層面的集中表現,是歷經時間洗禮的中華民族意識根本之一。
文化自信是社會群體信念認同的需要。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的迅猛發展與對外聯系的不斷深入,古、今、中、西等等多種理念、信仰、價值觀雜糅碰撞,在一定時期內對我國社會造成了巨大沖擊。在此背景下,建立文化自信是立足國情、堅定道路、走向復興的必要基礎,是改革、發展、穩定的基本保障。
文化自信是國家進步民族復興的基礎。文化作為“軟實力”在進步發展中的作用不可或缺。在各個歷史時期,中華民族優秀子弟在民族國家旗幟下奮發圖強、生生不息、前仆后繼、披荊斬棘,發展并形成了中華民族獨特鮮明、深厚廣泛的文化基礎,樹立了時代楷模、英雄模范等等無數典型榜樣,引領后輩傳承發揚并屹立于世界之林。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和現實都證明,中華民族有強大的文化創造力。每到重大歷史關頭,文化都能感國運之變化、立時代之潮頭,發時代之先聲,為億萬人民、為偉大祖國鼓與呼。”
優秀傳統文化是新時代文化自信之根本。中華文化植根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優秀文明成果,既涵蓋人類所應共同遵循的普遍性智慧,又體現中華民族獨特個性的特色化價值,是中華民族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是中華兒女歷久彌新的精神標識,是中華文明延續傳承的基因密碼。
紅色革命文化是新時代文化自信之靈魂。紅色革命文化已深植中華文化核心,在百年中鐫刻紅色基因、建立豐功偉業、鑄就革命精神,逐步成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核心,書寫了中華文化發展進程中光輝又燦爛的篇章,成為新時代感召、鼓舞人民前仆后繼、不怕犧牲、攻堅克難、敢為人先的精神動力。
時代先進文化是新時代文化自信之基礎。百年建黨偉業、70余年建國偉業、40余年改革偉業,在創新中發展了中華文化,培育了文化自信,豐富了文化底蘊,成為新時代中國人民艱苦奮斗、勵精圖治、與時俱進的實踐之基。在教科文衛體等領域取得的巨大進步,為社會帶來廣泛而深刻的時代變革,推動著宏大而獨特的時代創新。
堅定新時代文化自信,才能確保新時代文化安全。新時代面臨新挑戰,新發展面臨新問題,在當前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道路上,風險、矛盾無處不在。新時代仍在進行意識形態之斗爭。沒有人民對新時代文化的信仰與認同,必將對國家事業發展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
堅定新時代文化自信,才能助力新時代文化強國。文化自信是國家自信、民族自信、人民自信的最高表現。無論世界風云變幻,我自巋然不動,首要條件文化自信已經融入國家、民族和人民血脈,形成發展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新時代奮進路上不斷匯集民心眾力。
堅定新時代文化自信,才能推動人民幸福民族復興。這種文化“軟實力”事關國運興衰。只有堅定新時代文化自信,才能煥發創新創造的活力、才能激發愛黨愛國的定力、才能持久不斷的為人民幸福民族復興注入取之不竭的源頭活水。
通過與大學生訪談、發放調查問卷等方式,在調查中能夠深切感受到當下高校大學生對中華文化的喜愛。
接納優秀傳統文化。從近年起流行的漢服文化,到影響日益廣泛的“大家”“朗讀者”“中國詩詞大會”等電視文化節目,再到“我和我的祖國”“建黨偉業”等等影視文宣作品,大學生都已成為最為接納的受眾與最為推捧的主體。隨著網絡媒體的愈加發達,大學生獲取知識、了解社會的能力不斷增強。
認同紅色革命文化。大學生對中國近現代史普遍具有較高的認識與了解,對新中國成立以來發展史以及對新時代背景下中國改革發展取得的顯著成績認知度較高。同時,大學生對國家社會治理普遍存在較高興趣,對當下政府能力、黨的建設、社會現象擁有自主見解,對中國共產黨人守初心擔使命,自艱難困苦的條件下帶領全國人民確立宗旨意識、戰勝困難矛盾普遍存在價值認同。
投身時代先進文化。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大學生積極參與抗疫防疫志愿服務,參加社團公共服務等等,對新時代新發展擁有切身體會,對未來發展充滿信心。大學生是國家棟梁之材,大學生群體的文化自信、價值觀認同與國家發展、時代命運密切相關。作為時代新人,大學生們體現出對國家、社會、公民三個層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追隨,以及較強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可見時下大學生對新時代文化自信程度具備較高水平。
缺乏對空洞低俗流行文化的抵制。部分大學生每日用于“抖音”等短視頻平臺時間超過1小時,個別大學生沉溺網絡游戲。隨著校園環境的改造提升,大學生對外界了解主要依賴網絡,對當前部分“自媒體”等網絡平臺充斥的低俗內容缺乏警醒。雖然學校有推廣應用“學習強國”等主流文化平臺應用,但不少大學生對娛樂版塊關注高于民生實事內容,對國家大事了解不如日常衣食住行,存在價值觀念動搖、偏向享樂攀比等不良影響。
缺乏對革命歷史紅色文化的認知。紅色文化是我國長期革命斗爭中所形成的,通過學習革命歷史紅色文化,能夠激發大學生的內在斗志,能夠錘煉大學生的作風品格。但部分大學生對游樂園、商業綜合體的興趣遠高于紀念館,對玄幻小說、網絡連載的閱讀遠高于理論文化書籍。革命歷史紅色文化是支撐支持近代中國不斷前進的內在動力,對當下大學生了解不足的情況應給予高度重視,高等院校要承擔起教育引導學生更加接觸傳播革命文化。
缺乏對時代主流先進文化的堅持。部分大學生對于時事問題存在脫離實際的網絡“吐槽”,而缺乏“我愿為、我能為、我敢為”的責任擔當;對于外來節日如情人節、愚人節喜歡程度高于端午節、清明節,而忽略了禮敬先人、家和團圓的傳統教育;對西方影視個人英雄主義或奢靡文化不加辨別,遠離了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的時代主流。
新時代文化環境為廣大大學生打開了門窗、充實了生活,也通過大學生這一最易接納新時代、樂于推廣新時代的群體發展了更為廣泛的文化自信。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離不開全體人民尤其作為新時代發展代表的大學生們。高校作為育人主體,要牢固把握意識形態工作主動權,通過優秀傳統文化、革命紅色文化、時代先進文化引導大學生、教育大學生、發展大學生,使其在理想信念、價值觀念、道德品質等方面凝聚起來,貼合社會共同意識,貼近國家民族大業。要落實立德樹人的優先任務,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文化藝術資源,使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形成良好的文化修養、鍛煉獨立的思想認識、提高求是的探索精神、樹立強烈的責任擔當,自覺汲取文化營養,彰顯民族獨特智慧。要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大學生接受優秀傳統文化熏陶,學習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民族情懷和家國觀念,通過展覽、宣講、報告等形式,利用校園、教學、住宿等環境,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日常,爭做新時代有識、有為、有志、有德的全方位發展大學生。
網絡已經在大學生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學習、交流、休閑甚至吃飯、購物對網絡的依賴程度也越來越高。針對大學生對社會經驗缺乏、鑒別能力不強的問題,由國家相關部門健全完善互聯網管理法律體系,加強網絡監管方面的立法和執法監督,通過技術等手段讓違法信息無處遁形,逐步凈化網絡生態。減少網絡陷阱對大學生影響,加強大學生權益保護。由宣傳等相關部門充分發揮新時代主流文化平臺如學習強國等新媒體形式的應用,引領主流價值取向,展現時代先進文化,鼓勵大學生在思想碰撞、文化交融和中外對比中認識世界、掌握規律,為擔負新時代使命挖掘潛力、鍛煉本領。
將先進主流文化融入培育新時代立德樹人的教育實踐中,把思想文化教育列為必修課,將文化精神通過教育入心入腦,使其內化為大學生的日常言行,堅守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命脈。將先進主流文化的學習與學生思想道德素養的培育結合起來,使之成為提升學生人文素養的重要載體,為大學生提供更為豐富的選擇。依靠革命歷史用好紅色資源,在大學生中普及革命歷史學習,將革命文化中的延安精神、長征精神、西柏坡精神、沂蒙精神等寶貴財富發揚光大,積極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要發揮文化產品的引領作用,特別是引導市場主體創新創作一批優秀文化藝術作品,通過動漫、游戲、文創產品等載體增加正面文化產品供給。
我們有博大精深、底蘊深厚的優秀傳統文化,有鮮明獨特、奮發向上的革命文化,我們還有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時代先進文化。“文化自信”不是口號,而是植根沃土,可實施、可踐行、可傳承。總而言之,提升新時代大學生文化自信需要國家、高校、學生綜合努力,從有利于大學生身心健康、價值認知、能力鍛煉等方面入手,進一步彰顯文化魅力,增強責任感使命感,幫助他們更好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