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桃良
(湖南科技職業學院,湖南 長沙 410004)
職業素養是職業內在的規范和要求,通常包括職業信念、職業道德、職業習慣、職業技能等在職業活動中所展示的綜合素質。職業素養直接影響到一個人的職業生涯,甚至會影響人的一生。具備良好職業素養的個人,能夠愛崗敬業,誠實守信,同時具備技能高超、團隊合作精神。能夠對自身的知識和能力進行整合,從而在職業發展中實現自己的職業目標。
近幾年高職學生數量規模不斷擴大,生源對象結構復雜,退役軍人、下崗職工、農民工等非傳統應屆生源比例將持續提高,因其人生閱歷、教育背景和學習能力等方面的差異,其表現出來的職業素養層次不同,關注高職學生職業素養的研究是對國家經濟的發展,實現制造業強國,對企業輸送合格人才,對學生個體生涯發展,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為了了解高職學生職業素養的現狀,我們進行了問卷調查,選取了與“職業素養”相關的認知進行,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640份,收回問卷608份,回收率在95%,其中有效問卷608 份,有效率達到100%。根據608 份高職職業素養相關的問卷調查結果反饋來看:其中對影響職業生涯中最重要的因素選擇占前三比重的是職業技能、職業精神和專業知識。其中有占總人數39.14%的學生認為在大學期間最重要的是培養職業技能,選擇專業知識的學生占總人數26.32%,而選擇職業精神的學生占總人數的30.59%,根據數據的對比我們能發現注重職業精神的人與注重職業技能的人相比,低了近10%(圖一)。這也說明了大部分學生都過于重視職業技能,而忽視職業精神的養成和專業知識的學習。


此外,在關于“你是否了解并喜歡你的專業?”“將來是否從事你所學習專業的職業?”等問題調查中發現學生專業學習與職業存在脫離問題,在專業選擇時,學生存在盲從現象,甚至是父母選擇,因此某些學生對自己所學專業并不感興趣,僅有65.4%的學生對自身專業有一定的了解,有34.6%的學生對自身專業不感興趣,同時也有將近45%的學生制定明確的職業規劃,將專業學習引入職業發展中,有21.5%學生明確表示不會從事所學專業的職業,還有部分學生選擇看將來發展情況。如上(圖二)。
還有一個現狀是我國大學專業分科明顯,專業性很強,尤其是專科大學,這不利于大學生綜合性素質的全面發展;專業課程安排地滿滿的,人文課與公共課程的減少甚至缺失,造成了大學生知識遷移能力的缺失,部分大學生受到如今急功近利的社會風氣影響,過于的考慮個人得失導致個人素養如:責任感、團隊協作、誠信、職業道德等的缺失。
在我國教育體系中,學生在整個基礎教育階段接受職業素養培訓的學習很少,由于受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升學壓力使學生和家長一味追求高分數的成績,以至于當他們進入高職院校時,學生對職業素養的培養表現出極大的茫然和不解。
但是根據我們的調查得到的數據,雖然學生職業素養意識不強,但是學生一致認為責任意識、團隊意識和溝通能力是最需要培養的職業素養,學生大多認為進行專門的課程學習和實訓是在校期間培養職業素養最好的途徑。說明學生對職業素養有一定的理解,并渴望通過學校來學習和培養這些職業素養。要提高職業素養必須針對產生現狀的原因進行分析。
部分學生進入高職院校后,缺乏長遠的職業生涯規劃,對未來職業發展方向比較模糊,職業意識淡薄,不注重職業素養的提升,社會責任感淡薄。還有部分學生較少考慮個人的發展前景,缺乏敬業和進取的精神,以自我為中心,職業忠誠度較低,職業道德缺失,有待提高。
學生對自己職業認同是職業素養培養的重要基礎,但是根據問卷調查結果分析,由于受到社會部分人對職業教育偏見的影響,部分學生并不認同自己的職業發展前景,對以后的就業崗位沒有明確的規劃,也沒有明確的職業目標,因而普遍缺乏職業的認同感。由此造成的后果是對專業課程的學習不感興趣,沒有長遠的職業生涯規劃,對職業前途迷茫,對自己缺乏自信而自卑。
社會對職業教育的偏見仍然存在,“學而優則仕”的傳統觀念對職業教育的影響根深蒂固,認為職業教育是“低端教育”,也是高考成績不理想的無奈選擇,讀職業教育沒有前途。另外市場經濟中實用主義和急功近利,普遍忽視了職業素養的養成教育。高職院校培養體系不完善,片面重視專業技能培養,忽視職業素養培養,課堂教育內容和理念落后,簡單灌輸的教育方式導致學生“知”與“行”脫節,教學效果不理想,沒有利用專業課教學來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這種應試教育使得學生在走上就業崗位時無法具備必需的職業素養。
專業知識確實對于一個職業人來說是重要的。但是,在競爭激烈的當今社會里,光有專業知識已經不夠滿足職業的自由選擇了,在職業生涯中還有比知識更重要的就是職業意識、職業道德、職業精神。職業院校人才的培養目標,應該是知識、能力與情感等目標的有機統一,這對職業道德和職業精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要求我們必須重視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真正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
一個人的成長成才首先是受家庭教育的影響,父母是人生的第一個老師,通過調查分析顯示,高職學生家庭教育情況不容樂觀。首先,高職學生大多來自農村家庭,學習環境相對差,父母外出務工比較多,很多學生經歷了留守兒童,造成學生在成長過程中缺少父母的管教和關愛,學習成績不理想;其次,高職學生大都是“00 后”,大多是獨生子女,受到長輩的溺愛,沒能形成很好的自理自立的生活習慣,只關注成績,對于職業素養的培養,他們則更認為是可有可無的,造成一些高職學生沒有職業目標,沒有考慮提高自身的職業素養。
職業素養是高職學生必須具備的條件,特別是對即將走向社會的畢業生們來說如何培養職業素養就顯得更加重要了。當我們通過調查分析高職學生職業素養的現狀及原因后,我們認為職業素養有利于高職學生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變得更自信、更優秀,也有利于為國家2025 年實現制造強國做出自己的貢獻。
高職教育擔負著為我國培養高素質和高技能應用型人才的重要任務。在人才培養過程中,要注重將思政教育與職業素養教育相融合,才能培養出技術水平過硬,又具備職業操守的高素質人才。所以加強學生的職業素養培養也是當下高職院校思政教育的重點。思政教育和職業素養的相互融合可以起到如下重要的作用。
1.思政教育和職業素養的融合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高職學生具有思想活躍的特征,應當利用好職業教育的平臺,幫助學生樹立正確就業觀,讓思想的力量指導學生的實際生活,注重知行合一。
2.思政教育和職業素養的融合可以為學生提高職業能力。在思政教育教學中重視職業素養培養學習,能夠加強學生職業能力的提升,激勵學生學習的動力,為未來的職業發展不斷蓄力,增強競爭力,并提高學生創新能力。
3.思政教育和職業素養的融合手段是多元的,可以生成強大的合力。在校園中思政教育可以通過社團活動、校園文化等進行職業素養養成的教育,社團、班級、宿舍都是思政教育發揮的場地,可以充分利用思政教育的便利性,達到全方位全過程育人的目標。
總之,思政教育是培養學生職業素養的一個重要途徑。通過相關的課程可以從理論上引導學生了解職業道德規范,學習在職業中愛崗敬業、誠實守信的、團結合作的職業精神,樹立職業意識,職業信念。使學生學好專業知識,具備一定的職業技能的同時,培養他們更具有高尚的職業素養、高度的社會使命感和責任感,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
專業老師聯系專業重點傳授專業知識,強調行業規范和操守,以提高學生職業技能和養成良好的職業行為習慣,以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為目標,幫助學生在未來職場上展現更好的職業素養和職業能力,文化基礎課結合不同專業為學生制定相契合的職業素養課程,幫助學生更加了解當今社會所需要的人才,讓學生們更好地去定位自己。同時發揮人文學科的獨特育人優勢,加大力度培養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和文化素質,引導學生做好職業生涯規劃,為學生提供更開闊的視野和就業前景。
高職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離不開職業環境,職業精神的培養也應該通過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予以深化和有效實現。高職院校應與企業一起創造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新型培養模式,構建專業技能與職業素養全面均衡的課程模式,合作編寫人才培養方案、開發課程標準,組織訂單班、企業班,積極鼓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深入企業生產一線學習實踐,同時學校引入企業教師,也定期派出教師去企業掛職鍛煉,利用校企合作實行模擬崗位式管理制度,幫助學生適應并轉換為職業人。
在校期間通過就業指導等課程,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分專業對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引導學生做好職業生涯規劃,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職業習慣、樹立良好的職業形象、提高職業能力綜合素質,達到高職學生職業素養提升。學生從最初對就業擇業的期望值,到最后實際求職所得就業崗位,一定經歷了失落和迷茫,所以學校在學生畢業前要建立一個學生就業過程追蹤、定向指導的幫扶檔案。學生在外實習或者找工作期間,教師要根據學生所反饋的實際情況,所遇到的難題及時進行剖析,幫助學生找出問題并提出解決的對策,才能讓學生更好地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