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南昌起義,又稱南昌起義或者八一起義,指在1927年8月1日中共聯合國民黨左派,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揭開了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和創建革命軍隊的序幕。
1927年3月,蔣介石在南京另立中央,國民黨在武漢的汪精衛集團和南京的蔣介石集團的矛盾公開化,即所謂“寧漢分裂”。由于中國共產黨的影響不斷擴大,從4月起南京等地的國民黨開始大量逮捕和處決共產黨人,發動了四﹒一二政變,武漢的國民黨在7月亦決定“清黨”,即七﹒一五事變。一方面解聘共產國際中國代表鮑羅廷的顧問職務,一方面通知各政府部門和軍隊驅逐共產黨人。蔣介石集團和汪精衛集團與帝國主義和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勾結,殘酷屠殺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使中國人民從1924年開始的國共合作的反帝反封建的大革命遭到失敗。
八﹒一南昌起義的目的是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屠殺政策,喚醒廣大中國人民,表明中國共產黨要把中國革命進行到底的堅定立場,共產黨的目的是聯合愿意革命的國民黨左派,揮師南下廣東,建立革命根據地,實行二次北伐。
李立三、鄧中夏、譚平山、惲代英、聶榮臻、葉挺等在九江具體組織這一行動,但發現張發奎同汪精衛勾結很緊,并在第二方面軍中開始迫害共產黨人。隨即向中共中央建議,依靠自己掌握和影響的部隊,“實行在南昌起義”。據此,中共中央指定周恩來、李立三、惲代英、彭湃等組成中共中央前敵委員會,以周恩來為書記,前往南昌領導這次起義。預定參加起義的部隊有: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第11軍第10、24師,第20軍全部,第4軍第25師第73、第75團以及朱德為團長的第五方面軍第3軍軍官教育團一部和南昌市公安局保安隊一
部,共2萬余人。從7月25日起,第11、第20軍分別在葉挺、賀龍指揮下,陸續由九江、涂家埠(今永修)等地向南昌集中。27日,周恩來等到達南昌,組成前敵委員會,領導加緊進行起義的準備工作。
當時駐守在南昌的國民黨軍隊是朱培德第五方面軍的直屬警備團,第三軍的兩個團,第九軍的兩個團和新從外地開來的第六軍的一個團,加上衛戍隊和憲兵營等,共6個團2個營,總共6000余人,幾乎全是滇軍的班底。
8月1日深夜2時,在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的領導下,南昌起義開始。按照中共前委的作戰計劃,第20軍第1、第2師向舊藩臺衙門、大士院街、牛行車站等處守軍發起進攻;第11軍第24師向松柏巷天主教堂、新營房、百花洲等處守軍發起進攻。激戰至拂曉,全殲守軍3000余人,繳獲各種槍支5000余支(挺),子彈70余萬發,大炮數門。當日下午,駐馬回嶺的第25師第73團全部、第75團3個營和第74團機槍連,在聶榮臻、周士第率領下起義,1927年8月2日到達南昌集中。
起義成功后,中共前委按照中共中央關于這次起義仍用國民黨左派名義號召革命的指示精神,發表了國民黨左派《中央委員宣言》,揭露蔣介石、汪精衛背叛革命的種種罪行,表達了擁護孫中山“三大政策”和繼續反對帝國主義、新舊軍閥的斗爭決心。8月1日上午,召開了有國民黨中央委員、各省區特別市和海外黨部代表參加的聯席會議,成立了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推舉鄧演達、宋慶齡、何香凝、譚平山、吳玉章、賀龍、林祖涵(伯渠)、葉挺、周恩來、張國燾、李立三、惲代英、徐特立、彭湃、郭沫若等25人為委員。革命委員會任命吳玉章為秘書長,任命周恩來、賀龍、葉挺、劉伯承等組成參謀團,作為軍事指揮機關,劉伯承為參謀團參謀長,郭沫若為總政治部主任,并決定起義軍仍沿用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番號,賀龍兼代方面軍總指揮,葉挺兼代方面軍前敵總指揮。所屬第11軍(轄第10、第24、第25師),葉挺任軍長、聶榮臻任黨代表;第20軍(轄第1、第2師),賀龍任軍長、廖乾吾任黨代表;第9軍,朱德任副軍長、朱克靖任黨代表。全軍共2萬余人。
1927年8月2日,南昌市各界群眾數萬人集會,慶祝南昌起義的偉大勝利和革命委員會的成立。會后各界青年踴躍參軍,僅報名的學生就有數百人。
從客觀上來講,八﹒一南昌起義殲滅的是國民黨雜牌部隊,戰果并不顯著;蔣介石歷來培植嫡系,排斥異己,八﹒一南昌起義客觀上消弱了滇軍的實力,沒準蔣介石正躲在暗地里偷偷捂著嘴樂呢。事實證明,蔣介石對滇軍并不放心。八﹒一南昌起義之后,蔣介石對國民黨軍進行編遣,滇軍首當其沖。第3軍縮編為第7師,原軍長王均任師長,原轄第7、第8、第9師,依次改編為第19、第20、第21旅,由李世龍、祝膏如、李文彬分任旅長。后來,由于討伐桂系的需要,又恢復第3軍建制。第9軍的命運也很不妙,蔣介石指責該軍對南昌起義部隊阻擊不力(實際上是軍長金漢鼎暗中與朱德有約,不愿阻擊),下令將其番號撤銷,所部縮編為第12師。曾與朱德“勾結”的范石生部第16軍就更慘了,在參與“討唐”(生智)戰役之后,該部由湘返粵后被蔣介石撤銷。
誠然,八﹒一南昌起義,是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和創建新型人民軍隊的開始,為人民軍隊的發展和奪取革命戰爭的勝利,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偉大功勛,其歷史地位和作用絕對不容低估;而且八﹒一南昌起義將士在斗爭實踐中還形成了“信念堅定,敢于斗爭,勇于創新,百折不撓”的八一精神。我們要銘記八﹒一南昌起義的光榮歷史,繼承和弘揚八一精神,在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強軍夢而努力奮斗!
注:以上僅代表個人觀點,歡迎批評指正。
——作者
作者簡介:
李國慶,男,漢族,上海市人。自1972年以來,在《電影文學》《中國青年報》、香港《文匯報》、美洲《亞美導報》《金山》《邊疆文學》《滇池》等省內外報刊發表小說、詩歌、散文、寓言、童話、雜文、隨筆、劇本、論文、報告文學、民間文學、文藝評論計500余萬字,獲國家、省、市級獎勵50余項,現為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會員、云南省作家協會會員、云南省戲劇家協會會員,《中國當代作家傳略》《云南作家傳略》《云南當代作家、評論家傳略》收有小傳。現為云南省當代文學研究會理事、昆明盤龍江文藝創作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