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欣
摘要:人力資源枯竭、村落經濟發展滯后、村落環境破敗是中國傳統村落的存在現狀。當前傳統村落保護存在的根本問題是村落缺乏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因此,要將保護與發展作為一組相輔相成的命題,以發展促進保護。在傳統村落的多元化發展中,藝術介入鄉村的發展模式備受矚目,由此產生了傳統村落保護的主體性問題,以及藝術介入傳統村落的形式與內容的多樣性問題。
關鍵詞:傳統村落 藝術鄉建 實踐探析
自2012年公布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至今,我國已有6823座傳統村落被納入五批傳統村落保護名錄。傳統村落名錄將全國具有重要價值的村落納入了保護體系,同時也激發了各地探索傳統村落發展途徑的動力。本文著眼當前中國傳統村落的存在現狀,探討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的關系,以及傳統村落保護的主體性問題,探析藝術介入傳統村落保護的實踐。
一、傳統村落的存在現狀
傳統村落是農業社會中人們進行勞動生產、居住、生活、休息,以及進行各種社會活動的場所。2012年,住房城鄉建設部、文化部(現為文化和旅游部)、財政部發布的《關于加強傳統村落保護發展工作的指導意見》,將傳統村落界定為“擁有物質形態和非物質形態文化遺產,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科學、藝術、社會、經濟價值的村落”。在“傳統村落”概念產生之前,學界以“古村落”一詞來界定具有悠久歷史的村落。馮驥才先生將“古村落”視為物質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外的另一類文化遺產。
我國廣袤的鄉村地區散落著各具特色的傳統村落,見證著農業文明的悠久歷史。因區域發展水平的差異,各地的傳統村落保存狀況也各不相同。其共同特征包括:其一,保持了傳統的選址和格局特色;其二,保存了風貌較為完整的傳統建筑;其三,具有鮮明的區域文化類型和活態傳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除了納入傳統村落、歷史文化名村等保護體系的村落,我國各地還有數以萬計的普通村落,同樣具有悠久歷史和文化價值。
在現代化、城鎮化高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傳統村落面臨著嚴峻的生存危機。改革開放之后,在城市化、工業化發展的裹挾之下,鄉村人口不斷向城鎮轉移,造成了村落的空心化。人口流失,尤其是青壯年勞動力的出走,使鄉村社會的人力資源不斷枯竭,迅速進入了老齡化狀態。人力資源的枯竭,不僅使鄉村社會喪失了經濟發展動力,也造成了村落環境的敗落。失去經濟發展空間,又進一步加劇了鄉村人口的出走。頹敗的村落環境不僅切斷了出走鄉民對故鄉的眷戀,也擊碎了留守者對未來的信心。因此,留住鄉村建設人才,修復村落環境,振興鄉村經濟,是當前鄉村建設的重要內容。
二、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的關系
在關于傳統村落保護的探討中,保護與發展是一組頗受爭議的命題。在文化遺產保護語境中,保護意味著限制發展。因此,控制性保護是文化遺產保護的基本模式。當前的傳統村落保護有兩個方面內容:一方面是保存和修復村落中的物質遺產;另一方面是保護和傳承村落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物質遺產包括鄉土建筑、街巷水街、亭臺樓榭、山體植被等村落景觀;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民間表演藝術、手工技藝、節令習俗等。對村落物質環境的保護主要是保存和修復古民居等鄉土建筑,升級改造村落生活用水用電、消防、污水處理、垃圾回收等基礎設施,修復和維護村落周邊的農業景觀環境和山體植被。對村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主要是落實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代表性項目及其傳承人的保護措施,建立傳習所、傳承人工作室、展示館等設施,恢復傳統節令和習俗活動,營造傳統文化氛圍。無論是村落物質環境的修復,還是村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弘揚,都是在當地政府的主導下,借助外在力量對村落的生存進行扶持,改善和維護了村落的物質環境,也一定程度保持了村落的活力。
然而,這種扶持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村落的現狀。外力扶持并沒有培育出促進村落發展的新業態,鄉村社會經濟沒有獲得新生的動力。村落經濟環境的持續衰退,導致鄉村人口繼續流失,村落空心化狀態無法得到改善。雖然村落物質環境暫時得到了修復,但隨著人去樓空,新一輪的敗落也會接踵而至。由此可見,當前傳統村落保護存在的根本問題是村落缺乏可持續發展能力。
要實現傳統村落的可持續發展,就要正視“發展”對于傳統村落保護的重要性,而非止步于村落中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存與修復。村落發展就是要為村落注入內生力,實現其自力更生、自我更新。
傳統村落發展要采取多元化的途徑。當前的村落發展實踐有多功能生態農業經濟、文創產業和鄉村旅游業等多種模式,為鄉村注入新業態,從而激發鄉村發展的內在潛能。
建立在工業化基礎之上的農業產業化發展模式,已經不斷顯現出發展困境,也成為當前鄉村社會衰落的原因之一。在“兩山”理論和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的指導下,一些地方創新了農業發展模式,提出了生態農業和社區互助農業發展的理念。福建省屏南縣四坪村是一座地處深山的古村落,農田有限,農業資源匱乏,人口流失,村落破敗,空心化狀態嚴重。近年,該村以發展生態農業為基礎,改變種植方式,將現代科學技術與傳統農業技術相結合,遵循自然種養規律。在經營模式上,引進社區互助農業理念,開辟租賃農園,以農田菜地認養的方式將生產者與消費者直接聯系,讓城市居民參與體驗農業生產活動,并且與村民共擔風險、共享收益,從而確保村民收益,減少農業利潤流失。在此基礎上,發展農耕體驗、自然教育、戶外拓展、康養療愈、山居民宿等多元業態,促進農業多功能、多元化發展,為鄉村發展注入內生力。對于在農業經濟走入困境的村落來說,生態農業可以助其構建可持續的現代農業生存體系,生態農業與社區互助支持農業的協調建設可以推進城鄉社會的融合發展。
鄉村文創是當前村落發展的新業態。當地依托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等本土特色文化,融入創意產業,對產品進行升級,開創本土品牌。如將竹編技藝與現代藝術相結合,編織符合現代審美的藝術品,弘揚竹藝文化,創建竹藝品牌;運用現代設計藝術,對傳統食品的包裝進行創意設計,促進產品銷售。一些村落將現代文化元素引入傳統節俗活動,促進傳統文化與現代創意的結合,如在傳統民俗活動中,舉辦流行音樂節、現代藝術展、創意集市等活動。還有些村落整合本土文化資源,舉辦大地藝術季、國際藝術節等充滿現代元素的創意活動。文化創意活動為傳統村落注入了鮮活的現代元素,在傳統與現代的對碰中極大地增強了村落的吸引力。
鄉村旅游產業為村落創造了新的經濟發展模式。除了傳統的鄉村文化遺產與村落景觀的觀光旅游之外,研學游、體驗游正成為新的旅游業態,在各地鄉村社會方興未艾。鄉村旅游發展帶動的民宿產業,也為村落的民居活化、村民的就業帶來了新的機遇。
傳統村落的保護與發展是相輔相成的。在保護村落傳統風貌和文化的基礎上,激發村落發展的內生力,實現村落可持續發展和鄉村振興,才是傳統村落保護的最終目標。
三、傳統村落保護的主體性問題
傳統村落保護是由多方主體共同實施的。“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是我國文化遺產保護的基本方針。在傳統村落保護實踐中,各級政府的主導作用主要體現在組建領導機構、專業人才隊伍,完善基礎設施,制定相關政策和提供資金扶持等。
社會參與主要指除了政府機構及其所屬機構之外的公民、法人、團體等社會力量,通過各種途徑參與到傳統村落的保護、管理和發展之中,以補充政府工作的不足,共同促進傳統村落的保護和發展。在當前的社會參與實踐中,專家、學者等專業人士及其組成的專業咨詢機構,是傳統村落保護中不可缺少的支持力量。傳統村落從申報、認定到落實具體保護措施,都由政府和專家團隊共同實施,甚至專家團隊的專業意見在保護工作中起到主導作用。在一些村落的保護實踐中,建筑師、設計師、藝術家等專業人士成為村落保護和發展的主要實施者。如渠巖以現代藝術家的身份對山西許村、廣東青田村進行改造,左靖以策展人的身份對安徽碧山、云南景邁山的改造,林正碌、程美信等藝術家對福建屏南縣傳統村落的改造。
藝術家以現代藝術介入傳統村落的改造與提升,在村落建設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也成為村落建設的主導者和受益者。由此產生了鄉村建設主體性的問題。誰是鄉村建設的主體?誰是鄉村建設的受益者?外來介入者與當地民眾的關系問題,成為鄉村建設新一輪討論的焦點。
誰屬于當地民眾?隨著村落原住人口的流失和外來者的入駐,我們要重新界定“當地民眾”的概念。在空心化的村落中,仍有一部分留守村民和往返于村落與城市的“候鳥式村民”。留守村民多為老人和為數不多的婦女兒童,他們是村落的最后守望者。往返于城鄉之間的“候鳥式村民”也在當前鄉村人口中占較大比例。雖在城市謀生定居,但留守的親人和對故鄉的情感記憶,使他們仍以故鄉村落為心靈的棲息之地和生活的最后堡壘。他們對故鄉懷有深厚情感,也是村落建設的后備力量。在當前鄉村振興戰略和各地政府村落保護與發展措施的激勵下,一些在外闖蕩的村民回鄉創業,以“當代鄉賢”的身份參與故鄉建設。引入新村民是當前一些傳統村落應對村落空心化的一種新途徑。福建屏南縣龍潭村在開展村民公益教育的基礎上,引進了一批從事藝術創作、教育、民宿等行業的新村民,與他們簽署房屋租賃合同,為他們辦理“居住證”,讓新村民與老村民共同參與村落建設與管理,享受同等待遇。由此可見,當前的“當地民眾”已經不再局限于村落原住村民,只要是參與村落建設與管理的長期定居村民,都屬于“當地民眾”的范疇。留守村民、候鳥式村民、返鄉鄉賢,以及新村民共同構成了村落保護的主體。在實踐中,仍需探索更具多樣性和合理性的措施,確保各方群體的利益。只有各方利益平衡,才能使其和睦相處并長期定居,共擔風險,共享成果,共同保護和發展村落,激活村落發展的內生力。
四、藝術介入傳統村落保護實踐的探析
藝術鄉村建設是當前鄉村建設實踐中備受矚目的模式。當前的藝術鄉村建設,即藝術家以藝術形式介入鄉村建設,讓“藝術家”成為鄉村建設的規劃者和實施者,讓“藝術”成為鄉村建設的新型資源。其目標是以藝術激活鄉村文化、推動村落復興、重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從而探索鄉村振興、城鄉融合、村落保護與發展的多種可能性。
最早介入鄉村建設的有畫家、雕塑家、攝影家、建筑師、設計師等現代藝術家及策展人等。他們介入鄉村建設的核心理念是用藝術改變村落的面貌和村民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發揮藝術的文化啟蒙和公民教育的社會職能,以促進鄉村社會文化的再造和精神的重構。
改變村落頹敗面貌是藝術鄉村建設的第一步。當地政府主導對村落的水電、衛生、交通、消防等基礎設施進行整飭,為村落的升級改造打好基礎。在此基礎上,對村落中的傳統建筑、公共空間等內部與周邊的村落景觀進行修復與改造,整體提升村落人居環境。對民居、祠堂、戲樓等鄉土建筑的修復與改造是傳統村落保護的重要內容,但在具體實踐中,鄉土建筑的修復改造工作在技術上和經濟上都面臨巨大壓力,納入文物保護體系的鄉土建筑和“普通”的鄉土建筑也處于不同的境遇。文物建筑因定期維護得以完整保存,但僅有展示、陳列等單一功能。而村落中為數最多的“普通”鄉土建筑因缺少維護而破損坍塌。除了文物保護單位由專業團隊采取“修舊如舊”的方式進行修復和維護,眾多的“普通”鄉土建筑成為藝術家改造的對象。根據村落建筑的破損程度,藝術家采取不同的改造方式。對于保存較為完整的建筑,他們遵循古建筑的修復模式,保持其傳統風貌并對內部空間進行宜居改造。對于破損嚴重的建筑,他們仿照舊貌進行重建,以延續村落的整體風貌。一些藝術家還將村落中較為獨特的建筑改造成為公共空間,如村史館、圖書館、咖啡廳、酒吧、藝術活動中心等,作為村落的地標。除了對村落建筑進行修復改造之外,藝術家還會對頹敗較為嚴重的村落進行整體改造,如福建屏南縣四坪村,藝術家林正碌因勢利導將其改造成為一座園林式村落,山泉叮咚飛流,魚戲蛙鳴,溪水纏繞村前屋后,使村落呈現出別致的田園風情。
缺乏維護資金是造成鄉土建筑破敗的原因之一。藝術家介入村落建設,除了能提供技術和創意支持,還為村落引入新的投融資渠道。福建屏南縣龍潭村和四坪村,由藝術家林正碌召集、遴選鄉村創客作為新村民入駐村落,認租村落老宅。認租者與當地政府簽訂租賃合同,租期為十至十五年以上,租金低廉,但需承擔房屋修繕和改造的所有費用。這種房屋認租的方式,解決了村落建筑修復改造的經濟困難,同時活化了這些建筑的功能。
缺乏可持續發展的資源是傳統村落衰落的另一個重要原因。藝術鄉村建設注重為村落注入新的資源——藝術。繪畫是最易于村民接受的藝術形式。藝術家林正碌在福建屏南的漈下村、龍潭村、四坪村發起“人人都是藝術家”藝術公益教育活動,召集村中留守的村民學習油畫。他摒棄所有的繪畫技巧,啟發村民用畫筆自由表達所見所聞所思所想,用村民易于接受和理解的方式教他們進行油畫創作。這項藝術公益教育活動,不僅拉近了村民與藝術世界的距離,也改變了一些村民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有身患殘疾、生活困頓的青年因繪畫找到人生價值,并在村中開辦個人工作室,舉辦個人畫展并通過網絡直播出售畫作。有常年往返城市與村落的打工者,因繪畫回到家鄉一邊開小飯館一邊進行油畫創作。有父母帶著兒女共同走上繪畫道路,閑暇時以寫生為樂。除了繪畫,林正碌還帶領村落中的新老村民定期舉辦音樂節、演唱會,鼓勵村民進行歌曲創作。通過舉辦這些藝術活動,將藝術融入村落日常生活之中,開闊了村民的視野,豐富了他們的生活,同時,營造了濃郁的現代生活氛圍,改變了村落暮氣沉沉的面貌。
重塑村落業態是藝術鄉村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在缺乏產業資源的村落,發展文創是重塑村落業態的重要途徑。發展村落文創,既可以依托村落原有的農業、手工業,也可以引入新的行業。一些村落將農業與文創相結合,對農產品和農業經營模式進行創意包裝與改造,如對當地的土特產進行創意包裝,將農業生產活動與網絡直播、短視頻等聯系起來。一些村落依托本地的傳統手工藝研發創意產品,打造本土創意品牌。還有的村落通過招募鄉村創客,將村落打造成為影視、動漫、音樂、繪畫、雕塑等創作基地。發展文創可以為傳統村落創造更為豐富而活躍的業態。為了防止周邊村落相互效仿,出現同質化發展傾向,一些地方政府采取統籌規劃的策略,對縣域內的村落進行整體協調,以“一村一品”的模式發展村落文創,以避免重復制造,造成千村一面的困境。
在藝術鄉建實踐中,藝術賦予了村落新的價值。我國的傳統村落多為宗族聚居型村落,以親緣關系為紐帶。進入現代社會,親屬關系、地緣關系等社會關系依然在村落中占據主要地位。而藝術重塑了村落社會關系,藝術家及在其影響下不斷涌入的外來者,拓展了原住村民的社會關系網絡。兩類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共享同一個村落空間,必然面臨新的交往模式,既為彼此的生活注入了新鮮空氣,也帶來了文化碰撞下產生的新的矛盾。比如,藝術鄉建中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的沖突問題——藝術鄉建是本土文化的重建還是外來文化的植入?在當前的藝術鄉建實踐中,藝術家本著重構本土文化的信念,梳理并試圖系統呈現當地本土文化。但現實中,藝術家介入后的村落無處不顯現出外來文化植入的痕跡。新時期的鄉村振興,是否還應執著于本土與外來之分,外來文化是否必然造成本土文化生態的失衡?這是值得我們重新思考的命題。
本文系2021年度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重大項目《中國藝術人類學的理論與實踐研究》(21ZD10)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