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劉斯奮的學術思想與文藝精神

2021-11-08 18:52:35阮波張遠秀趙顏梅
粵海風 2021年5期
關鍵詞:文化

阮波 張遠秀 趙顏梅

劉斯奮作為多門類創作的嶺南文藝大家與宣傳工作領導,首倡“用工業文明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標準來評價廣東的文化現狀”,創造性提出“朝陽文化”的主張,他對中國美學的弘揚離不開對文化自信的堅守——國學傳統中的兼容并蓄、天人合一、中庸之美,嶺南文化里的個性鮮活、與時俱進、開放進取,成就其學術思想與文藝精神的核心。

其中,他自認為研究最長久與最深入的是《白門柳》寫作期間對明末清初歷史的梳理。此外,“陳寅恪晚年詩文論辯”與“墓門深更阻侯門”析證兩起學術公案,劉斯奮文藝作品中張揚的文藝精神,以及隨時代變遷而發的“中國之問”“朝陽理論”等學術思想,亦是其學術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劉斯奮學術思想與文藝精神,對于理解、定義處于發展、上升期的嶺南文化體系無疑具有積極的意義。

一、陳寅恪晚年詩文論辯

劉斯奮學術思想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劉斯奮與余英時論戰”,堪稱學術界的一樁舊公案。當時學者余英時的《陳寅恪的學術精神和晚年心境》在香港《明報月刊》發表后,引起眾多議論。“有一天我父親劉逸生把《明報月刊》給我,問我對余英時的文章有什么看法……我覺得反駁并不難……總共寫了兩篇文章,與余英時的五篇文章都在《明報月刊》發表了。”[1] 劉斯奮表示,作為局外人當時寫反駁文章,一方面是對于陳寅恪先生被人無端污蔑于身后感到不平;另一方面,也是有感于余英時文章傲慢,視國內學人如無物。

劉斯奮覺得遺憾的是,文章發表之后,始終未見余英時的回應,也未見參與論辯的文章出來。倒是錢鍾書先生曾致信王匡先生,認為“劉文甚好!”[2]。此外,1988年“紀念陳寅恪教授學術討論會”在廣州中山大學舉行,季羨林先生也曾就此事對劉斯奮說:“由于年事已高,近年已很少看完一本書,但你的《陳寅恪晚年詩文及其他》我是看完了的,我同意你的意見。”[3] 兩位前輩當時的態度,對劉斯奮在此學術論戰中的自我認知應該是有力的鼓勵和持久的慰藉。

二、“墓門深更阻侯門”析證

2015年,劉斯奮發表了《“墓門深更阻侯門”析證》一文,對清朝初年詩人吳梅村詩句所引起的聚訟百年的學術懸案,進行了深入考證,獲得學界認可。

吳梅村“墓門深更阻侯門”這句詩的解說,百年來之所以聚訟紛紜,是因為唐代詩人崔郊寫過一首很有名的《贈去婢》詩。其中“侯門一入深如海,從此蕭郞是路人”之句,經世代傳誦深入人心。而“墓門深更阻侯門”這句詩,恰好也有“深阻侯門”之說。于是一經提出,讀者便紛紛被引到崔詩的思路上去,以至繞來繞去總繞不出來。劉斯奮根據冒辟疆晚年的《自述》,將這兩句詩理解為:由于本屬冒家產業的墓園,被清朝的新貴所霸占,以至冒襄及其親友連進入憑吊的權利也被剝奪了!當時其父劉逸生也認為是“確解”。后來發現學術界多年仍在這個問題上糾結,劉斯奮再度出來表達對此句的個人看法,不失為邏輯清晰、頗具學理的一路學術觀點。

三、“文化朝陽理論”

劉斯奮把弘揚巨人精神、追尋盛世傳統概括為“朝陽文化”[4]。從學術研究角度而言,他的“文化朝陽理論”作為一種文藝發展理論,更是對中國文化發展整體趨勢的一種思考。他一直對中國傳統文化抱有很強的自信心,認為我們傳統文化的內核其實蘊藏著強大生命力,包括我們的人生觀,價值觀,方法論,等等,都應該作為始終堅定固守的“體”,并由此出發,去繼續探索前行的路向[5]。

他認為中西方文化有著各自的優長:17、18世紀的歐洲,資本主義處于上升時期,出于自身發展的需要,涌現出一大批對當時社會民眾乃至對世界都產生廣泛深遠影響的思想和文藝作品,但當代西方資本主義發展已越過高峰期,面對層出不窮的新矛盾與各種社會問題,始終未能找到有效的應對之法,其文化精神也就失去了當年的勃勃生氣,導致文藝創作走向平庸化、套路化、娛樂化,對世界的影響遠不能與當年相比;而中華民族在農業文明時代曾經創造過燦爛輝煌的文化,近代由于錯失了向工業文明轉進的歷史機遇,導致陷入危亡境地以及激進派的“全盤西化”主張,但今日中華民族在新中國的逐步發展中走向全面復興,國人的文化自信也開始回歸,我們的文藝創作有了新的思想起點和日益充沛的底氣。

重新認識我們曾經立足的文化制高點,重新認識我們幾千年所形成并支撐起民族文化輝煌建樹的審美理想才是我們創作的真正著力點。劉斯奮認為,文化自信其來源為更深層次的傳統審美定式。與西方坦露、激烈、極端的表達方式不同,中國傳統的審美理想認為,藝術美的最高境界是一種中庸之美,即含蓄、內斂、過猶不及,“怨而不怒,哀而不傷,樂而不淫”。以中西方的飲食文化為表現形式而言,西方文化好比其飲食文化中的“比薩文化”,制作材料盡情袒露在外面;中國文化仿如中國飲食文化中的“包子文化”,材料盡數包在里面。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是一種深深根植于我們的民族本性之中,經歷了數千年的反復實踐,而后沉淀乃成的審美理想。它具有深刻的哲學內涵,造就過無數成功的藝術案例,至今仍然表現出頑強的生命力和鮮明的民族個性。

而博采眾長,跟上時代的腳步,依托不斷變化中的現實生活去尋找新的生長點和突破點,同時借鑒吸納全人類文化的優秀元素,從事具有創新意義的個性化藝術創作,就不至于被固有傳統的某些題材、樣式和技法所束縛。中國人的文化里還有一層實用主義的東西,如果光靠儒家不行,那就將道家、佛家都請進來,形成新的理學。我們文化的核心并不是儒家的某些教條,而是易——就是變化本身。[6] 他作品的詩學張力在于:以最古典的精神,容納最當代的生命情思,從而形成古典生存與當代生存之間的一個張力,這種張力有懷念古典的審美意愿,也有當代文化的抒情空間。

四、網絡時代的“中國之問”

在這樣的創新文化思路之下,劉斯奮文藝思想中極其重要的部分進一步鋪展開來——如何把握快速發展的網絡時代文化定位與走向,是每個生活在這個時代的文藝家的必修課題。

(一)精神產品的“永恒”意義

在這個文化板塊里,他認為:隨著第四次工業革命與“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一些不適應的事物將被無情淘汰或產生相應變化。而就精神創造層面而言,情況卻有所不同,作為一種超越物質生產形式的精神創造,其經典成果的生命力是“永恒”的。如中國古典詩歌是歷代文人用以表達情感和觀點的工具與載體,《白門柳》也是深受其自身詩文素養影響而寫成的,他堅信產生于古代的經典文化遺存,并不會因為文明的更替與傳播手段的革新而消弭其價值與光芒,反而會憑借不斷更新的科技手段得到更有力與深入人心的傳播。作為人類精神創造的審美理想只有民族差異的問題,沒有過時的問題,文化人更應該立足傳統文化根基,實現各領域融會貫通,才能使中國文化在世界舞臺上發揚光大。

(二)網絡時代的文化分工與平等

劉斯奮認為,目前,一個嶄新的互聯網時代,精英話語權喪失,民間話語上來了,眾聲喧嘩、真偽雜陳之狀況是不能夠持久的,最后還要形成一種新的秩序,建構一種新的倫理。[7] 新的時代造就新的文化分工,到互聯網時代,突破專業的壁壘,回歸以前那種更加合乎文學規律的文化分工情況是很有可能的,工業文明時代的嚴格社會分工被徹底打破了,跨界的、創造性思維能力所發揮的作用會越來越大。[8]

當然,人類社會從來都存在“陽春白雪”和“下里巴人”兩個文化層面,通俗藝術的受眾從來都遠多于高雅藝術的受眾,兩者可以說各有分工,也各有不可替代的存在價值。隨著時間的推移,科技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未來還會催生出更多新的文化藝術品種,這是可以預期的。而互聯網時代跟中國的傳統文化有相通之處。我們民族長期以來的農業文明中,平均主義一直有著強大的號召力,在一定歷史條件下盡管不切實際卻體現了對平等的強烈訴求,如今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網狀社會使平等成為基本原則,大家都可以公開自由發聲,是符合中國老百姓心態的。歷史上以儒家思想為主導的等級社會對這種平等的愿望壓抑很深,使人們對平等的追求更容易受到動員與號召。何況中國文化傳統中還有一個重要的道家思想,一直強調對平等和自由的追慕和向往,《周易》的“變易”的思想有利于我們接受新的事物。[9]

(三)文藝評論回歸“本職”

劉斯奮認為,現在的文藝評論確有一些問題值得反思和討論。例如,文藝評論本來是為推動文藝創作服務的,是對文學現象進行總結、提升和理論化,通過對文藝作品進行評論,既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作品,也給作者一些理論上、思維上的啟發,指出作品不足,促使作者改進。

但現在的一些評論似乎完全偏離了此目的,為評論而評論,自說自話;或者受西方后現代主義的影響,熱衷于自創理論,提出某個貌似新鮮的概念,然后制造輿論氛圍,鼓動自我的創作理念。這從本質上顛倒了二者的關系,實踐結果也并不見得成功,反而生出許多流弊。他認為文藝評論與文藝創作還是應當擺正關系,文藝評論應回歸“本職”,對作品做出有理有據的分析,給出恰如其分的批評和表揚,引導輿論的同時推動文藝創作的健康發展。

(四)“中國之問”

近代以來,西方文藝作品曾經對我國乃至世界產生巨大影響,其原因在于西方世界的強勢崛起使各國民眾迫切希望尋找“西方之問”的答案,而具體、形象、鮮活的文藝作品無疑是一條便捷通道。今天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時代到來,各國民眾同樣會產生“中國之問”的好奇,這對于中國的文藝家來說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遇,及時抓住機遇就有可能創作出具有世界影響的傳世作品。

我們的傳統文化具有向各種文明形態轉型的強大生命力,中國傳統文化進入世界首先是世界觀與方法論的東西,如天人合一觀,如價值模糊觀,等等[10]。揚美藏拙之余兼容并蓄,劉斯奮認為中華文化是一種兼容性很強的文化,在未來文化發展中兼容性越強的文化越有生命力,越有可能發展成為高位文化。當年佛教在中國能生根、開花、結果,就是跟中國的傳統文化相結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文化上的結合點應當就是中國傳統文化。其中一個層面,是與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而另一個層面,就是要跟中國的傳統文化相結合。實際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有相通之處,馬克思主義講“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與中國傳統的“衣食足而知榮辱”是一致的,只是前人思想比較樸素,不成體系,但本質上已經悟到這一點。[11]

五、劉斯奮的創作個性與中庸精神

劉斯奮自我總結為“快樂的蝙蝠”,大半生以文化人自居,追求個性和自由,同時在作家、書法家、畫家、官員的不同身份中妥協而又從容自洽。妥協的藝術是劉斯奮的藝術哲學,而他對個性價值的關注,不僅是一種藝術哲學,更是一種人生哲學。對于個性和激情的重視,使之認為個性是一切藝術價值的根本和生命。“劉斯奮的小說創作和繪畫都傾注著獨特而自覺的審美理想——以超然之心隨心所欲描繪現實影像。他寫小說,一寫就是有著錯綜復雜歷史背景的明清社會文化。他畫畫,一不拜師,二不臨摹,只靠悟性,隨心畫去,滿紙文人氣息。著名畫家楊之光曾說:“此人不問哪家派,派學不沾獨自尊。”嚴謹淵博之間透著才情與靈氣。那是什么?是藝術的創作個性。但,更是深厚古典文化底蘊的迸發。

劉斯奮接受記者采訪時談道:“現在的文學研究,基本上都是研究規律,研究共性,但是其實起決定作用的因素卻是藝術家的個性,就《白門柳》的寫作而言,我的主要感悟是一個人無論做什么事,都一定要揚長避短。”[12] 他對人物的研究,是對古代文人的生活模式和藝術審美的研究,也是對社會巨變時期新的審美方式與傳統道德的潛移默化的研究,其間不離個性的主導。

“個性”二字,也成為解讀劉斯奮書畫人生、藝術修為乃至整個文化創造的關鍵詞與基本路向。陳師曾說:“文人畫之要素:第一人品,第二學問,第三才情,第四思想。”此四要素至今仍是其標準。但劉斯奮坦言,自己并不想局限于藝術家的范疇,而是在那么多角色中甘愿自稱“文化人”,一個符合中國傳統標準的文化人——立德、立功、立言。

同時,他又強調“中庸之美”,提倡回歸與重振中國文化自身的“道統”,以弘揚民族文化獨特個性為方向去尋求突破。他以著名導演李安的電影為例:“我覺得李安作品很重要就是守住中國傳統審美,他把武俠拍得跟舞蹈一樣,在竹林里面打架,在飄,這是藝術畫,這是中國審美,就算刀光劍影也是很藝術。正是因為他做到了好萊塢做不到的東西,所以他才能得到奧斯卡。”[13] “中國繪畫藝術審美的最高境界是不走一端,太柔美和太陽剛都不對,它應該是中庸,是一種過猶不及,要內斂和含蓄。”劉斯奮堅守“中庸之美”的理念,與當下國學傳統精粹復興有一定的關系;但更與其家世背景、教育、經歷等有關——幼承家學熏陶,成年恰逢“文革”,高考由畫轉文,學而優則入“仕”,個中曲折頗富戲劇性。種種人生際遇使他對中國政治、歷史、文化、藝術、道德等有了更加現實、深入、多維的綜合觀看,成就其在政、學、文、藝等多方面的成就,“中庸之美”應該正是劉斯奮際遇、觀察和長考的結果。[14]

六、劉斯奮文學作品中的學術思想

論斷劉斯奮先生的藝術成就與學術成就,正如剪之雙刃、鳥之兩翼,是相得益彰、交相輝映、比翼齊飛的。

劉斯奮深厚的學術素養與治學功力,首先表現在他對中國古代與近代文學的研究上。不僅出版有《嶺南三家詩選》《黃節詩選》《梁啟超詩文選》《蘇曼殊詩箋注》《周邦彥詞選》《辛棄疾詞選》《姜夔張炎詞選》《陳寅恪晚年詩文及其他》等專著與合著,而且在《白門柳》等藝術創作中,也體現著他對中國古典文學的理解與見解,蘊含著厚實的學術思想。他不僅對中國文學史具有精準的把握,而且對晚明與晚清的歷史,具有深刻的體認與精細的考辨。他的歷史小說創作,既具有文人小說的藝術特質,又具有學人小說的深厚底蘊。劉斯奮的選本,有一個突出特質,即格外關注中古之后的世變之際,這樣的眼光自然與《白門柳》具有扣合性的伏脈關系。對世變之際的審視,他的目光又特別關注嶺南與江南,并由此而反觀中原。其實,劉斯奮本人最看重《白門柳》的地方,也在它的思想性、學術性。他說這部書“最重要的是思辨能力,也就是立意,歷史的考證、歷史的思考、歷史的結論,要具有一種永恒性”。這番話,不僅是單純小說家的藝術立場,也是史學家的立場。

明清之際的“實學”思想,在《白門柳》等作品中與劉斯奮的學術思想中同樣占有重要地位。所謂實學,即切實之學。它是一個綜合性的寬泛概念,既包含反對清談、空談、玄談的意思,也包含主張切實、經世、切己的意思。而作為一種學術崇尚與主張,它代表著一種對待儒家經典的態度與方法,即顧炎武所謂反對“明心見性之空言”,主張“修己治人之實學”。“實學”的對立面是“空言”,“空言”最大的害處是導致亡國。凡是依據上述宗旨治學的學派,從顏李學派,到乾嘉之學,均屬于實學。“劉斯奮學術思想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注重經世。對現實的關注,是他的一個重要面向。對社會‘做出一點貢獻,是他最常表達的價值目標。明清之際所倡導的實學,到康熙時期趨于弱化。明代的東林學派為糾正王學的空疏之弊,曾不遺余力地提倡經世致用。”[15]

七、劉斯奮學術思想與文藝精神總結

劉斯奮的“主要學術思想是以歷史唯物主義為根基的。他擅于運用歷史唯物主義思維,處理古與今、中與西、傳承與創新之間的關系,找到了它們之間的平衡點,提出堅持文化自信應當大力弘揚審美自信。他提出的‘朝陽文化理論是這方面論述的代表”[16]。這是對于社會主義文化健康發展的一種維護,表達了一種積極的、向上向前的文化觀。劉斯奮的理性認識與實際作為高度統一,體現了不可撼動的文化自信、理論自信。

大半輩子的學術積累,他將自己在文藝研究方面的感悟,歸納為一個研究人員應當具備的幾方面的素質。

其一,要有較強的思想洞察力。這是觀察和發現問題所必需的。思想洞察力不夠,看問題不敏銳、不透徹,就不可能抓住要害,開展有效的研究。

其二,是思想方法的確立。思想洞察力固然有天賦的因素,但后天思想方法的訓練和確立更加重要。只有掌握一種經過實踐反復驗證的、科學的思想方法,才能摒除紛繁復雜的表象干擾,進行層層剖析和嚴密的論證,形成堅實的結論。就劉斯奮個人來說,他信服的是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就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這一科學論斷而言,與中國傳統思想中“衣食足知榮辱,倉廩實知禮節”的認知,有一定的相通之處。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后的一段時間,馬克思主義被不少知識分子接受,應該說跟中國傳統的認知有相通之處不無關系。中國共產黨人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相結合,同中國優秀文化相結合,既堅持馬克思主義,又發展馬克思主義。事實上,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產生于西方的思想,發展到今天,只有在中國取得空前巨大的成功。這個事實值得我們思考。

其三,有了科學的思想方法,還要有把它運用到解決實際問題中去的能力。光有空洞的理論教條而不能真正解釋和解決具體問題,決不能說掌握了科學的思想方法的真諦,應該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其四,要有學養的積累。所謂的學養積累,是擁有盡可能廣博的知識,以及對這些知識的深入理解和把握運用。學術問題總是具體的、多樣的。不同的問題需要調動不同的知識儲備,才能在科學的思想方法指引下,獲得充分的、深透的、完整的解決。

其五,還要有較強的文字表述能力。對某個問題的觀點和認識形成之后,最初可能是層次復雜、頭緒繁多的。如何按照一定的邏輯順序,將之條理化,并且明白曉暢、要言不煩地表達出來,這是對研究者文字表達能力的考驗,也關系到研究成果的社會效應能否順利實現,絕不可以視為旁枝末節而加以輕視。

其六,要堅守作為學術研究的創新性。要保持投入的激情,首先是不要自我設限,要“不拘一格,不定一尊,不守一隅”,即保持務實的精神、包容的態度和不斷進取的心態[17]。

其七,至于平衡藝術創作與本職工作,確實需要統籌安排。一方面不斷轉換對事物的關注點和激情的生發點,這是一種平衡的有效方法;另一方面還要學會把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比如開會、學習、處理公務,確實要花費許多時間和精力,會擠壓從事創作的時間。但是如果把前者當成是豐富對社會世事的認知,增長解決實際問題的才干,開闊眼界心胸的機會,就會發現這其實是一種畫外功夫、學外功夫的積累,都會內化為創作力反映到作品之中。從事藝術創作和學術研究,絕不能單一地盯著眼前的一畝三分地,而應該有廣闊的眼界和心胸。古人說“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就是這個道理。

無論小說、書法、繪畫還是學術研究領域,劉斯奮積極投入,創作與研究的激情主要依托于其絕不自我設限的精神。他認為一個人的潛能是多方面的,工業社會流水線式的生產分工,總是有意無意地把物質生產和精神創造混為一談,把全體社會成員都各自規范于不同的“專業”之內,一旦嘗試越界,往往會被人說成不務正業。“我是嶺南人,深受嶺南文化的影響”,他認為嶺南文化的傳統特征是“不拘一格、不定一尊、不守一隅”,即保持務實的精神、包容的態度和不斷進取的心態。這種開放、進取和包容、平和的態度持續到近現代,使得嶺南文化一直處在不斷融合與進取之中,保持著獨有的活力和創新精神。作為嶺南文化哺育成長的文化人,劉斯奮向往打破藩籬、隨心所欲、自由自在、發揮潛能的創作方式,始終忠于內心,不對已經取得的成就戀戀不舍,不為某種激情不再的事情空耗精力,隨時轉向新目標、新挑戰、新潛能——保持長久鮮活的創造力,乃劉斯奮學術思想與文藝精神之源泉。

此文為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十三五”規劃學科共建項目:劉斯奮學術思想與文藝精神(GD17XZW11)成果。

(作者單位: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

注釋:

[1] 易文翔:《徜徉于藝術的自由之境——訪文化名家劉斯奮先生》,《中國文藝評論》,2020年,第1期。

[2] 易文翔:《徜徉于藝術的自由之境——訪文化名家劉斯奮先生》,《中國文藝評論》,2020年,第1期。

[3] 舒晉瑜:《劉斯奮談〈白門柳〉、余英時、文人畫》,《中華讀書報》,2015年 7 月 29 日。

[4] 葉俊東:《來自廣東的文化攻勢》,《南風窗》,1996 年,第 1 期。

[5] 劉斯奮,劉斯翰,譚運長:《虛擬世界與技術寡頭:互聯網倫理三人談》,《粵海風》,2015年,第 5 期。

[6] 劉斯奮,劉斯翰,譚運長:《“孔夫子入黨”——傳統文化三人談》,《粵海風》,2015年,第3 期。

[7] 劉斯奮,劉斯翰,譚運長:《虛擬世界與技術寡頭:互聯網倫理三人談》,《粵海風》,2015年,第 5 期。

[8] 劉斯奮,劉斯翰,譚運長:《虛擬世界與技術寡頭:互聯網倫理三人談》,《粵海風》,2015年,第 5 期。

[9] 劉斯奮,劉斯翰,譚運長:《虛擬世界與技術寡頭:互聯網倫理三人談》,《粵海風》,2015年,第 5 期。

[10] 張承良:《知識分子的文化守護——關于當前知識分子角色定位的漫談》,《粵海風》,1998年,第1期。

[11] 劉斯奮,劉斯翰,譚運長:《“孔夫子入黨”——傳統文化三人談》,《粵海風》,2015年,第3 期。

[12] 舒晉瑜:《劉斯奮談<白門柳>、余英時、文人畫》,《中華讀書報》,2015 年 7 月 29 日。

[13] 陳艷梅:《劉斯奮先生關于新文人畫價值體系構建路徑淺探》,《大眾文藝》,2014年,第 14 期。

[14] 陳艷梅:《劉斯奮先生關于新文人畫價值體系構建路徑淺探》,《大眾文藝》,2014年,第 14 期。

[15] 譚晉玄:《劉斯奮的學術思想與貢獻》,中國社會科學網,2019年7月31日。

[16] 李紅巖:《學藝雙攜 文化擔當——劉斯奮文藝成就研討會摘要》,《南方日報》,2018年1月20日。

[17] 陳艷梅:《劉斯奮先生關于新文人畫價值體系構建路徑淺探》,《大眾文藝》,2014年,第 14 期。

猜你喜歡
文化
文化與人
中國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18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金橋(2022年1期)2022-02-12 01:37:04
窺探文化
英語文摘(2019年1期)2019-03-21 07:44:16
誰遠誰近?
繁榮現代文化
西部大開發(2017年8期)2017-06-26 03:16:12
構建文化自信
西部大開發(2017年8期)2017-06-26 03:15:50
文化·観光
文化·観光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精品制服丝袜二区| 极品私人尤物在线精品首页| 国产精品久久久精品三级| 19国产精品麻豆免费观看| 国产激爽大片高清在线观看| 2020国产精品视频| 亚洲欧美h| 亚洲精品黄| 亚洲精品成人福利在线电影| 亚洲国产第一区二区香蕉| 国产在线精彩视频论坛| 国产精品永久不卡免费视频| 少妇精品网站| 天堂网亚洲系列亚洲系列| 亚洲无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免费一级无码在线网站| 萌白酱国产一区二区| 色屁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国产| 另类重口100页在线播放| 国产一区三区二区中文在线| 国产亚洲精品在天天在线麻豆| 欧美成人午夜视频免看| 99热这里只有免费国产精品| 丁香亚洲综合五月天婷婷| 日韩色图区| 国产尹人香蕉综合在线电影 | 欧美激情视频二区三区| 精品1区2区3区| www.精品国产| 999精品色在线观看| 日韩精品欧美国产在线| 18禁影院亚洲专区| 九色视频线上播放| 重口调教一区二区视频| 91精品免费高清在线| 一级毛片无毒不卡直接观看 | 午夜丁香婷婷| 天堂av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四虎国产精品永久一区| 免费在线播放毛片| 天天综合色天天综合网| 国产JIZzJIzz视频全部免费| 亚洲无线国产观看| 好吊色妇女免费视频免费| 四虎永久在线精品影院| 国产成人精彩在线视频50| 成人午夜精品一级毛片| 婷婷综合色| 久草视频精品| 亚洲午夜福利在线| 黄色网页在线观看| 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6| 日韩在线欧美在线| 无码网站免费观看| 亚洲人在线| 在线观看无码av五月花| 爽爽影院十八禁在线观看| 成人自拍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精品不卡| 中文字幕在线看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一级全黄少妇性色生活片| 美女内射视频WWW网站午夜| 亚洲αv毛片| 就去色综合| 国产精品尤物在线| 无码高潮喷水在线观看| 666精品国产精品亚洲| 人妻精品久久无码区| 在线精品自拍| 午夜日本永久乱码免费播放片| 欧美精品1区| 色哟哟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精品国产Av电影无码久久久| 欧美在线视频不卡第一页| 亚洲精品国偷自产在线91正片| 在线看国产精品| 麻豆精品在线播放| 欧美97色| 99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午夜a级毛片| 国产精品对白刺激| 18禁高潮出水呻吟娇喘蜜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