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新基建”的利好背景下,換電模式近年來站上新能源汽車風口,引來各大整車廠商及上下游企業的紛紛搶灘布局。為快速拓展這一市場、鞏固自身綜合實力并提升產業協同創新能力,北汽藍谷旗下藍谷智慧(北京)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啟動新一輪增資擴股計劃,于2021年3月通過北京產權交易所(下稱“北交所”)引入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愛思開新能源(上海)有限公司和廊坊安鵬股權投資基金合伙企業(有限合伙)等3家投資方,共計增資2.25億元;原股東北京新能源汽車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北汽新能源”)同步增資1.07億元。四家投資方將從資金鏈、技術鏈、產業鏈等方面為藍谷能源換電業務賦能,共同構建以“電池全生命周期價值最大化”為核心的綠色能源服務生態圈。
首次寫入“新基建” 換電模式站上風口
新能源汽車行業正在成為名副其實的“大廠收割機”,僅2021年第一季度就有數家互聯網科技巨頭躬身入局:1月11日,百度宣布以整車制造商的身份進軍汽車行業;時隔兩日,阿里巴巴與上汽集團聯合成立的高端新能源汽車品牌“智己汽車”在中美英三地發布新車型;3月30日,小米集團總裁雷軍宣布正式進軍新能源汽車領域,并稱之為“人生最后一次重要創業”;隨后,依靠網約車起家的滴滴也宣布造車項目已經啟動……
也有另辟蹊徑者。在智能汽車及車聯網領域布局多年的華為這次就沒有選擇下場造車,而是將自身定位于“面向智能網聯汽車的增量部件供應商”,幫助車企“造好”車。北汽藍谷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北汽藍谷”)正是與華為牽手的車企之一,其旗下高端品牌ARCFOX極狐與華為聯合打造的極狐阿爾法S華為HI版不久前在第十九屆上海國際汽車工業展覽會上驚艷亮相。這款智能豪華純電轎車的車身、底盤、三電系統等機械結構由北汽藍谷研發,智能網聯、智能駕駛、智能座艙等技術開發則由華為主導,代表了華為目前最高階自動駕駛水平。
如果說智能化代表了新能源汽車的未來,那么換電模式則是有效解決行業發展瓶頸、推動產業走向成熟的強大動力。所謂換電模式,是指通過集中式充電站對大量電池進行集中存儲、集中充電、統一配送,并在站內對新能源汽車進行電池更換的商業模式。與充電模式相比,換電模式主要具有以下優勢:
首先是補電速度快。采用換電模式的電動汽車換電時間約為1-3分鐘,與傳統燃油汽車加油時間相當;而采用充電樁進行充電,即使是功率達到40KW以上的快充樁,也需要1-2個小時才能將車輛充滿電。
其次是電池壽命延長。換電站通常采用慢充策略,集中控制進行低功率充電,并定期對電池進行均衡、優化。車主無需再為電池的壽命和質量擔憂,同時還可以充分享受電池升級技術所帶來的紅利。
再次是購車成本降低。基于換電模式實現的“車電價值分離”商業模式顛覆了整車打包銷售的傳統商業模式,用戶不再需要一次性買斷成本占比高達25%~40%的電池包,而只需按月支付相應的使用服務費,從而大幅降低了一次性購車成本。
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已成為我國的一項長期國策,然而在補貼逐步退坡的背景之下,市場亟需降低整車成本以增強新能源汽車相對于傳統燃油車的競爭力,換電模式因此而受到政策“力挺”:2020年4月,國家工信部、財政部等聯合發布《關于調整完善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的通知》,其中提到自2020年起享受政策補貼的新能源乘用車補貼前售價須在30萬元以下(含30萬元),但支持換電的車輛不受此規定限制;5月,換電站首次以“新基建”概念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報告中將“建設充電樁”擴展為“增加充電樁、換電站等設施”;11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再次提出將大力推動充換電網絡建設,鼓勵開展換電模式應用;為落實上述發展規劃,國家工信部、國家能源局于2021年4月在全國范圍內聯合組織開展新能源汽車換電模式應用試點工作,將以城市實際需求為基礎,制定合理可行的換電模式車輛推廣目標,鼓勵在公交、出租、城市物流配送、港口、礦山等公共領域率先試點,在私人領域推動商業化運營。
在種種利好政策之下,換電模式已然站上新能源汽車風口,說其是一片藍海也并不為過。據中國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促進聯盟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12月,全國共有充電樁80.7萬臺,換電站僅有555座,不及充電樁總量的0.07%,且主要分布在一線城市及新能源汽車推廣較好的省市;從車樁比來看,目前我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和充電樁數量比約為6∶1,遠未達到3∶1的合理范圍,換電站的缺口更是十分巨大。據預測,隨著換電站建設逐漸呈規模化發展,僅出租車和網約車等領域的市場規模就將近千億元,這也引來各大整車廠商及上下游企業的紛紛搶灘布局。
布局換電賽道多年 藍谷能源欲尋“合伙人”
在換電模式受到如此熱捧之前,北汽新能源在該領域的布局已長達十余年。公司創立于2009年,由北京汽車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北汽集團”)發起并控股,是我國首家獨立運營、首個獲得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并率先倡導換電模式的新能源汽車企業。2017年7月,公司完成B輪融資和員工持股,并于2018年9月27日借殼上市,成為中國新能源整車第一股,公司中文名稱變更為北汽藍谷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截至2020年6月,北汽藍谷已在全國19個城市建成并啟用了187座換電站,投入運營的換電車輛達1.8萬臺,已累計完成換電480萬次,換電車輛行駛總里程達到6.9億公里。
藍谷智慧(北京)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藍谷能源”)是北汽藍谷旗下唯一從事動力電池全生命周期增值服務與運營的技術創新型企業,公司成立于2016年6月,由北汽新能源和河南電池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河南電池研究院”)共同注冊成立,注冊資本2000萬元,持股比例各為50%。公司前期業務定位于動力電池新體系電芯產品開發、先進動力電池原材料開發和制備等,后于2017年11月在北京產權交易所(以下簡稱“北交所”)進行了第一輪增資,引入4家產業鏈上下游投資方,注冊資本增至5840萬元,股權結構變更為:第一大股東北汽新能源持股39.95%,第二大股東河南電池研究院持股26.37%,第三大股東萬幫新能源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持股13.70%,剩余股份由北京當升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河南新鴿摩托車有限公司和河南易動力科技有限公司持有,持股比例分別為11.42%、6.85%和1.71%。
藍谷能源在第一輪增資后進行了業務轉型,主營業務擴展為能源服務、動力電池評估及梯次利用三大板塊。能源服務中的換電業務為公司核心業務,也是未來的發展重點;動力電池評估及梯次利用為“兩翼”業務,是未來強有力的增長點,同時也是動力電池全生命周期增值服務和運營不可或缺的產業鏈的有力補充。在換電業務板塊,藍谷能源依托北汽新能源在試驗、數據及整車開發方面的資源優勢,研發出具有多平臺兼容、占地面積小、成本較低、可智能充電和智能運營等領先優勢的換電站,并進行了產業化生產。目前公司已完成換電站SA02、SA03版本的研制開發且已交付客戶使用,正在進行換電站SA05版本的研發工作,將其打造為光儲充換四位一體的能源服務站。作為行業骨干企業,藍谷能源還參與起草了《電動汽車換電安全要求》(GB/T 40032-2021),該標準將于2021年11月1日起正式實施,是汽車行業在換電模式領域制定的首個基礎通用類國家標準,解決了換電模式無標可依的緊迫問題。
作為一家定位于“動力電池全生命周期運營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商”的企業,藍谷能源自身發展與整個新能源汽車行業發展高度同頻。2020年發布的《中國傳統燃油車退出時間表研究》報告指出,中國有望在2050年以前實現傳統燃油車的全面退出,其中公交車、出租車、分時租賃及網約車等車型的傳統燃油車會先行替代或退出,私家車和普通商用車緊隨其后。退出時間表的確定意味著“油改電”業務窗口期的開啟,新能源汽車在出行領域的需求即將爆發。
對于藍谷能源來說,當下第一要務就是快速拓展市場、鞏固自身綜合實力并提升產業協同創新能力,占領“換電站”這一能源供應網絡核心的技術高地,從而掌握更多市場話語權。但由于公司目前注冊資本僅為5840萬元,加之近三年來一直處于產品研發和業務轉型階段,各產品僅小批量試制銷售,收入較少,這些都不足以支撐公司的長遠發展,必須尋求產業和資本的雙重助力。
多方資本入局 共筑綠色能源服務生態圈
2020年2月,藍谷能源第二輪增資擴股計劃得到北汽集團同意批復,項目于3月26日在北交所掛牌,公告顯示,擬征集不超過8個投資方,擬募集資金金額不低于1.09億元、不超過3.09億元。融資資金將主要用于市場拓展、產品研發及配套生產能力建設、技術迭代升級及補充流動資金等。在投資方遴選條件中,與融資方主營業務的互補性及協同性,在出行服務、能源服務或新能源電池領域上下游產業鏈方面具有投資或運營經驗等都成為重點考慮因素。
截至8月25日披露期滿,藍谷能源共征集到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寧德時代”)、愛思開新能源(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愛思開新能源”)和廊坊安鵬股權投資基金合伙企業(有限合伙)(以下簡稱“廊坊安鵬基金”)等3家合格意向投資方。經融資方股東會確定以上3家企業為最終投資方,增資金額共計2.25億元,對應持股比例分別為8.89%、13.33%和30.41%;融資方原股東北汽新能源采取非公開協議方式進行同步增資,增資金額為1.07億元,持股比例變為34%。投資方、融資方與融資方原股東分別于2020年11月2日和2020年11月11日簽訂《增資協議》。
2021年5月,藍谷能源再次進行股權轉讓,原股東萬幫新能源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和河南易動力科技有限公司將所持股份全部轉讓給新股東海南華樸綠色能源投資有限公司。
第二輪增資中,藍谷能源憑借在換電等業務上的前瞻布局和技術優勢贏得多家資本青睞,投資方將分別從資金鏈、技術鏈、產業鏈等方向為藍谷能源換電業務賦能,共同構建以“電池全生命周期價值最大化”為核心的綠色能源服務生態圈。
寧德時代是全球領先的新能源創新科技公司,其動力電池使用量自2017年起連續4年位居全球第一。寧德時代與北汽藍谷的牽手最早可以追溯到2012年,彼時北汽新能源純電動汽車規模化示范運營剛剛拉開帷幕,首批400輛E150EV純電動汽車搭載的就是寧德時代電芯。寧德時代今后將與北汽藍谷共同探索基于車電分離模式的電池租購、換電運營、梯次利用、電池回收等新商業模式,打造電池全生命周期服務閉環,全力推動新能源汽車領域的電動化和智能化進程。
愛思開新能源是韓國能源先鋒企業SK Innovation(以下簡稱“SKI”)的全資子公司。SKI自2005年起開展動力鋰電池研發制造業務,2020年其電池裝機量位列全球第六名。SKI此前也已被北汽集團選擇為電池供應商,提供的電池來自于其在常州投建的動力電池工廠。此次SKI通過子公司參股藍谷能源,為其在中國這一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車市場開展電池服務事業奠定了更為堅實的基礎,雙方將基于各自核心技術優勢展開合作,共同探索將電池全生命周期價值最大化的商業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寧德時代和SKI(均包含子公司)都是北汽新能源重要的電池供應商。據電車匯統計,2020年1-13批新能源汽車推薦目錄中北汽新能源共計申報了40款車型,其中寧德時代配套23款,SKI配套10款(均為ARCFOX極狐車型)。但顯然他們并不滿足于此,而是意在通過與換電站建設運營企業的深度綁定在這個市場上分得更多“蛋糕”。
在另兩家投資方中,安鵬基金是由北京汽車產業投資有限公司和廊坊藍天基金共同發起設立的專項私募基金。廊坊藍天基金為北京中關村協同創新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管理的產業組織基金,堅持硬科技的投資邏輯同時搭建科技創新生態,旨在以金融資本促進環保科技進步、促進京津冀環保綠色經濟的協同創新發展。安鵬基金將以北汽集團和中關村協同戰略為依托,為藍谷能源提供股權投資、汽車金融、創新孵化等方面的資本支持,培育其市場競爭力,反哺集團主業;北汽新能源此次同步增資藍谷能源,則顯示出其繼續推動換電模式發展和應用的戰略決心,并將為藍谷能源實現產業鏈資源整合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布局換電模式不僅是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需要,更是融入能源變革趨勢,助力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實現的國家戰略需要。可以肯定的是,在國家對換電模式的“力挺”之下,這一市場將迎來更多入局者。我們期待各方能夠共同破解行業痛點,深入探索商業模式創新,為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注入新動能,為全球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樹立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