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誠 彭小紅 邱勛財
摘要:目的:分析在上頜竇良性病變治療中應用中下鼻道聯合入路治療的臨床效果。方法:研究時間為2019年9月-2021年3月,選取納入本院治療的上頜竇良性病變患者50例作為客觀研究對象,臨床分組按照數值奇偶排列方式原則,劃分研究組與對照組,各25例,對照組采用入路治療方式,研究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采用中下鼻道方式,組間對比兩組患者治療效果。結果:治療后,研究組患者組間對比治療總有效率數值,顯示高于對照組,差異統計學意義顯著,即P<0.05;研究組組間對比并發癥發生率數值,顯示低于對照組,差異統計學意義顯著,即P<0.05;研究組手術時間少于對照組,復發率低于對照組,差異統計學意義顯著,即P<0.05。結論:通過中下鼻道聯合入路方式治療上頜竇良性具有顯著治療效果,創傷小,并發癥發生率數值低,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中下鼻道;入路治療;上頜竇良性病變
【中圖分類號】R4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文章編號】2107-2306(2021)09--01
上頜竇良性病變是耳鼻咽喉科臨床常見疾病,其主要包含細菌性炎癥、囊腫、息肉、內翻性乳頭狀瘤、真菌感染(非侵襲性)與血管瘤等,臨床表現主要有:鼻腔堵塞感、流膿涕、頭痛、嗅覺減退、鼻出血等,診斷方面依靠癥狀、體征、影像學檢查及術后病理結果可確診,治療方面該疾病主要是以手術為主[1]。但傳統柯一路氏進路手術治療方式創傷大且恢復期長,極易導致患者出現唇面部麻木、鼻淚管損傷等并發癥。經單純中鼻道入路,視野有時受限,造成清除不徹底[2]。臨床上對該疾病患者可采用中下鼻道聯合入路,選擇合理角度對竇腔內病變位置加以充分暴露,最后徹底清除[3]。本研究通過對2019年9月-2021年3月上頜竇良性病變患者50例進行客觀性研究,臨床采用中下鼻道聯合入路治療方式,探討治療價值。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研究時間為2019年9月-2021年3月,選取納入本院治療的上頜竇良性病變患者50例作為客觀研究對象,臨床分組按照數值奇偶排列方式原則,劃分研究組與對照組,各25例,研究組中基本資料:男性人數為13例,女性人數為12例,年齡最大值為61歲,最小值為15歲,平均年齡值顯示為(37.6±7.5)歲,病程時間顯示為4個月-20.2年,平均病程時間顯示為(10.6±3.6)年;對照組中基本資料:男性人數為14例,女性人數為11例,年齡最大值為62歲,最小值為17歲,平均年齡值顯示為(34.3±7.2)歲,病程時間顯示為3個月-19.8年,平均病程時間顯示為(9.8±3.1)年。通過比較臨床資料,統計學上并無差異,P>0.05,可公平對比。
1.2方法
對照組采用經淚前隱窩入路治療,實施氣管插管全身麻醉,處于0度鼻內鏡下開放,擴大上頜竇自然口,下鼻甲鼻腔外側壁黏骨膜以及下鼻甲骨附著根部切開以及剝離,在鼻淚管開口位置鑿開上頜竇內側壁,去除骨壁位置,常規切除病灶,清理結束后復位鼻淚管-下鼻甲瓣,縫合黏膜切口。
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中利用 經中下鼻道方式入路治療,同樣實施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利用腎上腺素面片收斂中鼻甲以及下鼻甲,鉤突切除,上頜竇自然開口需擴大,上下徑距離需控制在0.8cm,前后徑距離控制在1cm。經中下鼻道開窗口觀察病變情況,病變組織清除。利用高膨脹海綿填塞中下鼻道止血。
1.3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數值,主要內容有顯效、有效以及無效,統計有效例數,計算總有效率數值。
對比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數值,主要內容有鼻淚管損傷、面部淤血、面部麻木,統計并發癥發生例數,計算發生率數值。
對比兩組手術時間指標以及復發率。
1.4統計學處理
全部有關的數據在進行統計處理時使用的是SPSS24.0軟件,計量資料在表示時選擇的是(),相比予以t檢驗,P<0.05證明存在統計學差異。
2結果
2.1組間對比兩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數值
治療后,研究組患者組間對比治療總有效率數值,顯示高于對照組,差異統計學意義顯著,即P<0.05,見表1。
2.2組間對比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數值
治療后,研究組組間對比并發癥發生率數值,顯示低于對照組,差異統計學意義顯著,即P<0.05,見表2。
2.3組間對比兩組患者手術時間以及復發率指標
治療后,研究組手術時間少于對照組,復發率低于對照組,差異統計學意義顯著,即P<0.05,見表3。
3討論
上頜竇良性病變治療中應用中下鼻道聯合入路治療具有良好的臨床療效,其手術視野清晰,能對患者上頜竇腔加以充分暴露,徹底觀察鼻竇內病灶實際情況,全方面徹底清除病灶,防止損傷正常組織,保留患者下鼻甲、鼻淚管與鼻腔正常結構與功能[4]。縮短手術時間,避免病情復發,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有效改善其生活質量與預后效果,操作方便,有較高安全性,取得較好效果,因此該術式在處理上頜竇隱蔽處病變時值得推廣[5]。
綜上所述,通過中下鼻道聯合入路方式治療上頜竇良性具有顯著治療效果,創傷小,并發癥發生率數值低,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覃煥樺,韋孟靈,李玲波.鼻內鏡下淚前隱窩入路在治療復雜上頜竇病變的應用[J].河北醫藥,2017,10(v.39):128-130.
[2]王會賓, 齊麗麗, 李爾濤,等.中鼻道聯合上頜竇根治術與經淚前隱窩入路在上頜竇良性病變手術中的應用效果[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9,028(030):3352-3354.
[3]李明全.經鼻內鏡淚前隱窩入路治療上頜竇良性病變的適應證及臨床療效[J].實用醫藥雜志,2017(05):408-410.
[4]吳家森,殷海,何引,等.鼻內鏡下淚前隱窩入路治療上頜竇良性病變的臨床研究[J].臨床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16,30(11):5.
[5]任小東,蔣曉平,陳天賓,等.鼻內鏡下中鼻道聯合淚前隱窩入路治療復雜上頜竇良性病變[J].中國基層醫藥,2015,22(2):215-216.
項目名稱:贛州市指導性科技計劃項目
項目編號:GZ2019ZSF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