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淑萍
(廣東科技學院,廣東 東莞 523000)
引領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投資、消費、出口。其中消費占有重要作用,而自從與美國貿易戰以來,我國采取各項經濟措施引導中國消費需求的創造、擴大國內的消費需求。而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信息技術的進步,消費的場景和結構都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變化,消費繼而推動著產業機構的發展與升級,東莞市作為珠三角地區重要發展城市,也作為國家城市發展的重要先驅城市,消費升級的變化對產業機構的影響也較為突出。
具體什么是“新消費”,尚無統一定義,狹義看,“新消費”是指由數字技術等新技術、線上線下融合等新商業模式以及基于社交網絡和新媒介的新消費關系所驅動之新消費行為。因為它具有“增量”和“升級”的特點,從本質上,“新消費”應該是所有零售企業共同追求的目標,但在目前,新消費實際上是由網絡零售業所引領和發動的,這就使得網絡零售業和中國的內需增長因此而深度綁定。新消費被寄予厚望,是因為它歸根結底是建立在通過新技術、新模式、新關系去滿足14 億中國消費者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向往之上,而且也使消費變得更人性和更有效率,甚至倒逼商品供給側改革和產業升級。在日常生活中,新消費正在迅速滲透,大量的消費場景正在被重塑,消費鏈條正在變得越來越短,也使得C2M 反向定制等生產模式成為可能,最終是社會整體效率的提高。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取得迅猛發展,東莞市是我國制造業發展重要的先行區域,但隨著國際競爭的激烈、勞動力成本不斷的上升以及資源技術的相對緊缺,導致東莞市經濟發展受到不小的沖擊,很多制造型企業不得選擇關閉或者外遷,在這種嚴峻的形勢下,東莞的產業結構調整升級迫在眉睫。據2019年東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數據顯示,2019年東莞實現地區生產總值9482.50 億元,比上年增長7.4%。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28.48 億元,增長5.5%;第二產業增加值5361.50 億元,增長7.6%;第三產業增加值4092.52 億元,增長7.2%。三次產業比例為0.3:56.5:43.2(圖1)。第三產業連續7年產值超過第二產業,但在2019年第三產業的產值低于第二產業,東莞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低于全國水平(53.9%)。在第三產業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長5.3%,批發和零售業增長4.9%,住宿和餐飲業增長5.1%,金融業增長12.7%,房地產業增長6.6%。

圖2-1
為促進居民消費擴大和升級,帶動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加快培育發展新動力,增強經濟韌性,按照國務院有關部署,2016年4 月15 日,國家發改委制定了《關于促進消費帶動轉型升級的行動方案》,以及國務院印發的《關于積極發揮新消費引領作用加快培育香港城新供給新動力的指導意見》,為新消費背景下產業結構升級指明了方向。我國居民消費已經由追求量的滿足轉向到追求質的提升、從有形的物質消費轉為更多的精神層次的消費,只有順應新消費需求的變化進行投資生產,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優化產業結構、增加經濟總產值,實現經濟質和量的協調增長。

圖2-2
根據東莞市統計公報數據整理顯示(圖2),2019年東莞居民收入穩步增長,全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3657 元,比上年增長8.8%。全市居民恩格爾系數為31.7%,比2018年下降0.2 個百分點,其中城鎮為31.3%,農村為36.3%。居民生活消費呈現多樣性,醫療保健、教育文化娛樂及其他用品和服務支出增幅較大,分別達11.7%、10.3%和10.1%。
據東莞統計局顯示數據來看,近些年東莞市城鄉收入差距在不斷地減少,2019年,東莞市城市居民收人均可支配收入為55156 元,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為35905 元,但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仍是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1.5 以上(表3-1),不僅城鄉收入差距較大,更重要的是各階層收入差距也很大。隨著消費結構的不斷升級,高收入群體更傾向于追求享樂型生活,區別與低收入群體的物質滿足型生活,如果僅依賴于中高收入群體的消費拉動、片面的提高人均可支配收入,而沒有減少城鄉的收入差距,則對新消費的快速增長仍會產生制約作用,因此需要減少居民的收入差距,加快新消費的穩步增長,優化產業結構升級。

表3-1 2014-2019年東莞市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元)
隨著我國居民收入的提高,新消費的局面逐步出現,人們開始追求高質量的服務消費、時尚消費及品質消費等,更多的消費者選擇國外消費,比如出國旅游、在國外購買高端消費品、享受國外更高質量的商品和服務。究其原因,是當前的消費結構和產業結構不匹配,在一些領域,國內無法提供與需求相匹配的高質量供給,使得消費結構升級給予產業轉型的動力得到削弱。據東莞市、廣州市、深圳市統計局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東莞市第三產業增加值為4092.52 億元,占GDP 比重為43.2%,廣州市第三產業增加值為16923.23 億元,占GDP 比重為71.62%,深圳市第三產業增加值為16406.06 億元,占GDP的比重為60.96%(如圖3-1)。可見,東莞市第三產業產值比重低于廣州及深圳,同樣低于發達國家70%以上的第三產業比值,說明東莞市第三產業發展相對滯后,第三產業的發展仍主要依托于傳統商業和服務業,對于科技金融、信息技術、管理咨詢等新興產業發展存在不足。

圖3-1
長期以來,東莞市中小企業品牌意識淡薄,研發投入水平較低,缺乏自主創新的能力,而通過自主創新獲得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提高質量、建設品牌是企業維持長期生存的必由之路,不能僅依賴于低價的勞動力或者政府的傾斜政策獲得競爭力。在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時代,消費者更加關注健康、安全、時尚、環保、實用的產品,由同質化的消費需求轉化為多樣化個性化的消費需求,消費者對產品的追求不單單是“可以用”而是“性價比高、有品牌度、有時尚感”。消費升級的結果需要供給端更加關注消費者的用戶體驗以及個性化需求,推動產品的品牌建設和提升消費者忠實度。
根據以上分析得出:在當前新消費背景下,東莞市產業結構轉型存在的三個問題: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較大、產業結構轉型滯后、品牌意識淡薄和創新能力不足的問題,針對于這樣的問題,那么,就需要采取相應的對策驅動東莞市產業結構轉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