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一元
生物多樣性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是全球生態安全的綠色基石。中國科學院院士李振聲曾對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進行精辟概括:“一個基因可以影響一個國家的興衰,一個物種可以左右一個國家的經濟命脈,一個優良的生態群落的建立可以改善一個地區的環境。”然而,由于全球氣候、環境的變化特別是人類活動干擾與影響,生物多樣性喪失不斷加劇。為減緩、阻止生物多樣性加速喪失的現狀,各國和國際社會近年來都采取了有力行動。
1992年11月,中國成為世界上首先批準《生物多樣性公約》的六個國家之一。此后開啟積極履約的進程,先后發布《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計劃》《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2011~2030年)》《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重大工程總體規劃(2021~2035年)》等戰略文件,對全面加強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保護修復作出安排部署。我國利用一系列法律和行政法規作為生物多樣性保護的主要工具。黨的十八大、十九大報告均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生物多樣性保護也被納入國家和地方減貧計劃,要求減貧必須與自然資源和生態保護相結合。中國也積極開展生物多樣性國際合作,與周邊、歐洲國家等開展了形式多樣的交流合作,與巴西、哥倫比亞、墨西哥等生物多樣性大國保持密切對話協調。

近年來,我國通過實施一系列生物多樣性保護工程,有效保護了一批瀕危物種。圖為2017年6月在青海拍攝的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藏原羚。
歐盟在保護生物多樣性領域亦走在前列。除了制定發布相關行動計劃和戰略,歐盟還全面實施《棲息地指令》《鳥類指令》,在成員國中建立了由26000個保護區組成的龐大網絡,被稱為“Natura2000”,該保護區網絡覆蓋面積超過75萬平方公里,占歐盟陸地面積的18%。2020年5月,歐盟委員會通過了一項新的戰略,即《歐盟生物多樣性2030戰略》,旨在從多方面著手解決生物多樣性喪失問題,其是“歐洲綠色協議”的關鍵核心部分。根據戰略,到2030年,至少30%的歐盟陸地和海洋將受到保護,以阻止動植物物種的減少。此外,歐盟也是生物多樣性國際融資的重要捐助者之一。除了執行歐盟整體戰略,各主要成員國亦針對本國具體情況推行適合自身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政策。德國約一半的國土面積用于農業發展,并格外重視有機農業。1994~2010年,有機農業占耕地的比例從1.6%增加到5.9%。德國于2007年通過《國家生物多樣性戰略》,通過400多項具體化措施促進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可持續開發。
日本除了制定本國戰略、《生物多樣性基本法》和系列專門法律法規,地方政府還編制了《紅色數據手冊》和《紅色名錄》(評估瀕危物種),以此作為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基礎依據。由日本發起的“里山倡議”為各國農村發展起到了示范作用,亦獲聯合國認可。該倡議是在鄉村自然景觀基礎上提出的一整套生態保護與發展理念,由日本環境部與聯合國大學高等研究所在2010年《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次締約方大會上提出,“社會—生態—生產性景觀”是其核心理念。
美國在本國采取了相關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措施。1872年,美國建立了黃石國家公園,成為世界上首個通過創建保護區保護生態和自然環境的國家。這一做法在當時看起來很“超前”,但如今已成為各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有效的工具之一。小布什時期創建了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海洋保護區,奧巴馬任內又繼續擴大上述保護區,當然這些舉措也暗含了其政治軍事方面的某些意圖。美國國內也出臺了系列相關法律,還創立了“多國物種保護基金”,以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美國國際開發署在數十個國家開展工作,以幫助其保護生物多樣性、打擊犯罪、支持可持續漁業等。然而,美國未批準《生物多樣性公約》,且未加入生物多樣性領域三個重要議定書,包括《關于獲取遺傳資源和公正和公平分享其利用所產生惠益的名古屋議定書》《卡塔赫納生物安全議定書》及《關于賠償責任和補救的名古屋—吉隆坡補充議定書》,徹底游離于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合作體系之外。
早在20世紀70年代,國際社會就已經意識到生物資源對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并著手開展保護,相繼達成《濕地公約》《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國際貿易公約》《保護野生動物遷徙物種公約》等專門條約。當時雖未明確使用“生物多樣性”一詞,但國際社會對捕獵、挖掘和倒賣動植物的國際禁令和限制實際上就是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舉措。20世紀80年代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開始組織專家探討簽署生物多樣性領域國際公約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隨后開始了文本準備工作。1992年,聯合國在巴西里約熱內盧舉行的環境與發展大會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此次大會達成了三個重要國際公約,分別是《生物多樣性公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這三個公約后來并稱為“里約三公約”,此次大會也被冠以“地球峰會”之稱。

2010年,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第十次會議在日本愛知縣名古屋市舉行,締約方針對生物多樣性保護制定了20個目標,即“愛知目標”。
《生物多樣性公約》于1993年12月正式生效,目前共有196個締約方。該公約要求每個締約方編制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可持續利用戰略、計劃和綱領,并定期向締約方大會提交關于公約實施進展情況的報告。締約方大會是公約的最高權力機構,最初每年舉行一次,后來修訂為每兩年召開一次。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定于今年10月11日至24日在我國昆明舉行。中國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國家之一,云南素有“動植物王國”的美譽,生物多樣性居全國之首,是中國17個生物多樣性關鍵地區和全球34個物種最豐富的熱點地區之一。目前,各方正加緊談判擬定《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草案。《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將是2020年后保護生物多樣性的綱領性文件,最終目標是阻止或逆轉物種滅絕。目前框架草案包含21個目標,其中最重要的目標為到2030年保護全球30%的陸地和海洋,其他目標包括改革保護物種的計劃體系、終止導致野生動物消失的農業補貼、每年增加至少2000億美元的保護資金等。針對草案的政府間談判已于今年8月23日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