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杰,郭 超,2
(1.北京大學 人口研究所,北京 100871;2.北京大學 亞太經合組織健康科學研究院,北京 100871)
我國自1999年進入老齡化社會后,老年人口總量和占總人口比重持續快速增長,如何實現“老有所為、老有所樂、老有所醫、老有所養、老有所學”已經是政府和全社會關注的重點話題。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國家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中長期規劃》提出強化科技創新能力以應對老齡化的沖擊。而提高老年服務的科技化水平,要“融合移動互聯網、大數據、可穿戴、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以主動健康技術為引領的信息化老年健康服務”[1]。基于此背景,研究新媒體使用對中老年人健康的影響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
在信息化社會快速發展的大背景下,新媒體的發展也日新月異。截至2020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9.86億,互聯網普及率達70.4%,50歲及以上網民已占26.3%,互聯網進一步向中老年群體普及[2]。相應地,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也發生了變化。中老年人主要的信息源有了變化,信息源變化對中老年人健康狀況有何影響,以及具體的作用路徑如何?這是本次研究重點關注的問題。
近年來,中國綜合社會調查(Chinese General Social Survey,下文簡稱CGSS)、中國健康與養老追蹤調查(China Health and Retirement Longitudinal Study)、中國老年社會追蹤調查(China Longitudinal Aging Social Survey)和中國家庭追蹤調查(China Family Panel Studies)等大型調查逐漸關注媒介與社會領域,基于以上數據分析的媒介研究成果逐漸增加,研究對象也從青少年群體擴大至中老年群體。
有研究者分析中老年人互聯網使用的影響因素后,認為受教育水平、健康水平和個人收入水平高以及認知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強的中老年人更可能使用網絡[3]。現有文獻探討了互聯網使用對中老年人健康的影響,如有研究指出互聯網使用能有效促進老年人的生理及心理健康[4],而且對心理健康的優化作用更大,并提示學習頻率是作用路徑的重要渠道[5]。亦有研究者對互聯網使用與老年人生活滿意度的關聯性進行研究,同樣驗證了互聯網使用的正向促進作用[6]。
從身心健康視角來看,在生理健康方面,中老年人可以通過新媒體獲知有關疾病的知識,了解某些疾病的早期癥狀,有利于其日常預防與及時就醫[7]。亦有研究認為“網絡互動游戲”綜合了認知加工和身體運動的功能,有助于改善老年人的認知狀況[8]。美國一項針對高齡老年人的研究發現,當使用目的是為獲取新的信息、學習新的知識或技能的時候,信息技術的使用有利于其身體健康[9]。在心理健康的影響方面,針對退休社區老年人的研究發現,互聯網使用能夠顯著降低使用者的孤獨感[10]。從家庭層面來看,有研究提示了老年人可以通過網絡溝通彌補家庭角色的缺失[11]。從社會化層面來看,研究者基于訪談發現通過使用互聯網,老年人的社會隔離感下降了40.5%[12]。基于質性分析的研究同樣認為老年人使用互聯網可以感受到更強的社會聯結,對心理健康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13]。
新媒體具有何種功能或是通過何種渠道影響中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應是我們重點關注的話題。本文認為,信息獲取方式的差異可能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獲取信息是個人感知社會的重要途徑,而獲取信息的具體方式又會影響其對社會的認知,進而對自身產生作用,如受過良好教育且擁有較高數字技能的年輕群體能在網上找到更多資源和工作機會[14]。新媒體具有信息更新快、無時間地點限制、種類豐富和訪問便捷等特點[15],既能方便中老年人感知社會變遷,又能為他們尋求信息提供快捷和方便的途徑。
已有文獻中關于信息獲取行為的研究主要針對特定人群,例如低收入人群、農民工[16]和大學生等[17],而對中老年人關注較少,我們不應忽視這一龐大群體的資訊訴求。中老年人群相比其他年齡段人群更關注健康信息的獲取,尤其是受教育程度高的老年人接受信息的能力較強,對健康信息更加重視,更能保持有規律的生活方式[18]。
以往關于健康信息獲取的研究多集中在健康信息素養方面。健康信息素養通常是指人們獲取、理解、甄別和應用健康信息的能力[19],其能有效預測個體的身心健康狀況[20]。具備良好健康信息素養的人不僅能夠增進對疾病的認識,提高自身的健康管理能力,還能了解如何科學用藥和有針對性地就醫,從而減少對公共衛生資源的浪費,節約國家健康支出經費[21]。已有研究指出,通過不同傳播渠道獲取信息的老年人健康信息素養水平不一,具體來說,通過雜志、圖書和電視等媒體獲取信息的人健康信息素養高于通過人際交流獲取信息的人。雖然像互聯網這樣新興媒體的作用在西部地區的調查中未能突顯,但大多數研究認為新媒體對老年人的健康信息素養有正向的促進作用[22-23]。
此外,學界早已關注運動對中老年人健康的促進作用。研究結果表明,像太極拳等運動,能有效提高中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24]。亦有研究發現門球運動能有效改善老年人體質和體成分,并且對呼吸系統功能亦有改善作用[25]。最新的一項研究則指出老年人通過運動可以延緩由機體衰老所引起的認知功能下降,尤其能提高其在情景記憶、語言表達以及行動等方面的能力[26]。
本文希望在現有研究的基礎上進行以下拓展:首先,利用具有較高信度與效度的數據對研究話題進行檢驗與分析,關注中老年群體的信息源即信息獲取方式的差異對其身心健康的影響。其次,深入分析新媒體信息作用于中老年人身心健康的路徑及作用機制,并關注其中運動參與的作用,從而更好地運用新媒體促進中老年人身心健康。
本研究數據來源于中國綜合社會調查(CGSS)于2020年10月1日發布的2017年度調查數據[27]。CGSS 2017涵蓋31個省區市、125個區縣,共調查18~103歲有效樣本12 582例,具有較好的代表性。此次調查特別關注居民對媒介或對新媒體的使用情況,為“媒介與社會”以及“人口和健康”領域的研究者提供了豐富的資料。本文研究對象為45歲及以上的中老年人,在對所使用的變量中存在的缺失值和無效應答(例如不知道和拒絕回答)的樣本進行清理后,最終共納入樣本7 441例。
1.因變量為身心健康。健康維度的測量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會適應性[28],囿于數據限制,本次研究只針對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進行探討。參考已有研究[29-30],選用受訪者對“您覺得您目前的身體健康狀況”以及“在過去的四周中,您感到心情抑郁或沮喪的頻繁程度”兩項問題的回答反映其生理與心理健康水平。原問卷中量表為李克特五級量表,得分越高代表中老年人的身心越健康。
2.自變量為是否主要通過新媒體獲取信息。通過詢問受訪者“在所列媒體中,哪個是您最主要的信息來源”來測量。本次研究對媒體類型進行重新分類,以報紙、雜志、廣播和電視為主要信息源的編碼為0,表示他們較多從傳統媒體中獲取信息[31];從互聯網(包括手機上網)和手機定制消息中獲取信息的編碼為1,表示新媒體為他們的主要信息源。已有文獻指出應跳出技術中心論視角,將中老年人作為能動的個體進行研究[6],本次研究所使用的信息源選擇變量能更真實地反映出群體的能動選擇。
3.控制變量。本項研究在已有理論與實證研究文獻的基礎上,對以下幾類變量進行控制,分別為:性別(“男性”編碼為0,“女性”編碼為1);年齡(研究樣本取值范圍為45~103歲);是否具有較高的教育程度(由于中老年人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因此作特殊化處理,即“小學畢業及以下”視為教育程度較低,編碼為0,而“初中畢業及以上”視為教育程度較高,編碼為1);有無同居配偶(“無”編碼為0,“有”編碼為1);個人年收入自然對數(取值范圍為0~16.12);是否經常社交(針對問題“是否在空閑時間社交/串門”進行編碼,“經常和非常頻繁”編碼為1,“從不、很少和有時”編碼為0);戶口類型(“城鎮戶口”編碼為0,“農村戶口”編碼為1); 是否覺得幸福(通過對問題“總的來說,您覺得您的生活是否幸福”的回答編碼,“比較幸福”和“非常幸福”編碼為1,“說不上幸福不幸福”“比較不幸福”和“非常不幸福”編碼為0)。
4.中介變量為運動參與情況。通過問題“在過去的12個月里,您通常情況下進行時間達到30分鐘且會讓您出汗的體育鍛煉活動每周有幾次?”來測量,因原始數據顯示中老年人運動次數集中在每周7次以內,因而對數據進行縮尾處理,運動8次及以上編為8,變量取值范圍0~8。
本次研究使用軟件Stata16.0進行處理。首先對所研究的變量運用頻數、百分比或均值進行描述性分析,隨后構建多因素回歸模型進行分析,最后檢驗運動參與情況在影響路徑中的中介作用。由于因變量“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均為賦分為1~5的定序變量,可以使用序次回歸模型進行分析,也可以將其作為連續變量,使用最小二乘法(OLS)擬合線性回歸模型進行分析。使用OLS模型能更好地對回歸系數進行解釋,也更便于與同類研究進行比較[7],因此本次研究主要采用OLS回歸模型分析新媒體信息對中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影響,并采用Ologit模型做穩健性檢驗。OLS/Ologit模型的具體表達形式如下:
Healthi=α+βInf+γXi+εi
(1)
如式(1)所示,Healthi表示反映第i個中老年人的健康狀況的因變量,Inf表示是否以新媒體為主要信息源的變量,β為自變量系數,Xi表示控制變量,γ為控制變量的系數矩陣,α為截距,ε為誤差項。
從何處獲取信息是個人基于自身實際情況做出的切實選擇,采用OLS模型進行估計可能產生選擇性偏差。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本文運用傾向值匹配(PSM)進行平衡,對性別、年齡、教育程度、有無同居配偶、個人年收入對數、是否經常社交、戶口類型、幸福感知等變量進行匹配,以增加得到其對中老年人身心健康狀況影響的凈效應的可能。此外,為深入研究新媒體信息對中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影響機制,本研究進一步以運動參與作為中介變量,運用Sobel模型對作用機制進行深入檢驗。在構建回歸模型之前,為避免變量之間出現多重共線性問題,先對變量之間的多重共線性進行檢驗,分析結果顯示方差膨脹因子(VIF)均小于2,遠低于10,表明不存在多重共線性問題。
樣本的基本情況見表1,其中52.09%為女性,47.91%為男性,平均年齡為61.09歲(標準差=10.64),79.10%的中老年人有同居配偶,小學及以下學歷的占44.73%,初中及以上學歷的占55.27%,個人年收入均值為34 072元,53.11%為農村戶口,50.06%的中老年人經常在空閑時間社交,77.61%的中老年人覺得生活幸福,而中老年人的運動頻率較低,平均每周運動2.10次(標準差=2.93)。生理健康感知的均值為3.19,心理健康感知的均值為3.76,總體來說,研究對象較為健康。19.38%的中老年人主要以新媒體為信息來源,80.62%中老年人主要以傳統媒體為信息來源。

表1 樣本基本情況
分析結果見表2,模型1和模型3為基于OLS模型的分析結果,模型2和模型4為基于Ologit模型的分析結果。基于兩種分析方法得出的結果均顯示,相比于主要從傳統媒體獲取信息的中老年人,以新媒體為主要信息源的中老年人表現出更高的生理健康與心理健康水平。基于CGSS 2013數據的一項研究曾指出互聯網的使用對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影響并不具備統計學意義[4],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通過新媒體獲取信息對中老年人身心健康的促進作用在顯著增強。

表2 新媒體信息對中老年人身心健康影響的回歸結果
此外,控制變量部分的分析結果顯示,男性、低齡、有同居配偶、初中及以上學歷、個人年收入高、城鎮戶口、經常在閑時社交、幸福感強的中老年人會有更高的身心健康水平,與已有研究結論一致。男性中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女性中老年人,一般認為女性的人均預期壽命更長,但是她們的健康預期壽命更短[32],帶病生存可能致使其健康狀況較差。年齡較長者生理健康狀況稍差而心理健康狀況較好,雖然生理健康水平隨年齡增長而降低[33],但中老年人有著較為豐富的人生閱歷,得失感的減弱以及積極情緒的增加可能會使其表現出更高的心理健康水平。配偶與子女是中老年人重要的社會支持力量[34],有同居配偶的中老年人身心更健康。個人年收入高的中老年人身心健康水平更高,提高居民的收入有利于健康狀況的改善[35]。城鎮戶口的中老年人身心健康水平較高,較之農村中老年人他們擁有更多的資源,健康服務可及性也更高。經常在閑時社交和幸福感強的中老年人身心健康水平較高,這也與已有研究觀點一致。
表3展示了三種不同匹配方法的傾向值匹配結果。無論因變量是生理健康還是心理健康,大多用以匹配的混雜變量在匹配后的標準化偏誤都小于5%,(1)只有個人年收入對數的標準偏差大于5%,但小于10%,限于篇幅,此處分析結果略去。并通過平衡性檢驗。通過匹配后,樣本的選擇性偏差在較大程度上得到改善。

表3 傾向值匹配結果
可以看到,在生理健康維度,通過三種方式進行傾向值匹配后得到的以新媒體為主要信息源的研究組,其平均處理效應(ATT值)都在1%水平下顯著;在心理健康維度,其平均處理效應也在5%水平下顯著。可見,在消除了研究組和參照組的樣本偏差后,以新媒體為主要信息源對中老年人身心健康仍具有顯著的正向作用。同時,三種匹配方式得到的ATT值較為接近,穩健性較高。總體而言,對樣本中混淆變量的影響進行控制后,以新媒體為主要信息源的確對中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

續表3
Evans的研究指出,良好的教育經歷使得老年人擁有更高的意愿去接收健康資訊,拓寬視野,生活習慣更好、運動行為也更積極,進而表現出更好的健康狀況[36]。本次研究選擇中老年人的運動情況作為中介變量,通過構建中介效應模型分析新媒體信息對中老年人身心健康的作用渠道。
如表4所示,通過Sobel檢驗驗證了運動參與在新媒體信息和中老年人身心健康之間存在一定的中介效應。在新媒體信息對中老年人生理健康的影響路徑中,運動參與具有約5%的中介效應;在新媒體信息對中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響路徑中,運動參與具有約12%的中介效應。眾多研究表明運動參與能有效幫助中老年人控制體重、改善睡眠[37]、降低血壓及膽固醇、增強心肺功能[38]。鍛煉心理學的研究成果表明鍛煉身體能促進個體積極體驗的產生以及緩解消極情緒[39],即體育鍛煉能有效改善老年人的心情[40]。本次研究結論也表明作為中介變量,運動對中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響較大。

表4 運動參與在新媒體信息對中老年人身心健康影響中的中介效應
圖1和圖2展示了在控制其他變量的前提下,新媒體信息對中老年人身心健康影響的路徑示意圖。可以看出,在影響路徑中,運動參與對中老年人身心健康均起著促進作用。可能的解釋是,中老年人通過新媒體獲取了有關“運動與健康”的信息從而促進其運動,進而提升其生理和心理健康水平。

圖1 新媒體信息、運動參與影響中老年人生理健康的路徑示意圖注:e1、e2與e3為殘差

圖2 新媒體信息、運動參與影響中老年人心理健康的路徑示意圖注:e4、e5與e6為殘差
本文基于CGSS 2017數據,采用多元線性回歸模型、次序回歸模型、傾向值匹配和Sobel中介效應分析方法,圍繞新媒體信息對中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影響進行分析,得出以下結論:在控制了性別、年齡、教育程度、有無同居配偶、個人年收入對數、是否經常社交、戶口類型和幸福感等因素后,以新媒體為主要信息源的中老年人表現出更好的身心健康狀況,并且通過三種傾向值匹配方法對樣本選擇性偏差進行校正后,該結論依然成立。中老年人通過新媒體獲得信息能有效促進其身心健康,此結論具有較高的穩健性。基于此結論,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提高中老年人身心健康水平。
首先應鼓勵中老年人使用新媒體,推動新媒體在中老年人群中的普及,并提供足夠的媒介素養以及健康信息素養培訓,讓暫未使用互聯網的中老年人也能共享信息時代發展的成果,通過新媒體獲取對自身有益的信息,進而促進其身心健康。
其次,中介效應機制結果表明,運動參與是新媒體信息對中老年人身心健康產生影響的重要渠道,其中介效應顯著。因此,建議在新媒體信息源中多增加關于運動和健康的資訊,鼓勵中老年人積極參加體育鍛煉,將全民健身運動貫徹到底,進一步提高中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水平。這不僅可以幫助他們實現人生價值,還能讓他們退休以后仍能繼續為社會服務,從事力所能及的工作,實現真正的“老有所為、老有所樂”。
本研究存在以下不足:首先,本文僅選取新媒體功能中最基本的信息獲取功能作為關注重點,其他諸如虛擬社交和音視頻瀏覽這樣的功能亦有可能對中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產生顯著影響。其次,本文僅針對信息獲取方式的差異進行研究,而未更深入探討在信息獲取之后中老年人如何有效使用信息并為自身所用。最后,雖然研究發現了運動的顯著中介效應,但不同運動方式對中老年人身心健康有著不同影響,后續研究若能對運動方式進行分類研究,也許能提出更具有針對性的運動指導和政策建議。今后的研究可嘗試從這些方面進行更細致的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