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昭暉,曾令馨,楊博雅,矯立國
(滇西應用技術大學 管理學院,云南 大理 671000)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指出,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全面塑造發展新優勢。當今世界正經歷著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本文將基于生態學視角探討云南省創新生態系統。
1.1.1 創新創業生態系統的內涵研究
Lundvall 首次提出創新系統的概念[1],之后有學者首次將創新生態系統理論演化到經濟學,借用生物學隱喻對創新進行分析[2]。國內的學者中,黃魯成[3]、劉雪芹和張貴[4]、辜勝阻等[5]均從不同角度對創新創業生態系統的內涵進行了論述。特別的,湯臨佳等提出了創新走廊發展范式[6]。
1.1.2 創新創業生態系統的功能研究
Nelson 提出資源配置,Bergek 提出正向溢出效應[7]。陳健等[8]認為一個良好的創新生態系統有利于創新尤其是技術創新的密集涌現。董強和田喜洲[9]認為區域創新生態系統的構建有利于區域內各組織要素的不斷創新,有助于提升創新績效。
國內外的學者將生態學的概念引入到創新創業領域,并對其內涵進行拓展,從第一范式到第二范式,目前已經到第三范式階段,即創新創業生態系統階段。構建良好的創新創業生態系統,具有溢出效應,有利于區域創新績效的提升,是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
1.2.1 創新創業生態系統的結構研究
Estrin[10]從群落的角度,將創新生態系統劃分為研究、開發和應用三大群落。Temple[11]提出了三螺旋理論。孫晨筱等[12]提出了由研究、開發、應用三大群落構成的創新生態系統。
1.2.2 創新創業生態系統理論的應用研究
Jacobides、Cennamo 和Gawer[13]指出模塊化可以促進生態系統的發展。苗紅和黃魯成[14]、萬立軍等[15]、陳勁等[16]和辜勝阻等[17]分別運用不同的評價方法,對區域創新創業生態體系開展應用研究。
國內外的學者對創新創業生態系統的結構,從三螺旋到四螺旋,到五位一體模式,并開展了案例研究。國內的學者通過建立生態指標體系、測度并實證分析某些具體區域。生態系統評價目標有健康度、適宜度、協同度和耦合度,指標評價方法主要有生態學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層次分析法等。
對云南省創新生態系統適宜度評價指標的選擇,是建立在對云南省創新生態系統適宜度概念內涵理解的基礎之上。結合國內外有關區域創新系統評價指標的文獻,遵循科學性與現實性原則、系統整體性與開放性原則、可操作性與可比性原則,本文在創新生態群落與創新生態環境兩方面采用企業、科研機構、高校、經濟環境、技術環境5 個一級指標,20 個二級指標,構建了云南省創新生態系統適宜度評價指標體系(見表1)。

表1 云南省創新生態系統適宜度評價指標體系
本文構建的創新生態評價指標體系,遵循數據的可靠性、可用性、可信性,將云南省16 個州(市)的相關數據作為樣本,對比、評價各州(市)創新生態系統。
當區域現狀資源條件完全滿足發展要求時,生態位適宜度為1,當資源條件完全不滿足其對應的資源要求時,生態位適宜度為0。
假設有m 個創新生態系統,則Yij(i=1,2…m;j=1,2…n)表示第i 個創新生態系統在生態因子j 上的觀測數據值。首先要采用無量綱處理方法對數據進行歸一化處理,從而消除指標量綱的影響,公式如下:

即每一變量除以該變量取值的最大值,標準化后使各變量的最大值為1。
其中Ymax表示Yij(i=1,2…m;j=1,2…n)中的最大值,Y′ij表示第i 個區域創新系統生態因子j 的現實生態,Yaj(i=1,2…m)表示第j 個生態因子的最佳生態位即:

其中Pi即表示第i 個區域創新生態系統適宜度,Pi值越大,區域創新生態系統適宜度越高,說明區域創新生態系統提供的現實創新資源生態位與區域創新需求生態位之間的差異越小。
ε(0≤ε≤1)為模型參數,其值通常由Pi=0.5估算出來:

所求進化動量的值反映了云南省各地區適宜度的提升空間,同時也反映了最佳生態位的趨強度。
本文采用云南省16 個州(市),作為研究對象。數據來自統計年鑒、《2019 年云南省科技統計公報》、云南省科技廳(http://kjt.yn.gov.cn/)、云南省統計局(http://stats.yn.gov.cn/)及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數據庫(http://www.nopss.gov.cn/)。
首先,根據原始數據,利用創新生態系統適宜度評價模型,對原始數值進行標準化處理(見表2)。然后,求得ε=0.85423。最后,得出云南省16 個州(市)創新生態系統適宜度與進化動量值(見表3)。

表2 指標數據標準化結果

表3 云南省各州(市)區域創新生態系統適宜度值與進化動量值
根據各州(市)適宜度值測算結論,將云南16 個州(市)的創新生態位分為兩個層次。昆明,適宜度接近1,為第一層次;其他州(市)均為第二層次,適宜度均在0.465-0.518 之間。
可見,昆明的創新生態位明顯優于其他州(市)。根據各指標數據標準化結果分析,昆明在研發機構、高校、科研成果方面具有極為明顯的優勢。
除昆明外,須大力發展高校、科研機構力量,政府、高校也應加強科研成果轉化,增加對科研成果的獎勵。鼓勵高校、科研機構人員創新,從而促進各州(市)的創新發展、均衡發展。
把創新擺在全省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以提高創新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營造創新環境,不斷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讓創新貫穿發展各個領域各個環節,以創新推動全面小康社會建設。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促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
云南應加強農業產業化、新型工業化、城鎮化和教育現代化等創新發展,提高生態保障能力,適度優化產業結構。堅持用創新型工業化理念促進農業發展,提高產業自主創新能力,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加快研發并掌握一批核心技術和自主知識產權。
整合創新要素,加強企業與企業之間的創新合作聯系、企業與科研機構和高校的創新合作聯系、中介機構在各創新主體間的重要聯結作用,并改善基礎設施。近年來通信網絡的便捷和計算機的廣泛應用,客觀消除了區域發展人為的隔離和時間空間對區域發展的限制,是第三層次區域的一種機遇。
創新與企業、科研機構和高校有密切的聯系。云南省及各州(市)要發揮所處區位的特點,增加與南亞、東南亞國家間的貿易,并加強信息化建設,提升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