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茗汀
(河北經貿大學,河北 石家莊 050061)
文化遺產是歷經長時間的地質環境演變、歷史文明更迭和人類活動變化所產生的寶貴財富,但隨著社會文明的不斷進步與人口的大量增長,現代文明的信息資源充斥著大眾生活的各個角落,以至于傳統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受到了極大威脅。國家“十四五”規劃中把文化遺址保護、文物科技創新等問題放在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對“活態保護”、“大型文化遺產”和“民間遺產”的保護提出新的要求,尤其突出文化遺產保護與鄉村振興戰略的融合發展,具有文化遺產的傳統村落保護與開發方興未艾。
華友股份是一家文化遺產安全保護工程服務商,主要從事文物安全防護的設計、施工及相關服務,曾實施了“中國十大名寺之一”正定隆興寺古建筑群、“世界文化遺產”清西陵、“中國四大古建筑群之一”岱廟,其研發的“文化遺產安全防護一體化智慧平臺”榮獲第六屆“全國十佳文博技術產品及服務獎”,牢固樹立“留住歷史遺跡,記住美麗鄉愁”的企業使命,致力于保護歷史遺址,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華友公司的主營業務是為文化遺產的安全防護系統、防雷系統、消防系統提供綜合解決方案,受到新冠疫情的沖擊,2020 年河北華友凈利潤同比減少39.95%。現今,在“十四五”規劃的新發展格局下,華友在文化遺址安保業務的基礎上,已對數字內容服務、會議與展覽及相關服務、物聯網技術服務、環境保護監測等進行合理的外延與拓展,對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不斷進行產業延伸,力求尋得新的經濟增長點,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兼顧發展。
S1獨有的文物保護專利:企業掌握99 項專利,技術實力雄厚;擁有9 項軟件著作權,獲得科技型中小企業資質認定,專利技術先進
S2廣泛的業務能力: 累計得15項資質證書,囊括建設施工行業質量、企業知識產權管理、信息安全管理、環境管理等資質證書,2020 年進行業務變更,新增軟件開發、數據服務、仿古建筑設計、會議展覽服務等新興產業業務
S3精湛的施工質量和一流優質的服務:獲得建筑機電安裝工程專業承包三級、古建筑工程專業承包三級特種工程專業承包不分等級和電子與智能化工程專業承包二級資質;已完成招投標400 余項,涵蓋文化遺址的防雷、防火和防災等安防工程和修繕、修復工程,品牌形象和商業信用良好
S4同業競爭優勢大:38 家穩定的材料供應商,原材料供應穩定;設有大足分公司和深圳分公司,擁有強大的經銷商網絡,對市場環境變化反應靈敏
S5資源豐富多樣:對外投資北京華樞文博科技有限公司、湖南華碩信息系統有限公司和四川中至耀輝建設有限公司,完善了電子技術和文博信息方面獲得資源補給,構建了完善的信息資源系統
W1缺乏新型技術研發:目前的技術優勢集中避雷技術上,大數據監控、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開發還不足
W2人力資源單一:缺少文物遺產活化和文化管理方面的專業人才,缺乏遺產活化的動力
W3文化要素配置能力不足:應用場景、技術、數據、IP等與文物修復與文博資源整合再創造等要素合理融合配置的能力不足
W4缺乏有競爭力的資本支持:企業注冊資本位于河北同業的中等地位,位于全國同業的中下水平
1.國家倡導,政策支持力度大:十四五規劃首次寫入文物科技創新,強調文化自然遺產的系統性保護
2.鄉村振興升級,縣域美學助力:十四五規劃對傳統村落、民族風寨和鄉村風貌的保護力度加大,加之縣域美學興起,利于開拓下沉市場
3.“文化+科技”驅動增強,數字化趨勢明顯:十四五規劃加速推動建設線上數字化體驗產品,為發展沉浸式體驗、虛擬展廳、高清直播的新興文旅服務和會議、展廳服務的業務開拓提供機會。
4.高質量文化需求增長:十四五明確提出文化軟實力與文化強國的建設,文化遺產價值活化需致力于不斷推動公共服務提質增效,利于企業進一步由文物保護向文化保護轉化,促進企業升級改造。
T1 替代品搶占公司銷售額:目前市場有超過100 家實力雄厚的競業企業,市場競爭力大,修復技術具有可替代性
T2 文化要素配置市場失衡:文化要素市場中政府、社會資本要素的投入存在“所有者歧視”、“規模歧視”等問題,引起的資源錯配影響華友的融資
T3 新模式新業態不斷涌現:產品科技和新業態模式都在時刻更新,同時市場發展逐漸飽和,對新業務的開拓及應變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T4 容易受到疫情等社會突發情況的沖擊:工程項目在疫情常態化的社會環境下會受到一定阻礙,影響相關業務的有序開展

一是繼續利用建筑專利優勢,開拓下沉市場。開發市、縣及鄉鎮的小型文化遺址安防保護工程,積極探索對古村落保護的安防系統的開發工作,嘗試古村落文化遺址的價值評估平臺的建設。二是結合縣域美學的興起,嘗試運用古建筑的美學、建筑設計等元素開拓仿古建筑設計項目,為文化資源匱乏的鄉村提供解決對策,促進鄉村振興。三是利用遺址保護促進文化價值轉化,講好紅色文化故事。結合風土人情或紅色革命故事,挖掘故事的獨特性,賦予文化遺址以文化品格,打造區域文化高地,實現社會與經濟效益的同步。四是開發環境監測業務,延伸產業鏈。在進行文化遺址保護的基礎上,融合環境檢測,由文化遺址保護衍生為區域性文化生態園的建設。
一是文化遺址智能化安防系統的開發,結合5G、大數據提高響應速度,實現系統的智能反控和全國安保的互聯互通,嘗試開發遺址保護的征信系統,提高公民對于遺址保護的警覺性。二是文化遺址數字化體驗項目的設計,在遺址地和博物館等實景場地中開展數字化的體驗,掙脫時空限制,實現智能交互、永久保存、重現歷史。三是激發文化遺址中文化要素的活力,對遺址進行科學且更具有藝術性地判斷和驗證,打造文化遺產要素平臺。包括遺址的建造技術、美學藝術和文學價值,為IP 開發和跨界跨業的全媒體融合提供基礎性的素材助力文創開發。四是借助大數據進行品牌文化的傳播和弘揚。在以上開發的平臺和抖音、微博等社交平臺上,以“文化保護”的新形象吸引公眾注意力,提高社會關注度。
一是積極探索現代企業制度,嘗試文化資產出資人制度,在保證意識形態的前提下,實行選聘機制市場化和持股薪酬制,吸納綜合型人才,促進企業結構升級。二是嘗試聘用兼具工作、教育經驗的海外高管,利用海外高管的工作經驗和視野增強企業的國際化程度,學習國外遺址保護與開發的先進經驗,同時應注意抑制海外高官的文化排他性。三是增強版權意識,申請數據庫、平臺的知識產權,提高國際競爭力;但應注意完善產權權益,明確不同主體在各環節的產權歸屬。
在科學技術的支持下,華友可以實現一個由安保延伸為系統性運營文化項目的公司,獲得經濟效益后對保護工作進行回饋、反哺;同時持續進行技術改造與新元素投放,開發新IP,不斷注入“活水”,實現一個良性循環系統。
目前,文化遺產的保護多致力于“區域文化生態項目”的發展,華友可由做被動的保護性工作向主動的開發性過渡,有觀賞性向宜居性過渡。首先,區域性整體工程可以實時對文化遺址周邊環境進行檢測與保護,對周邊景觀資源進行優化配置;其次,在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支持下的體驗項目的開發,會議、展覽的承辦,對建筑文化遺產周邊街區的“宜居性”設計,尤其是對于鄉村振興項目時更應關照當地居民的生活舒適度,吸引外地游客的同時適合當地人休閑放松,真正做到增加公眾參與度,把僅供游客觀賞的項目轉變為生態宜居的休閑型生活場所,改善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公共服務質量。
在文化遺產復蘇的潮流下,進行文化遺產保護既要保證建筑文化遺產的合理傳承,堅持“適應性原則”與“改造性原則”,又要融入新時代元素,嘗試數據、人工智能、IP 等元素的創新性組合,進行合理的延伸實現其教育功能,使文化遺產的活態傳承和價值利用符合現代人的審美,使建筑遺產實現新功能以凸顯其文化價值,帶動傳統歷史文化的傳承實現經濟效益的新增長與反哺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