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佳寶,龐云黠
(中央財經大學文化與傳媒學院新聞系,北京102206)
在新聞傳播學領域,專業內容的傳播因為內容的特殊性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規律與研究范式,比如健康傳播、科學傳播和政治傳播等。而從國際來看,財經傳播的輪廓日漸形成,比如傳播學類SSCI期刊中有不少都是集中在泛財經傳播領域的,包括《管理傳播季刊》(ManagementCommunicationQuarterly),《財經與科技傳播》(JournalofBusinessandTechnicalCommunication),《國際財經傳播》(InternationalJournalofBusinessCommunication),《財經傳播季刊》(BusinessCommunicationQuarterly)等。
具體來看,上述期刊中對于財經傳播的研究包含著許多小的研究范疇,主要有:企業傳播、策略傳播、聲譽管理、金融傳播、財經素養、財經新聞等。這些領域都有各自側重的研究主體,如企業傳播、策略傳播、聲譽管理是側重企業的,財經素養側重受眾,財經新聞側重媒體。但這些領域中同時也有一些重合的關注對象,比如企業如何使用社交媒體,可能既涉及企業傳播,也涉及聲譽管理、危機傳播。最終形成的景象是:雖然各領域研究的內容被放置到了一個期刊內,但它們本質上并不享有共同的理論基礎,因而彼此之間缺乏對所使用的概念、理論以及研究方法的交流以及共識。
因此本文現在希望效仿其他專業內容的傳播研究模式,使用一個更加全面的概念——“財經傳播”,它能夠以更立體的視野思考企業、受眾、媒體對財經內容的生產和交流,用“傳播”這一概念串聯起這些與財經有關的不同的研究范疇。
能夠實現上述目的的最簡單的方式是梳理現有的有關上述財經傳播相關的研究范疇,探索現有研究的基本架構,在既有架構的基礎上,形成對于更為清晰的財經傳播范疇的探索。由于上面提到的SSCI有關財經傳播的期刊數量尚不夠豐富,因此本文希望能夠擴展研究樣本到整體SSCI期刊中有關財經內容生產與傳播相關的研究,分析國際學界對財經內容傳播的研究主題、共享的研究理論、使用的研究方法等等。在此基礎上,本文希望能夠以更加全面、立體和綜合的視角思考企業、公眾、媒體對財經信息的生產以及傳播內容、傳播方式、傳播渠道與傳播效果,串聯起這些既有領域。同時對比國內這一領域的研究現狀,提出國內可以進行探索和思考的研究主題。
基于內容分析的文獻綜述方法很難對較多數量的文獻以及文獻內部呈現的知識網絡結構進行系統把握,因此,本文主要采用文獻計量學領域科學知識圖譜的研究方法。這一方法能揭示某一領域的科學知識來源、知識結構關系及發展過程,以圖形呈現某個領域的知識結構和知識網絡,并預測未來的發展趨勢。
知識圖譜的建立主要包括共詞分析和共引分析兩種。其中,共詞分析是通過對文獻中的關鍵詞進行統計,分析某一領域的專業術語共同出現在一篇文獻中的頻次,從而判斷該領域中各個研究主題間的關系,展現該領域的研究現狀;而共引分析主要是基于文獻之間的共同引用某篇文獻的現象,而非專業術語的共現。本文將結合共詞分析和共引分析的方法,并利用VOSviewer軟件進行可視化。在對知識圖譜分析的基礎上,結合傳統的文獻綜述以及內容分析方法,對這一領域的關鍵性節點和文獻進行更具體的呈現與分析。
在數據來源方面,本文基于Web of Science數據庫,在其核心合集中的社會科學引文索引(SSCI)數據庫中,篩選了2011—2021年SSCI期刊內發表的、與財經內容的生產與傳播相關的研究,關鍵詞包括:Corporate Communication,Financial Communication,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orporate Crisis Communication, Corporate Reputation Management, Financial Literacy, Financial Journalism等。經去重合處理后,共獲得1867篇研究論文(articles)。
首先,利用VOSviewer將研究論文進行了共詞分析,在對于相同詞義的關鍵詞進行合并(如corporate communications與corporate communication,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與CSR等)的基礎上,統計了“論文作者定義關鍵詞”中出現頻率較高的高頻詞,以及在共現網絡中中介性(betweeness)較高的關鍵詞進行了排序(如表1所示)。

表1 國際財經傳播研究關鍵詞排序

續表
首先,基于第一列對于高頻詞的分析發現,企業傳播、公共關系、危機傳播和組織傳播是相關研究的核心領域,社交媒體(social media,Twitter,Facebook)在財經傳播研究中的地位也非常顯著,對于危機(crisis)情境的研究也是財經傳播關注的重點。另外,對中國(China)的研究在近十年的樣本中提及度較高,說明中國的財經傳播現象在近十年間受到特別關注,來自國內的研究者在這一領域也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其次,從第三列中介性的關鍵詞重要性來看,第一列的幾個研究領域勾連其他不同的研究領域的強度也都是比較高的。與第一列不同的地方在于,“內容分析”作為研究方法,中介性排名突出,可以被認為是財經傳播領域共享的基礎性的研究方法,具有較強的傳播學特性。
除了上述的關鍵詞分析以外,本文也對1867篇研究論文進行了共引分析,確定了該領域研究中的高被引論文。其中被引頻次最高的是W.Timothy Coombs于2007年提出情境危機傳播理論的論文(位于圖1中右下角子群的中間位置),同時W. Timothy Coombs也是所有高共引論文中貢獻最多的學者;Du Shuili于2010年發表的《最大化企業社會責任的業務回報:CSR溝通的作用》(MaximizingBusinessReturnsto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CSR):TheRoleofCSRCommunication)是被引頻次第二高的論文(位于圖1中左上角子群與左下角子群交叉的位置)。除此之外,Freeman的《戰略管理:利益相關者方法》(StrategicManagement:AStakeholderApproach)(1984年版)(位于圖1中左上角子群中央)和恩特曼(Entman)于1993年發表的《框架:一個斷裂范式的梳理》(Framing:Towardclarificationofafracturedparadigm)(位于圖中右側兩個子群交叉的位置)也是被引頻次較高的文獻。圖1右側沒有顯示的一個文獻網絡集群,主要是來自喬治華盛頓大學的Annamaria Lusardi關于財經素養的研究,Lusardi也是除Timothy Coombs外,高被引論文中貢獻最多的學者,這一網絡集群與左側的網絡通過阿耶茲(Ajzen)1991年發表的《計劃行為理論》(Thetheoryofplannedbehavior)相關聯。

圖1 2011—2021年國際財經傳播研究的共引圖譜
除了高頻被引論文之外,在不同研究領域中具有較強中介性的引文文章能體現出財經傳播共享的研究理論與研究方法,如上述提到的恩特曼的框架研究,聯系著CSR和企業的公關傳播以及財經新聞等領域,是財經傳播領域的核心研究方法之一,以及上述提到的Du Shuil的CSR溝通的作用,聯系著CSR、企業聲譽以及企業傳播,說明公司為核心的面向受眾的傳播是財經傳播的核心研究范疇。
在高頻詞分析的基礎上,本文選擇了出現頻次高于5次的關鍵詞,基于VOSviewer對作者定義的論文關鍵詞進行了聚類,發現了四類研究主題。在對每一類主題中的關鍵詞分析的基礎上,本文將四個領域分別命名為“新聞視角的財經報道研究”“傳播視角的公關與組織傳播研究”“企業視角的企業聲譽與社會責任研究”以及“公眾財經素養研究”。(見圖2)

圖2 2011—2021年國際財經傳播的知識圖譜
1. 新聞視角的財經報道及其影響研究
對財經新聞的研究是四個研究主題包含節點最多的一類(圖2中的右側子群),關鍵詞包括財經新聞的具體研究對象(economic news,business news,online news,advertising)、所使用的研究方法(content analysis, survey, qualitative)以及理論依據(agenda setting, framing)等。其核心主題是財經新聞(business journalism)研究。
從內容看,這一主題的研究主要是以媒體為核心研究對象,關注媒體對于企業的報道以及對于公眾的影響,具體研究話題包括:媒體中企業形象的呈現,媒體在消除企業與受眾的信息不平衡、提升企業透明度與公眾的財經素養中的作用,公關公司等溝通機構在企業與受眾間的中介作用。
內容分析(content analysis)作為整體詞頻中排序最高的一種研究方法,被歸為這一主題的研究中,主要用于對財經新聞報道本身進行分析,其中框架(framing)位于核心地位,如媒體對于金融危機的報道框架,對特定類型的企業(如銀行業)的報道框架,對企業面臨的社會問題如老齡化和老年員工的報道框架等。也有研究分析財經媒體的新聞生產,通過比較不同類型媒體的內容,發現財經媒體有自己較為特殊的新聞價值標準,并不太依賴一般的新聞價值標準如顯著性、接近性、人情味等,[1]也有研究關注經濟新聞報道中的信息來源。[2]這些內容分析的研究也會結合關注媒體效果研究(media effects),即財經報道如何影響受眾(audience)和股票市場(stock market),最常使用的是議程設置理論(agenda setting)。比如有研究關注一個具體議題——歐元危機報道中常使用的戰爭和疾病的比喻如何影響公眾對歐元問題的認知,[3]也有研究關注公眾對具體企業的評價,比如新聞如何影響公眾在危機(crisis)中對具體企業的認識,[4]以及新聞報道對于股票市場變動的影響。[5]
除了對財經新聞的內容研究與效果研究外,圖2中的關鍵詞還包括不平等(inequality)、新自由主義(neoliberalism)、民主(democracy)、資本主義(capitalism)等,體現出有不少研究是意識形態和批判視角的。比如,反思財經新聞記者理想的監督角色與其實際扮演的角色之間存在差異[6],以及財經媒體面臨的廣告商壓力[7]等。
除了上述的研究話題以外,圖中還體現出這十年中的一個話題研究熱點:即對于經濟危機、宏觀經濟政策如緊縮政策(austerity)的新聞報道的研究,比如基于話語理論分析《經濟學人》這一精英的經濟新聞雜志,是如何通過修辭將歐洲的緊縮政策作為其公共財政問題的唯一解決措施,將緊縮政策與“真相”和“現代化”等積極象征等同起來的,并在這一過程中構建了新自由主義話語。[8]
2. 傳播視角的公共關系與組織傳播研究
第二類(圖2中的左側子群)研究主要是從傳播視角對于企業、公眾之間溝通問題的研究,主要來源于公共關系(public relations)、危機傳播(crisis communication)以及組織傳播(organizational communication)等領域。
來自公共關系與危機傳播研究中的情境危機傳播理論(situational crisis communication theory,SCCT)以及對話理論(dialogic theory)是這部分研究所依據的主要理論。情境危機傳播理論由W. Timothy Coombs于2007年提出,該論文是共引分析中共引次數最高的文章,研究者們基于這一理論,分析了企業在各類危機事件中做出了何種公關回應,以及這些回應策略的有效性;對話理論是由Kent和Talyor引入公共關系研究的理論,研究者們關注企業如何利用官方網站(websites)以及社交媒體實現與公眾對話。同時,情境危機傳播理論以及對話理論串聯起了這一研究主題與第一類“財經報道”與第三類“企業聲譽與社會責任”,可以被認為是這三個研究主題共同參考和依據的理論。
從組織傳播的角度,組織對內傳播(internal communication)的研究是這一主題比較特有的研究視角,主要是分析企業內部如何實現信息共享、形成組織文化(organizational culture),以及不同類型的人員對于傳播要素的重視程度[9]。
這一領域中近十年的研究熱點是社交媒體(social media)研究,如臉書(Facebook)、推特(Twitter)和油管(YouTube)等均作為研究對象出現在高頻詞中。這些研究包括使用內容分析、調查與焦點小組的方法,分析企業如何利用這些社交媒體平臺在日常以及危機情景中實現與公眾的對話和溝通,以及使用問卷和實驗方法進行的傳播效果研究,即這類溝通努力如何影響了公眾對企業的評價。
3. 企業視角的企業聲譽與社會責任研究
第三類研究主要是從企業視角對于企業聲譽和社會責任傳播的研究,節點數量與第二類相近,研究主要來源于企業社會責任傳播(CSR communication)、金融傳播(financial communication)以及風險傳播(risk communication)等領域。
企業社會責任與企業聲譽(corporate reputation)的研究包括企業如何傳遞自身的CSR信息,以及不同內容和表達形式的CSR信息對企業聲譽及產品銷售的影響。比如,一項研究關注了企業CSR信息中的哪些要素可以降低公眾對于企業利他動機的懷疑。[10]另一種更特殊的情況是,企業更主動地表明自身在某些爭議性社會問題上的立場,如美國部分企業表示支持同性婚姻法案,或者反對特朗普政府的移民禁令等,而公眾也可能因此對企業產品進行抵制或者購買?;谶@種近年來越發普遍的情況,一些該領域的研究分析了企業如何發布自身的社會主張(corporate social advocacy),以及這些主張和倡導在公眾層面引發的反應。
此外,這一類研究中也包括金融傳播與風險傳播的研究,其中風險(risk)是居于中心地位的關鍵詞,同時也是連結這類研究與第四類研究主題“財經素養”的關鍵節點。在金融傳播領域,有研究分析了銀行聲譽風險的相關因素以及實踐中的操作,特別是以媒體為核心的溝通方式在應對銀行聲譽風險中存在的漏洞[11]。也有研究分析了不同的風險表達方式和風險水平對公眾做出理財決策的影響,[12]或者是比較風險話語在理財決策和醫療決策兩個不同的專業領域中的作用。[13]
這部分研究也利用了更加多樣的研究方法,比如社會網絡分析(social network analysis)、話語分析(discourse analysis)、語料庫(corpus linguistics)以及修辭(rhetoric)的研究,如利用語料庫方法分析企業的社會責任報告,通過話語分析或詞語的社會網絡分析探索企業社會責任的含義。[14]另外,這部分研究也不僅關注企業與消費者之間的關系與傳播,也涉及企業與政府機構、社區等更加多元的主體之間的關系,這部分研究也引入了利益相關者理論(stakeholder theory)、制度理論(institutional theory)等理論。
4. 公眾的財經素養研究
最后一個研究主題是對公眾財經素養的研究,在四個聚類中包括的關鍵詞最少。
財經素養研究主要集中于通過財經教育(financial education)的手段,提升公眾的財經知識、培養財經能力,提升個體金融(personal finance)以及家庭金融(household finance)的狀況。盡管財經素養的提升更多地依賴于教育手段,但從十年間整體知識圖譜的連結以及具體文獻的內容上看,都凸顯了財經素養和傳播學研究之間的關聯度。比如,財經素養與傳播學的研究共同關注風險(risk)的認知與傳播,以及對于組織機構的信任(trust)和可信度(credibility)的問題。又比如,有研究關注了在社交媒體環境下,用戶如何利用社交網絡Facebook來獲取與債務相關的信息,進行自我學習以及信息分享,并形成自身的債務素養(debt literacy)。[15]也有學者提出,盡管世界范圍內更多地通過公共教育和金融知識課程提高公眾的財經素養,但商業媒體進行的金融報道也能起到類似的作用,而且新聞機構生產的相關內容有更加批判性的視角。[16]
關于財經素養近十年的研究中的熱點研究對象是退休(retirement)和養老金(pension)議題,比如,研究受眾的財經素養以及養老金文本的呈現形式如何影響公眾的認知[17],也有研究關注了短視頻和書面陳述兩種不同形式對于提升公眾財經素養的效果。[18]一些傳播學中的說服理論,如精細可能性模型(elaboration likelihood model)也被用來分析公眾對于養老金決策背后的認知過程。[19]
1. 主體視角相對清晰,企業、媒體、公眾三方互動
本文發現,SSCI期刊中呈現出的四個研究主題的主體側重是相對清晰的,即“財經報道及其影響研究”從媒體和新聞視角出發,“公共關系與組織傳播研究”以及“企業聲譽與社會責任研究”從企業視角出發,“公眾的財經素養研究”側重于公眾。
基于此,本文總結了媒體、企業以及公眾這三個主體共同構建出的“財經傳播”輪廓:即企業與利益相關方互動與溝通的過程,其中企業的利益相關方主要可以分為兩大類別:一是公眾,二是包括媒體、公關公司及自媒體等中介溝通機構。這些主體之間的關系是兩兩相關的,包含了企業與公眾的直接溝通,企業與媒體的雙向互動,媒體對公眾的傳播與財經素養教育等等。除了以上三方外,政府、行業機構、股東等主體也會參與其中。
從企業視角出發的研究,主要關注企業如何設計自己的傳播策略,管理與利益相關方的關系,以及確立自己的社會責任,吸收了公共關系以及組織傳播等領域的理論背景,具體的研究情境包括企業社會責任傳播、金融傳播以及企業危機傳播;從公眾視角出發的研究,主要關注的內容包括企業傳播對公眾理解企業形成了怎樣的影響,以及公眾對財經知識的傳播與理解;從媒體和公關公司等中介機構的視角出發,核心主題是財經新聞的研究,關注媒體在報道企業與影響受眾上的作用,包括媒體中企業形象的呈現,媒體在消除企業與受眾的信息不平衡、提升企業透明度與公眾的財經素養中的作用等,也包括如公關公司等溝通機構在企業和受眾之間的中介作用。(見圖3)

圖3 財經傳播研究中的主體視角以及與既有領域的關系
2. 研究范式多元、議題豐富,社交媒體與中國問題是研究熱點
國際財經傳播研究中包括多種范式與理論流派,既包括大量的定量與實證研究,也包括從符號與修辭角度進行的文本分析,且不乏意識形態和批判視角的研究。其中,定量與實證研究是主流,常見的比如對于企業文本、媒體文本的內容研究與傳播效果研究。但國際財經傳播研究中也有不少從批判視角進行的研究,思考政治經濟權力對媒體以及文本的影響,比如媒體文本如何體現了不同的意識形態,反思媒體與企業之間的關系等。
對應在研究方法上,既比較多地使用問卷調查、實驗、內容分析等量化的研究方法,也有文本分析等質化的研究方法,同時也有批判視角的研究。
從議題上看,國際財經傳播研究既關注較為傳統的“財經”對象,比如經濟危機、股票市場、銀行聲譽等,但并沒有局限在這些傳統財經話題上,也拓展到了與企業和經濟生活相關的、更廣泛的社會議題的討論,比如老齡化、退休、企業社會責任與參與爭議性社會議題等。對于社交媒體以及危機情境的研究也是近十年國際財經傳播關注的重點。此外,對中國問題的關注以及中國學者的參與度也逐漸上升。
1. 研究對象交叉重復,各領域有待進一步融合溝通
通過對各個主題內部的研究對象的分析,本文發現各個領域之間存在著一些共同關注的研究對象以及相似的研究發現。以對企業在社交媒體開設的官方賬號的研究為例,同樣是對賬號的內容研究,從公關與策略傳播領域里進行的內容分析[20],與從企業社會責任角度進行的分析[21],涉及的編碼變量均包括發布內容的互動性(interactivity)或參與度(engagement)的評價,且測量方式十分類似,最后研究也都同樣得出了“企業發布社交媒體內容時互動性不足”的結論。類似地,在傳播效果研究中,企業聲譽研究中Fombrun等人提出的“企業聲譽商數(corporate reputation quotient)”是測量企業聲譽較為常用的一種方式,該測量中將公眾對企業社會責任的評價作為企業聲譽評價的六大維度之一[22],而在企業社會責任的研究中則有部分研究發現了企業社會責任的聲明并不利于公眾對企業態度的評價。[23]這表明,各個領域之間還缺乏對所使用的概念以及結論的交流和共識,因此存在著重復又各自為政的問題。因此,財經傳播研究的整體圖景還需要進一步的融合與溝通,才可以進一步凝練共識,并減少重復的研究。
這種情況在研究范圍相對寬泛的健康傳播等專業傳播領域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以健康傳播角度來看,不斷在同樣的話題中凝練研究共識,嘗試不同的研究范式、研究方法,可能會是一個可行之路。
2. 學科的內生理論與體系化不足
從知識來源上看,國際財經傳播研究主要來自公共關系、組織傳播、新聞學以及企業社會責任研究等領域的貢獻,所使用的理論主要是來自傳播學與公共關系的議程設置、框架、對話、情境危機傳播等理論,但還沒有這一領域內部提出的新理論。另外,從不同的傳播層次上看,國際財經傳播研究主要還是停留在大眾傳播與組織傳播層面,而涉及人際傳播、家庭傳播的研究非常少。即使在財經素養的研究中有一些關于家庭溝通在財經素養培育中作用的討論[24],但相比于健康傳播、風險傳播等更為成熟的領域,目前財經傳播在傳播層次上的涉及面依然比較單一。
當前,信息的傳播渠道日益豐富,傳播速度不斷加快,同時經濟環境特別是金融對象日益復雜化,企業也在各個層面上更加頻繁和深入地介入公共生活,因此,財經傳播研究需要在這一宏觀背景下加強理論構建和體系建設,為這一領域的長遠發展提供足夠的理論支撐。
與國際財經傳播研究相比,國內的財經傳播尚沒有成型,特別是國內新聞傳播領域對財經話題的討論還比較零散,數量也相對有限,且主要集中在對財經新聞的研究上。對比國際的研究主題,結合我國的實際情境,本文發現了一些國內新聞傳播學學者深耕還不多的領域,未來值得投入更多的研究,以拓展國內財經傳播研究的邊界,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從上文分析可以看出,企業社會責任的研究在近十年的國際學界屬于較為熱點和前沿的話題,其中也出現了前沿的研究對象和多樣的研究方法。但目前CSR研究在我國的語境下更多的是公共關系領域的議題,有研究關注包括社會化媒體在內的各類媒體在企業社會責任履行中的作用與效果,[25]也有研究提醒我國媒體在企業“漂綠”行為(即企業將自身品牌包裝為綠色消費的代名詞)監督上的缺失和不足;[26]還有來自新聞傳播的學者將媒體作為CSR履行的主體,比如對報刊[27]、出版[28]等企業社會責任的討論,但這部分可能出現了概念上的混用。有研究者通過對相關研究論文的內容分析發現,國內企業社會責任的研究大部分是在危機事件應對的語境下,而美國則更廣泛地關注長期以來對企業和社會發展的平衡需求。[29]
因此從新聞傳播學的角度出發,一方面,我們可以關注企業長期而非危機情境下對其社會責任的塑造和傳播,包括在提升企業形象和聲譽上的效果,這部分在未來可能具有更大的社會現實意義;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針對近些年越來越多的企業涉入社會公共議題的現狀,從新聞傳播學的角度引入多元的研究方法進行分析,關注企業在公共議題中體現出了怎樣的社會責任感,進一步還可以引入批判視角進行相關分析。
從上文可以看出,無論是在整體的詞頻中,還是在具體領域的研究對象上,危機(crisis)和風險(risk)都是國際財經傳播研究關注的對象。雖然目前國內對于風險傳播的研究比較多,但視角大多是從公共管理角度切入的,且研究對象集中在健康與環境議題上,如轉基因[30]、核電[31]等,對于財經風險的研究很有限。
事實上,金融風險和理財風險是當下社會非常重要的一種風險形態。這方面,國外研究已經有一些討論,比如有研究分析了金融服務企業保德信(Prudential)將退休描述為個體需要自己解決的風險,并講述已退休者的故事給出有效應對風險的解決方案,即企業同時使用了宏大敘事和個人敘事來建構“退休”概念,研究者也強調了將風險傳播的研究框架擴展到金融傳播領域的價值;[32]在國內的研究中,有保險學領域的研究者分析了銀行的理財業務中涉及的風險溝通,包括內部風險溝通與外部風險溝通兩個層面,前者主要是指理財業務的風險信息在投資操作部門、銷售服務部門、銀行研究部門、風險管理部門以及人力資源等職能部門之間的傳遞;后者主要是指銀行與理財產品投資者的溝通。[33]從傳播學的角度,我們可以借鑒國內已經有相對豐富成果的風險傳播的研究框架與思路,分析當下社會關注的諸多經濟熱點問題:諸如退休、理財、貸款、提前消費、“996”等與財經領域相關的風險信息是如何在企業與公眾之間、媒體與公眾之間溝通的,這是未來的財經傳播研究值得拓展的空間。
從上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財經素養在國際的財經傳播中有一定地位,且與傳播學科在關注對象和研究視角上存在共通之處。聚焦到我國語境中,國內財經素養研究的起點始于2012年由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發起的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簡稱 PISA),該項目首次引入了財經素養作為評估目標。國內對財經素養的大部分研究都來自教育學科以及經管類學科,另外,國內的社會心理學者對這一問題也有貢獻,比如辛自強等學者從心理學背景出發,提出了“三元結構”模型,即財經素養的提升不僅僅包括傳統定義中的財經知識與財經能力兩個維度,還應該將“財經價值觀”納入到財經素養的測量中來,財經價值觀主要是指培養個體正確地看待財富、“取之有道,用之有德”的價值觀。[34]社會心理學研究者也提出了具體的“個體、家庭、群體、制度”四條開展財經素養提升服務的實現路徑。[35]
但目前國內從新聞傳播學角度介入的研究暫不多見,而根據國際學界的研究,媒體和新聞報道本應在財經素養的培育中發揮重要作用。國內研究由于教育學背景較突出,因此重點關注的群體是學生,[36]但結合對我國居民財經素養的調查研究,以及近年來網貸悲劇、理財騙局、非法集資事件頻發的現實環境,我國公民中財經素養尤其薄弱的是農村居民與老年群體。[37]關于這方面,其實非常需要我國新聞傳播學研究者更好地介入,囊括更加豐富的傳播手段和傳播渠道,觸及更為廣泛的群體,設計更有針對性的傳播策略,包括了解和提升記者群體的財經素養,才能完成整體公民財經素養的提升,更好地實現公民群體與個體的理財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