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瓊
(成都大學旅游與文化產業管理學院,四川 成都 610106)
兒童戶外空間指的是在外部環境中,以兒童為主角的空間;針對兒童活動存在的,為兒童提供心理以及身體方面包括游戲、交往、步行等服務。戶外空間是學齡前兒童的重要活動場所,國內首部《學齡前兒童(3~6 歲)運動指南(專家共識版)》指出,學齡前兒童(3~6 歲)每天應進行至少120 分鐘的戶外活動,這是學齡前兒童健康發育的先決條件。瑞吉歐幼教理論也認為,“空間是教育的第三位老師”,并鼓勵兒童通過各種感知和體驗來認識他們所處的空間環境,從而來提高其空間認知能力。
教育學中對于學習發生的原因、過程以及方式一直都是探討的熱點,其中皮亞杰認知理論是其中一項重要代表。皮亞杰將影響兒童心理發展的要素歸納為四個基本因素,分別為成熟、經驗、社會環境和平衡化。四元素中的社會環境指社會互動和社會傳遞,主要是指他人與兒童之間的社會交往和教育的影響作用,兒童自身的主動性是其獲得社會經驗的重要前提。
因此,良好的學齡前兒童戶外活動空間,應該營造大量的積極空間,鼓勵兒童的社交活動,并幫助兒童觀察同齡人及成人行為,學會如何遵守規則、做出判斷、解決問題和獲得必要的歸屬感。
本文的成都市從地理范圍上主要指成都市的主城區,研究采用使用后評價(POE)理論,通過問卷調查、實地調研(訪談、觀察)收集相關數據并分析。考慮到該年齡段兒童已經開始接受學齡前教育,調研時間選擇在工作日17:30-9:00 及節假日全天,共涵蓋4 個城市公園、若干城市商業配套廣場及街頭綠地,共發放500 份調查問卷,收回問卷427 份,43 份為缺項無效的問卷,有效回收率為76.8%。雖然兒童是場地的主要使用者,但由于兒童表達能力有限,當前的問卷重點調查人群為兒童的陪同人員,其問卷結果很大程度上由兒童主導,貼切兒童真實感受。
問卷調查兒童32 人,父母287 人,祖父母及監護人員65 人,分別占被調查樣本的8.3%、74.7%、16.9%。從使用者的性別來看,女性陪同人員數量略高于男性中,男童和女童的性別分布較為平均。在停留時間上,工作日期間多為0.5-1 小時,而節假日多為1.5 小時以上。在場地偏好中,由于學齡前兒童年齡偏小且活動能力有限,工作日期間更傾向于在小區綠地、街邊小廣場等步行可達范圍內進行戶外活動,節假日則會選擇大型城市綜合公園及游樂場。在季節上,選擇春夏在戶外活動比例較高,秋季由于雨水過多,冬季霧霾及濕寒原因,部分家長會選擇室內游戲場所。
1.學齡前兒童會自發占領活動場地
在戶外活動空間中經常會出現幾個學齡前兒童進入場地后其余兒童跟隨并占領的情況。這里的占領指該空間的主要使用者變為兒童,即使它不是為兒童而設計的。公園中的滑板場、植物旁的休息平臺等,幼兒游戲區等都會因為某些突發性變成兒童的興趣點。這種占領一般是偶然的,偶爾會有成人的介入。兒童一旦占領場地,便會有更多的兒童進入該場地游戲,直至失去興趣。

圖1 被兒童占領的滑板場地
圖2 空間位為成都鷺洲里商業街區,其最初功能是為寵物犬提供游憩場所,因此設計主要針對犬類。但經過多次調研觀察,該空間一直主要被學齡前兒童所占據,即使雨后器械濕滑,仍然有部分兒童愿意在此玩耍。與兒童及家長訪談后,部分家長表示明確知道這個場地的作用,但是孩子就愿意來這里玩,而且看到也有其他孩子在此停留,在保證安全的同時,覺得這個場地可以作為游戲空間。

圖2 被兒童占領的寵物犬活動場地
學齡前兒童出現這種行為是因為其在這個年齡有明顯的自我中心主義,對于社會規則仍然處于學習并適應的階段。一旦有成人默許他們的行為,例如坐在邊上等待他們玩耍,他們就會認為這種行為是正確的合理的,因為根據皮亞杰認知理論,學齡前兒童的道德判斷受他自身以外的價值標準所支配和制約,成人才是兒童的一切道德和一切真理的源泉。
2.學齡前兒童需要豐富的空間要素幫助學習
學齡前兒童通過現實素材的收集,在大腦中加工并構造出想象世界,重點不在于如何真實的正確的認識世界,而在于如何多的收集現實材料。根據問卷數據顯示,空間相對開闊,有高低起伏的變化,有不同肌理的墻體及地面,有安全且多變的植物,有清晰卻不嘈雜的聲音的場地更容易受到學齡前兒童的青睞。
成都屬于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植物四季常綠,雨水集中在7、8兩個月,冬春兩季干旱少雨,極少冰雪。所以與北方城市相比,在戶外空間單純靠植物來表達四季變化并不明顯。相比而言,能放風箏的草地、能打水仗、撈蝌蚪的淺水池、能曬到太陽的座椅更能加強兒童對季節的認知。而一日內的時間流逝對于很多戶外空間而言,是通過隱藏元素完成的,例如清晨的露水、長長短短的影子、絢爛的晚霞、亮起的萬家燈火。這些元素對于成年人熟悉且習慣,而對于學齡前兒童確是有吸引力且充滿趣味的。而要觀察到這些元素,需要提供給兒童安全寧靜的小空間,最好附近有成人的休息場所。

圖3 豐富的空間要素能幫助學齡前兒童更好的收集素材
學齡前兒童對于空間關系的認知必須借助多種元素才能完成,而且兒童最好能成為環境中的參照物。這也就要求戶外活動空間首先在地形處理上應該更加豐富,提供遠眺和下沉空間,如果無法做到地形變化,也可以提供可爬高或鉆入的游戲設施補充。
在戶外活動空間中,觸覺體驗是最容易達到的,但與之對應的是安全性的問題,帶電有刺等危險物體如何避免兒童接觸,游戲后是否有便捷的洗手清潔設施等都十分重要。聽覺類的活動設計在成都兒童戶外空間相對較少,一般會通過喇叭傳音、踩踏音樂按鈕的方式出現,事實上這類活動的開展更多是兒童無意識完成的,隨手敲擊欄桿、將石頭丟入水中,聆聽昆蟲或者鳥類的叫聲等,都可以幫助他們更好的接受聲音信息。
3.學齡前兒童的社交活動需要成人看護但不介入
學齡前兒童好奇心強,但注意力穩定性差,他們的游戲多為出現角色扮演,并開始模仿成人的行為,還有一些無主題的自發群體游戲,例如相互追趕、朝著水池丟石頭等。根據問卷及訪談,大部分學齡前兒童希望自己在戶外游戲時有成人陪伴,這樣可以從心理上得到安全感,同時有矛盾和困難時可以及時求助,但是并不希望成人隨時跟隨,成人過多的干預甚至會讓他們覺得自己被小集體排斥。家長也表示更愿意在活動空間外沿休息,只要能順利觀察到兒童的游玩情況即可。部分陪同人員建議在兒童游戲場所周邊規劃空地,與游戲場所低隔斷,方便成人進行廣場舞、跳繩等簡單健身活動。
在調研的城市公園中,大源中央公園、交子公園、紅石公園均在兒童戶外活動區周邊設置了成人休息區,且距離公共衛生間在10-15 分鐘步行范圍內。人民公園、百花潭公園休息設施較少,部分家長需要站立陪同,公共衛生設施在節假日也較擁堵。街頭綠地及街邊小廣場休息設施相對充足,但由于衛生問題,部分座椅無法使用,陪同人員也會因無法長時間站立等待而帶著兒童離開。
成都市學齡前兒童戶外活動空間中,兒童在硬質地面上可以進行跑跳、并通過器械完成簡單的攀爬,懸掛等運動,這些都有利于他們身體素質的提升,但是在空間要素上還可以更加豐富,營造有趣的富有變化的場所。這并不是指在場地中加入器械和游樂設施,而是豐富鋪裝的材質和色彩,增加互動性強的材質(如水體、鏡面、沙坑),將游戲擴展到空間中,將部分直線道路轉換為曲線或者迷宮化,加強豎向上的設計。
學齡前兒童會自發占領一些活動場地,并且這些場地中并沒有專門為兒童設計的游樂設施,說明冒險性的活動、超越認知的器物對于兒童有著較大的吸引力。即使是設計好的游戲器材,學齡前兒童也樂于對它探索新的玩耍方法。因此,在場地中可以加入一些不符合常規設計的元素,弱化設施的屬性,讓兒童自己設計游戲規則和方法而不是通過設施制定。
在兒童戶外活動空間的邊緣處提供健身設施、休息座椅能營造更積極的成人陪伴空間。積極的空間能幫助兒童更快融入小團體,并開展游戲和其他社交活動,同時這種社交也會促成看護人之間的互動,形成更好的鄰里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