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依娜
摘要:探討利多卡因在兒童超聲引導下塞丁格PICC置管技術中的應用。使用利多卡因注射液或復方利多卡因乳膏,使患兒達到鎮痛的狀態下配合進行超聲引導下的PICC置管,達到減輕患兒疼痛感、提高B超引導下一針穿刺成功率、降低相關并發癥的目的。
關鍵詞:PICC利多卡因;鎮痛;兒童
經外周靜脈穿刺中心靜脈置管是經貴要靜脈、肱靜脈、肘正中靜脈等外周靜脈穿刺置管,將導管的尖端置于上腔靜脈深靜脈置管技術,具有安全、方便、留置時間長及感染率低等優點,已被廣泛應用[1],為腫瘤患兒提供了一條無痛性靜脈輸液通道[2]。由于患兒處于生理和心理發育的特殊時期及傳統的PICC 置管技術血管選擇的局限性,導致復穿率較高,為患兒行超聲引導下改良塞丁格PICC置管技術可以提高腫瘤患兒置管成功率[3]。但超聲引導下改良塞丁格PICC置管是一項侵入性操作,操作過程中也會給患兒帶來一定的疼痛,患兒普遍存在害怕疼痛、緊張、恐懼等心理,家屬及患兒的緊張、恐懼情緒,嚴重影響了患兒及其家屬身體和心理健康[4]。因此在PICC置入過程中對患兒進行科學合理的疼痛干預,減少置管過程中的疼痛刺激,對PICC的成功順利置入顯得尤為重要。
1.B超引導置管技術的優勢
傳統盲穿PICC置管技術采用較粗套管針在肘下可視靜脈或肘部正中穿刺,因肘部生理解剖的特殊性,患兒長期反復曲肘致導管被動移動容易引起機械性靜脈炎。B超引導結合改良賽丁格技術置入PICC導管,穿刺部位上移至肘關節以上,解決患兒肘關節活動受限問題。超聲引導下PICC 置管可提高穿刺成功率,降低機械性靜脈炎發生率,穿刺部位移至上臂,不影響患者的關節活動,避免關節活動對PICC導管的影響,提高患攜帶導管期間的舒適度和生活質量,提高患者滿意度[7] 。
2.無痛技術的臨床應用
2.1利多卡因注射液
2.1.1利多卡因注射液的藥理作用
利多卡因屬酰胺類藥品,可用于抗心律失常,亦具有鎮痛作用。目前應用于各種疼痛鎮痛時間較長,臨床使用途徑有靜脈注射及皮內、皮下注射。目前臨床上使用的利多卡因注射液多為2%的濃度,藥效一般維持在1.5h 左右,因其局部麻醉起效快、通透性強、對組織無明顯刺激性等特點,廣泛應用于局部皮膚和黏膜麻醉,并有學者指出,利多卡因還含有區域神經阻滯、抗血栓、消炎、抗菌作用。
2.1.2利多卡因注射液在PICC中的應用
國外使用利多卡因注射液在手術全身麻醉方面的應用報道較多,如利比亞 學者 NAKNLI 在60 名腎臟手術患者術前靜脈注射利多卡因,與對照組注射 0.9% 氯化鈉溶液相比,在術中減輕疼痛、炎癥性反應和術后恢復方面是有效的。在我國,利多卡因注射液在靜脈置管中、腦保護、治療神經性疼痛、新生兒驚厥、支氣管術前麻醉等方面均有應用。PICC領域使用利多卡因進行置管前局部麻醉以減輕置管引起的疼痛應用較多,尤其我國引進改良賽丁格技術 PICC 術后,使用利多卡因作為局部麻醉藥物已為常規方法。
2.2復方利多卡因乳膏
2.2.1復方利多卡因乳膏的藥理作用
復方利多卡因乳膏主要由 2.5%利多卡因和2.5%丙胺卡因2種藥物成分混合而成的,其中利多卡因是常用的短效局部麻醉藥,麻醉作用起效快,一般藥效維持1.5 h。丙胺卡因作用時間可達5h以上,麻醉強度是利多卡因的4倍,并且安全范圍較利多卡因大,兩者合用具有起效快、麻醉作用時間長的特點。局部涂抹復方利多卡因乳膏, 乳膏在皮膚固有的滲透作用下,到達皮膚淺表血管表面,使血管平滑肌松弛,降低神經細胞的敏感度,降低神經末梢痛覺感受器的興奮性,從而發揮止痛作用[8]。
2.2.2復方利多卡因乳膏在PICC中的應用
國外已有大量文獻證明復方利多卡因乳膏在緩解靜脈穿刺引起疼痛方面的應用。如日本學者 YAMAMOTOHANADA 等在132 例需靜脈輸液的兒童穿刺前使用復方利多卡因乳膏后發現有58.3%的兒童在靜脈穿刺時不哭。71.9% 的兒童消除了針刺相關治療的恐懼,90.9% 的兒童對穿刺滿意,結果表明,復方利多卡因乳膏在治療中是可行的、可接受的,適用于靜脈穿刺患兒。
3.優勢和不足
3.1利多卡因注射液
利多卡因注射液起效快,操作方便且操作時間快速,臨床使用較易推廣。改良式局部麻醉為穿刺血管前注射利多卡因注射液,但此法只適合成年人而不適應于兒童,因皮下或皮內注射局部麻醉范圍較小,而兒童尤其是皮膚組織厚,血管不易顯現者,血管穿刺血管時未必能做到一針見血, 容易導致局部麻醉失效,盡管 B 超引導下置管在臨床上使用較廣泛,但針對不合作的患兒,B 超引導并不適用,不適合臨床廣泛推廣。
4.小結與展望
隨著化療藥物和腸外營養液在臨床使用的日益增多,為防止藥物外滲給兒童帶來的二次感染和傷害,PICC早已成為臨床長期靜脈輸注刺激性藥物的必備途徑。
參考文獻:
[1]卓亞娟,馮樂玲,魏鵬,等.丙泊酚在ICU躁動患者行心電導聯型PICC置管中的應用效果[J]. 現代實用醫學,2014,26 ( 10) : 1239-1240.
[2]郭麗娟,王立,任少林,等.預防PICC置管并發癥的護理方法[J].實用護理雜志,2003,19( 7) : 5-6.
[3]祁永芝,張浩,白獻紅,等.超聲引導下結合改良塞丁格技術在腫瘤患兒 PICC置管中的應用[J]. 解放軍護理雜志,2013,30(13): 71-73.
[4]熊亮,劉花艷,張曉,等.無痛技術在兒科外周靜脈留置針中的應用[J]. 中國臨床護理,2018,10( 3) : 189-190.
[5]張慧敏,王敏,陳毓雯,白血病患兒PICC導管破損的回顧性分析[J].護士進修雜志,2016,12(31): 2194.
[6]尹哲,張翠萍,陳玲,腫瘤病人PICC風險管理現狀與研究進展[J].護理研究,2019,10(33)卷第 : 3375-3376
[7]陸亞紅,陳朔暉,諸紀華,等.79 例患兒經頭靜脈和正中靜脈行PICC置管的方法改進[J].中華護理雜志,2014,49 ( 2) : 246-247.
[8]楊丹艷,陳英,馮麗娟,白血病患兒PICC相關性血栓研究進展[J].當代護士,2020,8(27): 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