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宇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北京 100083)
習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大學生黨員是高校中最有活力青年群體,他們是黨人才培養的后備軍,高校學生黨員應該成為學生中的榜樣,用行動起到表率和模范帶頭作用,使學生黨支部成為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堅強堡壘。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通過黨建引領視閾下打造“五育并舉”人才培養模式體系。
為進一步加快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體系,探究新形勢下如何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這一命題,現依托大學生黨員群體以點帶面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提供探究路徑。本文為了更直觀表述大學生黨員對于高校思政工作開展的滿意程度,收集到了本學院本科生黨員在本年度思想狀況的相關情況,選取學生黨員的原因是因為他們往往是學生中成績優良、作風良好、政治理論水平較高的典型代表。學生黨員在學生工作的開展上有著天然的優勢,學生黨員能夠幫非黨員學生建立正確的前進方向,樹立正確的入黨動機;學生黨員通過密切聯系和親密接觸非黨員學生,從而了解他們的思想狀況和提高他們的黨性修養,團結和凝聚廣大學生,通過發揮先鋒模范作用無形中影響非黨員學生,從而推動思政教育的開展。
問卷中對目前大三年級26 名學生黨員思想狀況調查主要針對學生所受原始家庭的思想觀念影響、對網絡信息態度、道德價值取向、心理健康、政治覺悟等進行。調查表明,受調查的學生中約有70%的學生與父母和兄弟姐妹的感情非常融洽,約有26.9%的同學與父母的感情一般融洽,約有23.1%與兄弟姐妹間的感情一般融洽。并且有88.5%的同學可以對父母給出的建議耐心傾聽,與父母隨時保持溝通的學生約占總數的34.6%,固定頻次溝通的比例為42.3%,可以看出與父母間保持良好溝通有助于幫助大學生培養積極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調查問卷中還設置了與室友同學間關系的相關問題,中國大學生生活的一個顯著特點在于大學生的集體生活學習模式。學生來自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民族,他們在一起學習、生活,相互影響,共同成長。在他們讀書的年代,也正是成長的時候,同學是其主要的友情圈。問卷中有61.5%的學生可以與室友非常融洽的相處,有38.5%的學生可以比較融洽的相處,而當舍友間意見不一致時,100%的同學會選擇妥善提出意見,爭取解決問題。這說明在日常生活方面學生黨員在大學生群體中起到了一定的促進寢室間和諧的作用,這對于發揮學生黨員的模范帶頭作用進行了有效的認證。在道德素質方面,有76.9%的學生認為大學生道德品質的培養很重要并且表現良好,有23.1%的學生認為比較重要,但是偶爾存在失德行為的產生。而造成失德行為的因素中,有81.8%的學生認為是基本的道德行為所致,如中傷、失信等,這也說明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做好德育的培養是立德樹人的前提,品德是人才發展的首要地位,大學生處理好與同學舍友間的關系更是體現德育成果的關鍵一課。在針對校內校外碰到需要幫助的事件時,調查結果有所差異,如餅狀圖所示。

圖1 校內碰到需要幫助事件調查結果

圖2 校外碰到需要幫助事件調查結果
圖表直觀的表明,針對校內校外碰到需要幫助事件,校內事件約有88%的學生會選擇主動幫助,而對于校外事件,僅有35%的學生會選擇主動幫助,更多的學生會傾向于和陌生人一起,妥善幫助。這充分說明在高校中學生們的戒備心不強,而對于社會中的很多現象和需要關注的問題,絕大多數同學會存在敬而遠之的態度,無法體現新時代中國青年要擔當時代責任的歷史使命。調查結果反映了當代大學生的做事態度,也揭示出大學生價值觀念的兩面性。他們既在道德約束的范圍內行使自己的權利和義務,又吸收互聯網平臺中的“網言網語”;他們個性突出,競爭意識強烈;但社會道德感缺失的趨勢明顯,注重創新不拘泥于傳統模式,但政治素養有待提高。基于以上問題,下文探究了如何通過大學生黨員這個群體推進黨建和思想政治教育,鑄就新時代青年。
大學生黨員作為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高校思政工作者要學會用好這個大學生黨員少數群體這個主抓手,要堅持用習總記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引導大學生黨員樹立正確的入黨動機,深入學習習總書記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把愛國主義教育與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通過黨支部開展“三會一課”、黨支部書記批評與自我批評、重大節日主題黨日活動等來加強思想政治引領,突出黨性精神,同時,大學生黨員要善于勤于利用新媒體技術,如“學習強國”、“人民日報”等黨史資訊平臺不斷提升提升政治站位,還可以邀請各方面英雄模范人物如抗擊疫情紅旗手等進年級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大學生黨員通過持續性學習來增強對黨的認同感和厚重感,并通過這份責任感來發揮自己的標兵作用,維護黨的純潔性,突破小我,融入大我。
目前,高校思政教育中存在薄弱環節,較多的問題是日常思政工作的開展過于瑣碎,對于專業課程上學生學習能力參差不齊。問卷中有48%的學生認為班級建設整體還需要改進,學習始終作為大學生的第一要務,因此如何能夠在新時代下實現所有學生百花齊放,學生黨員擔任著大學生群體中領跑者的角色,思政工作者可以通過大學生黨員實現“1 對1”或“1對多”進行學業幫扶,通過學風建設來帶動思政教育的發展。思政工作者通過黨員以點帶面,培養和引導班級形成正向好學的學習氛圍,通過定期召開以學風建設為主題的班會,學習分享交流會,積極帶領支部成員參與學科競賽,全班同學共同探討學習目標、學習進度、學習態度等問題,以少數力量帶領多數,為班級學風建設建言獻策。同時,依靠大學生黨員來了解和監督班級學風狀況。對于學風較差的班級要及時知曉并進行整改,以黨建促班建,培養學生自我教育、自我服務和自我管理的能力,打造黨團班一體化智育培養模式。
高校體育教育的本質及內在價值是要為社會培養全面發展的人[1],思想教育工作者要著重從體育價值和觀念的養成方面來全面提升大學生綜合體育核心素養,更好地將體育教育融合到思政教育體系。在日常思政的大環境下,如何搭建大學生黨員與體育相適配的方式方法,它是一種融入到思政教育的精神和文化傳承,思政工作者要做的不僅要外在提升學生的體能,而且要內在形成健康學習、健康體魄的觀念和意識,特別是在如今互聯網信息化的大環境下,要開展豐富多樣的體育活動,把主題教育文化用學生喜聞樂見,寓教于樂的形式展示出來,例如開展體育知識競賽、趣味性游戲,破冰素拓等活動,在思政教育中融入體育來加強學生體能,培養頑強的意志品質和創新能力,做到思想領悟與健康體魄雙贏。通過學生黨支部為支部積極分子制定出科學合理的作息時間建議表、飲食搭配表、跑步打卡表,并定期宣講養身知識與健康常識,從而引導學生養成自主進行體育鍛煉的生活習慣,幫助學生打造強健的體魄,讓“更快、更高、更強”的體育精神與思政體系相輔相成。
習總書記多次談到要加強美育工作,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他講到:“追求真善美是文藝的永恒價值。藝術的最高境界就是讓人動心,讓人們的靈魂經受洗禮,讓人們發現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靈的美?!盵2],美育是大學生成長成才全面發展的重要一環,每一位同學都應該學會認識美,發現美。針對互聯網上魚龍混雜的信息,大學生能夠有效鑒別,形成正確的政治判斷力和政治領悟力,跳出追求奢侈,精致利己的“小時代”,融入奉獻無私的“大時代”。美育不同于其他四育,它是一種感性教育,是內化于心,外化于形的體現。大學生黨員作為專業里第一批黨的后備軍,更應該將美學發揚光大,帶領支部成員參與校園文化活動,思政工作者也要加強頂層設計建設,可以創辦學生黨支部之家,在重大節假日、特殊紀念日等階段開展文藝匯演、藝術攝影展等活動,讓學生黨員帶頭把生活學習中的事情分享到集體中,構建和諧友愛的氛圍,這為學生未來的職業發展和美好生活種下美的種子。
勞動教育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中最重要的一環,習總書記在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上明確指出,“要在學生中弘揚勞動精神,教育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懂得勞動最光榮、勞動最美麗的道理,長大后能夠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盵3],調查中顯示現在的黨員多數近70%的比例是有需要就去,偶爾參加志愿活動。黨的教育方針提到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勞育不僅是要讓學生養成熱愛勞動的習慣,更重要的是在勞動的過程中養成勞動的美德,學會尊重勞動,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大學生黨員群體為第一作用力,在群眾中積極開展社會實踐、鄉村扶貧、紅色基地勞動,與學生社團進行1 對1 共建形成合力,做到互動互學、互幫互促,提高大學生成長成才的實效,讓大學生黨員帶領團支部成員在實踐中了解專業性質,在不同平臺中得到鍛煉,培養學生的進取心和責任心,真正將勞動教育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有效提升思政教育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