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勤中國
隨著自動駕駛技術的發展,美國未來汽車產業的“微笑曲線”將變得更加陡峭。非核心零部件和整車制造的利潤將進一步被壓縮,而產業鏈兩端的利潤將大幅提升,即自動駕駛的設計研發環節,以及與用戶更貼近的出行服務與運營服務利潤會更高。由于美國互聯網巨頭和車企普遍采取單車智能路線,自動駕駛算法、車載計算平臺、高精地圖等能力將成為汽車產業鏈的核心競爭力,美國互聯網科技巨頭將對傳統的價值分配格局造成巨大沖擊。
互聯網科技巨頭以Waymo為代表,Waymo依賴谷歌和母公司Alphabet雄厚的資本與技術優勢,有能力提供軟硬一體的“全棧式”自動駕駛解決方案,并且在人工智能算法、數據、算力、云技術等方面形成較高的競爭壁壘。Waymo的軟件設計、測試和優化已經10年之久,積累了大量的路測數據。谷歌地圖的積累,助力Waymo在高精地圖的研發和應用方面走在了市場前列。另外,Waymo已經通過自身研發激光雷達等傳感器,掌握部分關鍵零部件的核心技術;通過提供平價而可靠的無人出租車服務Waymo One,顛覆出行公司的流量壁壘和平臺優勢;未來也可能通過兼并收購整車制造企業,自行造車,向消費級汽車市場滲透。
面對互聯網科技巨頭在自動駕駛領域的跨界競爭,傳統主機廠自不愿在未來失去市場話語權。相比較與互聯網科技巨頭的合作,傳統主機廠更愿意通過自主研發與資本運作在自動駕駛領域布局,例如通用以10億美元收購舊金山自動駕駛創業公司CruiseAutomation,投資激光雷達設備生產商Sirrus,收購激光雷達公司Strobe,投資高精度圖測繪公司Ushr,引進軟銀投資并獲取背后生態資源等等,希望成為“全棧式”自動駕駛方案提供商,有望在未來成為大品牌整車制造商的代表。2020年2月,通用Cruise獲得了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自動駕駛載客運營許可證書,正式邀請乘客、合作伙伴和媒體體驗自動駕駛汽車,在不久的將來會將無人駕駛車投入運營。
另外,自動駕駛賽道也涌現了很多創業公司,自動駕駛創業公司多為非全棧解決方案提供商,圍繞特定場景布局,聚焦L4/L5級的自動駕駛解決方案,目前已經分化出很多細分領域,從激光雷達等硬件到自動駕駛軟件和高精度地圖,從限定場景低速無人配送到開放道路Robo-taxi場景。部分自動駕駛創業公司專注與品牌車廠合作開發ADAS系統,向主機廠提供高性價比以及定制化的服務,品牌車廠也通過投資或收購創業公司提高自身品牌車輛的感知與決策能力。2019加州自動駕駛公司MPI排名中,美國兩大初創公司獨角獸Nuro和Zoox排第六和第七,而來自中國的自動駕駛初創公司AutoX與Pony.ai(小馬智行)分別位列第四和第五。
面對互聯網科技巨頭在自動駕駛領域的跨界競爭,傳統主機廠自不愿在未來失去市場話語權。
對于出行公司而言,自動駕駛的到來意味著頭部出行公司的流量壁壘和平臺模式可能被顛覆。由于自動駕駛取代了司機,出行服務變得更廉價更便捷,人們更傾向于共享出行,互聯網科技巨頭有可能大幅降價以吸引流量。應對互聯網科技巨頭提供的Robo-taxi服務,Uber、Lyft等出行公司除了追隨谷歌的單車智能路線,在自動駕駛算法等方面發力以外,還可憑借自身積累多年的車輛調度和供需預測算法,根據未來的出行需求提前準備運力,提升車隊的運營效率,在自動駕駛之爭中占據一席之地。另一方面,隨著車輛的所有者從個人變為出行車隊運營商,出行公司將成為汽車的主要購買者,從輕資產模式向重資產模式轉型,需要出行公司在資金方面早做準備,并且和主機廠共同探索以租代售等模式。
對于零部件供應商而言,傳統零部件供應商和主機廠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決定了其在自動駕駛戰役中天然地與主機廠形成同盟。自動駕駛汽車的零部件中,決策層的芯片和算法,以及感知層的激光雷達和毫米波雷達屬于較為核心的零部件,技術含量較高,進入門檻較高,而感知層的車載攝像頭和超聲波雷達的技術含量相對較低,屬于非核心零部件。
決策芯片是自動駕駛汽車的大腦,高性能自動駕駛芯片為自動駕駛汽車提供算力支持,并且保持低功耗,承擔來自雷達系統和視覺系統的數據處理工作,在短時間內做出相應的駕駛決策。由于高端芯片的研發和技術壁壘極高,并且自動駕駛芯片還涉及到行車安全,對發熱、壽命、網絡安全等有更高的要求,此領域是傳統IC巨頭的強項。目前NVIDIA、Intel、高通等傳統芯片制造商憑借自身的整合和研發能力,致力于通過自研或收購的方式建立自動駕駛芯片生產能力,并紛紛推出可實現L3級以上高等級自動駕駛的車載計算平臺。
決策層的算法,以及感知層的激光雷達和毫米波雷達尚未形成穩定的競爭格局,其豐厚的利潤吸引了大量創業公司和跨界競爭者入局。例如對于雷達系統,傳統供應商多布局毫米波雷達,大的集成商在激光雷達上也有布局,2020年初,博世宣布其首款車規級長距離激光雷達已經進入量產開發階段,而新入局者大疆在2020 CES上跨界發布非重復掃描方式的激光雷達技術。與此同時,野心比較大的集成商(例如博世)聯合決策芯片公司(NVIDIA)獨立研發應用于量產汽車的自動駕駛系統,有意挑戰主機廠的主導地位。
短期來看,在互聯網科技巨頭的自動駕駛技術成熟并商業化落地之前,規模壁壘尚未形成,不同類型的自動駕駛解決方案提供商尚有機會,如大品牌主機廠拉攏自動駕駛創業公司、出行公司、零部件供應商形成聯盟。
但長期來看,一旦互聯網科技巨頭的自動駕駛方案成熟,人工智能算法、云計算、數據、核心零部件等方面形成技術壁壘和規模壁壘,可迅速通過規模效應攤薄軟硬件成本,就有可能改寫自動駕駛領域的游戲規則,擠壓其他公司的利潤空間和存活空間。
在未來,究竟是互聯網科技巨頭贏者通吃,還是大品牌整車制造商及供應商組成的大聯盟與互聯網科技巨頭分庭抗禮,現在還無法下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