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艷芳
摘要:新生兒體溫檢測是新生兒護理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體溫檢測,可以判斷新生兒是否存在異常的情況。新生兒體溫檢測的原則是簡便,準確,安全。本文主要講解新生兒體溫檢測的常見部位以及檢測內容。
關鍵詞:新生兒;體溫檢測;常見部門;檢測內容
新生兒的體溫調節中樞的功能還沒有完善,因此,體溫會存在較大波動。一般來說,新生兒散熱比較多,產熱比較少,對于體溫的調節能力較差。使用體溫檢測,可以快速了解新生兒的體溫變化,從而盡早發現新生兒的機體異常從而及時進行干預治療[1-3]。在體溫檢測中需要保證檢測體溫準確,檢測方法簡單,便于操作。本文主要講解新生兒體溫檢測常見部位的情況。
1 肛溫
肛溫也成為直腸溫度,是一種最接近身體中心的溫度。肛溫檢測是一種非創傷性的侵襲性操作,并且不會受到室溫的影響。由于肛門處的動脈豐富,認為肛溫為最標準的體溫[4]。在檢測中可以讓新生兒呈現屈膝仰臥的體位,將臀部暴露出來,注意不要讓臀部離開床面。使用石蠟油涂抹在溫度計的汞端,然后插入肛門2厘米到3厘米處,在3分鐘后將溫度取出,之后使用乙醇棉球擦拭溫度計,之后讀數。詳細記錄新生兒的體溫以及出生天數[5-6]。有學者研究發現,通過體溫計檢測肛門的體溫,使用相同的插入深度,檢測插入后1分鐘、2分鐘、3分鐘的肛門溫度,發現溫度似乎相同。因此,檢測肛門1分鐘的溫度就是身體的真實體溫。為了保證體溫的穩定,新生兒需要放置在遠紅外輻射臺或者保暖箱內。每經過2到4個小時需要檢測一次體溫。由于監測體溫過于頻繁,很容易造成肛周黏膜的損傷。因此,在新生兒科,檢測肛溫很難推廣[7]。雖然肛溫屬于核心體溫,但是在檢測肛溫時,需要松開尿褲,使用手托住體溫計,避免折斷以及脫落,會大大增加護理人員的工作量,影響工作效率。另外,如果體溫計表面的消毒不徹底,很容易造成交叉感染。肛溫的檢測會受到排便以及排便次數的影響,還可能對耐藥菌群,腸道致病菌造成不良影響[8]。
2 腋溫
腋溫是一種體表溫度,不如肛溫檢測結果準確。檢測腋溫時,需要將新生兒的包被打開,很容易造成新生兒受涼,從而造成呼吸道感染。一般腋溫檢測,需要檢測10分鐘[9-11]。有學者研究檢測發現,通過檢測腋溫5分鐘、7分鐘以及10分鐘的不同時間對比后,7分鐘是檢測腋下溫度最短的時間。在臨床上檢測腋溫,主要由于腋窩中血管比較豐富,相對而言更加接近體溫。在臨床上,對新生兒使用腋溫檢測時,無法短時間結束檢測,同時在檢測時,需要解開包裹,會增加護理人員的工作量,還容易造成新生兒受涼。另外,在新生兒哭鬧時,會出現體溫暫時升高的情況[12]。由于新生兒體溫調節能力較差,腋溫會隨環境變化發生變化。
3 背部肩胛間體溫
背部肩胛間血管的比較豐富,屬于腋動脈的分支。在檢測肩胛間體溫時,新生兒處于仰臥的體位,將體溫計放入肩部4到5厘米的位置,在10分鐘后取出。經過觀察發現,如果新生兒在扭動、煩躁時,肩胛間的溫度會降低,也可能是這種情況造成溫度計的松動[13-16]。因此,在檢測肩胛間溫度時選擇新生兒安靜時最好,可以減少誤差的出現。在新生兒剛出生時,會出現體溫不穩定的情況,首次檢測溫度最好不要使用肩胛間溫度檢測。在檢測新生兒肩胛間體溫時,身下最好不要有熱源,比如電熱毯,火炕等。在檢測前30分鐘,需要停止進行喂水、喂奶等活動[17]。在沐浴后30分鐘不能進行監測體溫。在檢測時,需要使用去枕平臥的體溫,讓體溫計與皮膚進行緊密的接觸,不要將體溫計防止在脊柱上,也避免形成壓痕。根據研究發現,檢測肩胛間體溫時,使用10分鐘檢測數據更加準確,可以更好反映新生兒的體溫。背部的體溫檢測可以代替腋窩檢測,但是針對極低體重兒、危重癥早產兒,還是需要使用檢測肛溫。
4 頜下頸溫
新生兒產熱主要通過棕色脂肪分解而產生熱量。在新生兒的腋窩、大血管周圍以及頸部存在棕色脂肪,從而形成保暖系統。根據解剖發現,可以通過檢測頸下體溫的方法代替直腸溫度。在檢測中使新生兒處于仰臥的體位或者側臥體位,經過消毒后將溫度計放入新生兒的頸下皮膚上,檢測3分鐘后詳細記錄新生兒的溫度[18-20]。有學者經過研究發現,在頸部檢測溫度時,使用7分鐘檢測溫度更加準確;另有學者研究發現,在檢測頜下頸溫時持續5分鐘或者10分鐘的差別較小。盡可能使用較短的檢測時間,可以減少護理人員的工作量同時提高工作效率。另外,新生兒的皮膚比較薄,傳熱比較快。
5 結語
在進行新生兒監測體溫時,常用部位主要有肛門、腋窩、背部肩胛間和頜下頸部等。在檢測中使用肛溫的檢測結果最準確,不會受到環境溫度的影響。對于暖箱中的新生兒可以使用腋窩、頸下、背部肩胛間等部位檢測比較合適。
參考文獻:
[1]董娜.背部肩胛間體溫監測在新生兒重癥監護室患兒中的應用[J].臨床醫學工程,2021,28(03):367-368.
[2]馬曉蕾.紅外線額溫計應用于新生兒體溫監測效果的研究[J].中國醫療器械信息,2020,26(24):6-8.
[3]郎瑜,晏玲.NICU護理環境中皮膚溫度測量精確度、舒適度和護理人員偏好[J].國際護理學雜志,2020,39(17):3229-3231.
[4]趙偉.不同母嬰接觸持續時間對新生兒體溫和母乳喂養的影響[J].全科護理,2020,18(15):1878-1880.
[5]王鴻雁,張彤,陳百芳,擺翔.背部測溫法對比傳統腋下體溫法對NICU患兒體溫監測的診斷準確性研究[J].中國社區醫師,2020,36(07):39-40.
[6]任艷芳,李淑蘭,甄麗娟,等. 新生兒水銀體溫計腋溫測量時間的探討[J]. 中國醫刊,2015(3):100-102.
[7]虞培珍,張雪敏,張群,等. 新生兒體溫測量器材臨床護理中優選研究[J]. 實用醫學雜志,2014(10):1658-1659,1660.
[8]沈潔. 關于新生兒體溫測量方法的研究進展[J]. 當代醫藥論叢,2014(3):298-299.
[9]陳清霞,付偉. 新生兒體溫測量研究現狀[J]. 健康研究,2013,33(2):109-112.
[10]李莉梅. 不同的測量部位在新生兒體溫中的應用[J]. 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1,13(34):296.
[11]李榮. 新生兒體溫測量方法研究進展[J]. 全科護理,2010,8(15):1384-1385.
[12]潘冉,黃莉. 新生兒體溫測量部位和時間的臨床研究[J]. 安徽預防醫學雜志,2007,13(5):377,383.
[13]曹愛芬. 紅外額式體溫計在新生兒體溫測量中的應用研究[J]. 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9,4(38):66.
[14]張雅文,王鴻雁,陳百芳. 關于新生兒體溫不同部位測量方法的研究[J]. 母嬰世界,2020(6):290.
[15]吳小花,徐紅貞,俞君,等. 新生兒體溫測量方法及肛溫測量時間的研究[J]. 護理與康復,2018,17(10):54-56.
[16]施秋月,郭舜萍,陳翠平. 新生兒出生后黃金2小時體溫集束化管理[J]. 中外醫學研究,2020,18(19):177-179.
[17]邵惠敏,任憲田,仇玉桃,等. 淺談新生兒出生體溫管理與新生兒低血糖癥臨床相關性[J]. 飲食保健,2019,6(11):57.
[18]江敏,肖忠清,程婕,等. 集束化體溫管理在危重新生兒轉運中的應用[J]. 解放軍護理雜志,2019,36(4):72-74.
[19]劉楊,何小鳳,陳啟蓉,等. 新生兒低體溫管理的循證實踐[J]. 東方藥膳,2020(4):294.
[20]朱紅丹, 余蓓萌, 張伍江, et al. 質量改進項目對極低出生體重兒院內轉運中體溫的影響[J]. 中華新生兒科雜志(中英文),2020,35(2):13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