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軍
(山丹縣人民醫院神經外科 甘肅 張掖 734100)
脛腓骨骨折為臨床常見骨損類型,以兒童及青壯年為高發人群,近年隨著交通運輸行業快速發展,脛腓骨骨折發病率呈現逐年遞增趨勢,受到骨科學者高度關注。脛腓骨作為機體下肢重要承重及活動關節,極易受外力創傷誘發骨折,以開放性骨折、粉碎性骨折較為常見,因外傷發生較為突然,骨折發生后多伴有局部紅腫、骨折端位移等情況發生,對臨床治療時機要求較高,若沒有及時給予治療干預,極易導致骨折端愈合不良、畸形愈合等情況發生,影響患者肢體活動功能,具有較高致殘率,開展有效治療對策,具有重要課題探討價值[1-2]。現代西醫針對脛腓骨骨折多以手術為首選方案,經由交鎖髓內釘內固定療法,可有效促使骨折端復位,為骨愈合提供基礎幫助;但于臨床應用顯示,脛腓骨骨折與外部暴力傷具有直接關聯,愈合周期較長,預后不良事件較多,于交鎖髓內釘內固定治療時聯合使用中醫傷科骨愈湯進行治療,有助于縮短骨愈合周期,降低術后并發癥,為患者骨折愈合增效[3]?,F研究筆者特針對傷科骨愈湯聯合交鎖髓內釘內固定術有效性進行探究,以單用手術為參照,開展如下比對。
選取2017 年3 月—2020 年4 月我院骨科收治脛腓骨骨折患者92 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參照組46 例,男24 例,女22 例,年齡21 ~64 歲,平均年齡(39.61±1.73)歲;觀察組46 例,男23 例,女23 例,年齡20 ~66 歲,平均年齡(39.58±1.69)歲;統計分析兩組脛腓骨骨折患者基線資料,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比較。
納入標準:①所選患者入院時均伴有脛腓骨局部紅腫、疼痛等情況,經X 線、CT 等檢查確診為脛腓骨骨折;②所選患者均自愿接受交鎖髓內釘內固定術治療,對研究項目知情,簽署研究知情書。
排除標準:①合并凝血功能障礙、既往下肢手術、手術禁忌證患者;②合并惡性腫瘤、急慢性炎癥患者;③特殊患者,例如妊娠期女性、哺乳期女性。
兩組患者均由相同外科小組實施交鎖髓內釘內固定手術,指導患者手術體位,呈仰臥位,采用硬膜外麻醉方式,經由C 臂X 透視線下實施手術端復位,于患者脛骨結節上2 cm,髕骨內側下緣做縱向切口,切口長度約4 ~5 cm,充分暴露骨折端后,借助擴髓器,以獲得最佳手術視野,依據骨折端位移情況,選取適宜髓內釘進行固定,將髓內釘置入骨折遠端,再用瞄準器,將螺釘對遠端近端進行交鎖,待手術完成之后,采用沖洗液沖洗手術創面,逐層關閉手術;術后給予患者常規抗感染對策治療,開展早期功能康復鍛煉。
觀察組患者于交鎖髓內釘內固定術治療基礎上聯合使用傷科骨愈湯進行針對性治療,基礎藥物組成包括20 g 續斷、15 g 骨碎補、3 g 自然銅、10 g 黨參、10 g 乳香、20 g 懷牛膝、15 g 當歸、15 g 杜仲、10 g 木瓜、15 g 枸杞、15 g 五加皮、10 g 藏紅花、10 g 三七粉;上述藥物煎煮前浸泡半小時(除三七粉外),先下自然銅煎煮半小時后投入其他藥物,每日煎煮1 劑,分早晚1 次服用,持續用藥4 周比對有效性。
依據患者骨折癥狀及術后X 線復查結果評估治療有效性,若患者骨折端腫脹、疼痛等情況基本消失,經X線復查可見骨痂生成,療效判定為優,若患者治療后骨折端腫脹、疼痛等情況好轉,無術后感染情況發生,經X 線復查預后較好,療效判定為良;若不滿足上述指征,且或出現術后感染情況,療效判定為差,比對優良率[4];采用數字模擬疼痛評分量表(NRS)對患者治療前后骨折疼痛情況進行量化評分,采用Lysholm 膝關節功能評分表、美國足踝矯形協會的足踝評分(AOFAS)標準對患者治療前后踝膝關節功能進行量化評分。
用SPSS 24.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用(%)表達,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 s)表達,行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療效評估優良率97.83%,高于參照組的82.61%,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優良率比較(例)
治療前,兩組患者NRS、Lysholm、AOFAS 評分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NRS 評分較比治療前降低、Lysholm、AOFAS 評分較比治療前升高,觀察組降低、升高幅度大于參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骨折疼痛、功能指標評估( ± s,分)

表2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骨折疼痛、功能指標評估( ± s,分)
組別 例數 時間 NRS 評分 Lysholm 評分 AOFAS 評分參照組 46 治療前 4.68±1.06 41.03±6.35 50.03±7.25治療后 2.55±1.03 66.35±8.44 68.35±8.71 t 9.774 16.259 10.964 P 0.000 0.000 0.000觀察組 46 治療前 4.72±1.08 40.86±6.42 49.93±7.22治療后 1.79±0.84 75.81±9.17 82.01±9.54 t 14.524 21.176 18.186 P 0.000 0.000 0.000
脛腓骨骨折為常見四肢骨折,多呈開放性創傷,對臨床治療時機要求較高,若沒有及時給予治療干預,易導致畸形愈合及感染情況發生,增加臨床治療難度。脛腓骨骨折因骨折端解剖位置特殊,作為機體主要承重關節,當受直接或間接創傷后繼發骨折,影響下肢活動功能,易導致小腿以下組織缺血,繼發壞疽,具有較高致殘率,選取有效治療手段尤為重要。
現代醫學針對脛腓骨骨折以外科治療為主,通過復原骨折端成角角度,以避免畸形愈合情況發生,以最大程度恢復下肢承重功能,改善患者肢體活動能力,交鎖髓內釘內固定術作為下肢骨折常用治療手段,采用中央型內固定鋼板,可促使骨折端牢固、穩定性佳,利于骨折端愈合[5];依據脛腓骨解剖結構特征性,可有效改善小腿承重功能,有效抵抗術后康復剪切應力、旋轉力等,促使術后功能修復;但臨床應用顯示,因交鎖髓內釘內固定術為侵入性操作,受骨折因素及機械性損傷影響,對下肢血運具有一定影響,術后關節修復周期較長,易導致術后不良情況發生[6]。本研究筆者為提高脛腓骨骨折預后有效性,于交鎖髓內釘內固定術治療時,聯合使用傷科骨愈湯進行針對性治療,方中選用三七、乳香,借助藥物消腫生肌、活血止痛療效,以促使骨折端血腫消散,緩解紅腫疼痛等癥狀,輔以當歸、丹參活血補血,改善骨折端血運情況,輔以黨參滋補陽氣,輔以骨碎補、自然銅續筋接骨、散瘀止痛,促使骨痂生成,輔以枸杞、續斷、杜仲、懷牛膝滋補肝腎、調理內因,輔以五加皮、木瓜舒筋通絡,輔以藏紅花消腫散淤,諸藥聯合使用,共奏活血通絡、消腫止痛、去腐生肌的作用效果,有效促使術后骨愈合,縮短預后康復周期,為交鎖髓內釘內固定術增效[7-8]。經本文結果分析可知,觀察組療效評估優良率97.83%,高于參照組,于交鎖髓內釘內固定術治療中輔以傷科骨愈湯,可加速骨創愈合,借助活絡止痛中藥,緩解局部疼痛癥狀,促使踝膝關節功能恢復。經量化評估可知,治療后,兩組患者NRS 評分低于治療前,Lysholm、AOFAS 評分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NRS 評分低于參照組,Lysholm 評分高于參照組,聯合治療組患者術后恢復效果更佳。
綜上,傷科骨愈湯聯合交鎖髓內釘內固定術有助于脛腓骨骨折轉歸,提高手術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