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鄧菲(廣西國際商務職業技術學院)
高校是知識傳播、人才培養、各種思想文化匯聚地,高職團學工作是大學生思想意識培養最重要的陣地。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4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20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9.89億,手機網民規模達9.86億,互聯網普及率達70.4%。其中學生網民最多,占比為21.0%。互聯網的發展將對高職團學工作迎來新的機遇,同時也將面對更多的挑戰。
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當下,新媒體傳播高效性、形式新穎性、內容全面性,給高職團學工作的開展注入了新的教育思路。高職院校可以搭建當代人歡迎的QQ、微信、微博等新媒體網絡平臺,迅速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縮短傳統團學工作需要的時間、減少范圍局限性。同時又能引起學生的興趣,使之積極配合參與團學教育工作,提高團學工作效率,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政治理念。
廣西國際商務職業技術學院在校學生14889人,學校團委官方微博粉絲數量為2770,抖音公眾號粉絲3221,微博和抖音關注度只達到全校在校生人數的18.6%和21.63%(以一名粉絲代表一名在校學生計算)。學生關注學校團學工作平臺較少,因此,為更好地了解學生使用新媒體的想法,課題調研組針對我校學生發放了《新媒體技術在高職團學工作中的應用問卷調查表》。
課題調研組回收的662份有效調查問卷中,有337名學生擔任團學干部,其中87.57%的學生干部在團學工作中使用新媒體,且68.63%的學生干部認為新媒體平臺在團學工作中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學生干部主要使用新媒體技術接收文件資料,接收工作信息以及宣傳推廣團學工作。沒有擔任團學干部的320名學生(其中5名調查者未填報是否是團學干部)中有54.06%的學生通過使用新媒體技術了解團學工作,只有48.44%的學生認為新媒體平臺在團學工作中有積極影響。調查數據顯示,新媒體平臺在學生干部中得到廣泛應用且產生了積極影響,但對于普通在校生,新媒體平臺宣傳和應用上仍有欠缺,今后高職團學工作者應把更多的目光放在面向普通在校生的宣傳和推廣上,努力提高普通在校生的關注度和感興趣程度,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提高學生的道德素養和綜合能力。
據統計,每天使用新媒體頻率超過4小時的學生為64.2%,其中使用人數大于50%的APP軟件有:微信(97.28%),手機QQ(88.07%),抖音(73.72%),百度(55.29%),微博(50.45%)。數據顯示,學生使用新媒體技術頻率非常高。根據高職團學工作是否充分利用新媒體優勢問題的數據調查結果顯示,有8.36%的學生認為沒有充分利用;29.46%的學生認為只利用到一小部分;31.12%學生認為利用了很大一部分仍有一小部分未利用;29.91%學生認為充分利用。
大部分學生認為,新媒體技術在高職團學工作中未能充分利用,由此,課題調研組針對學校微博、微信、抖音公眾號3個月內發布的信息進行調查分析。微信公眾號發布思想教育類文章64篇、校園時事類文章49篇、社會新聞類文章10篇、校園活動類文章8篇、知識文化傳播類文章13篇、微信公眾號主要以圖片文字形式展示,學生閱讀了解較多,學生回帖互動較少。團委微博公眾號思想教育類文章18篇、校園時事類文章9篇、社會新聞類文章20篇、校園情感鼓勵類文章21篇、知識文化傳播類文章9篇,微博公眾號主要以視頻形式展示,多數為推文轉發,學生感興趣較低,學生閱讀與回帖較少。抖音公眾號內容未更新。團學工作者應加強團學工作平臺的開發,通過增添學生互動板塊與投票板塊,拉近與學生的關系。新媒體平臺中除了推薦圖書之外,還可以發布辦公軟件使用技能、工作面試技巧、生活常識等,同時充分利用學生感興趣的熱點話題,開展相關活動,豐富宣傳形式,充分利用新媒體優勢提升學生思想政治覺悟,提高學生知識技能儲備,拓寬學生見識與眼界。
X:學生使用新媒體的關注對象
Y:相關鏈接
根據圖1數據,學生通過新媒體了解時事政治、新聞熱點、查閱學習資料、拓寬視野,但使用高職團學新媒體平臺頻率較低,反映出高職團學平臺轉發時事新聞滯后、宣傳教學教育科普知識的文章過少。

圖1 交叉分析學生通過新媒體主要關注對象和使用團學工作平臺頻率

圖2 如何提高學生對團學工作新媒體的關注度調查結果
新媒體比傳統媒體在技術應用上具有更多優勢,高職團學工作者應認識新媒體陣地建設的重要性,加大新媒體平臺宣傳力度,提高學生參與度,關注學生感興趣話題進行互動,通過組織活動和線下互動,弘揚中國精神和中華傳統美德,引導大學生樹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
新媒體的出現拉近了團學工作與學生的距離,使團學工作與大學生更為貼近,高職院校應重視新媒體在團學工作中的開發與應用,開展相關活動,讓學生了解高職團學工作平臺,提高學生關注度和參與度。以下對學生主要使用的APP軟件分別提出提高學生關注度建議:
1.平臺建設上應添加更加實用便捷的模塊如“獲取課表”“查詢成績”等,發揮微信公眾號平臺服務學生的作用。
2.從學生身邊入手,尋找校園優秀模范,創造良好的校園團學氛圍,調動學生興趣與積極性,提高學生對校團學工作的關注度。
3.團學平臺要改變單純以文字呈現團學內容的現狀,具體要將圖片、漫畫、表情包等形式融入文章,并通過投票、評論區交流的形式增強與學生的互動,使枯燥的內容變得生動起來。
4.開設學生問題反饋通道,關心學生生活和學習健康。
1.及時轉發國家時事政治新聞。
2.組織中華傳統節日活動,通過投票等形式了解學生喜歡的節目,增加與學生互動的密切度。
3.匯總office 辦公軟件的小技巧,方便學生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提高學生辦公軟件的使用水平。
4.提供工作面試小技巧,提升學生的競爭力。
1.上傳學生參加各類活動比賽微視頻。
2.針對學生感興趣問題,進行校園走訪拍攝。
3.轉發跟學校專業內容相關的行業發展視頻。
新媒體已成為思想、信息和社會輿論的主要集散地,由于新媒體的“隱蔽性”和“虛擬性”,部分資本主義國家借此不斷肆意詆毀和誹謗我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等領域內的一切社會事務,讓部分大學生對我國的政治制度和經濟體制的認識曲解和懷疑,以至于造成了我國大學生愛國主義意識的逐漸淡化,給高職思想意識教育工作帶來了巨大沖擊。面對這一嚴峻考驗,高職院校應牢牢把握思想意識的領導權,運用新媒體技術手段,做好高職團學工作平臺宣傳推廣,更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升學生的思想政治覺悟,培養全面發展的學生,實現立德樹人目標。
應積極運用新媒體技術,以微課教學、網絡知識競賽等互動形式,把媒介素養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引導學生在面對越來越多的媒介形態和信息內容時,能夠科學地甄別媒介信息,最大限度地做出最接近真實的判斷,提高大學生發現和識別“正能量”的能力,增強大學生對媒介負面效應的認知和防護能力。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高職團學工作者應在新媒體平臺上增設“紅色”專題板塊,弘揚革命文化,傳承紅色基因。高職團學工作者運用新媒體技術影響和帶動大學生群體,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仰者和忠實踐行者。
新媒體已是高職學生表達訴求的重要渠道,高職團學工作者應在新媒體團學平臺上給學生開設可訴求的通道,通過平臺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對學生的訴求第一時間進行回應,從而正確疏導大學生的各種情緒訴求,及時發現和消除影響他們的消極信息,幫助大學生樹立良好的網絡道德觀。
新媒體背景下,團學工作對團學工作者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面對新要求,團學工作者應本著不斷進取、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習慣。時刻密切關注網絡新動態,整合整理相關信息及時向學生發布。創新團學活動形式,將黨中央的文件精神、學院的團學制度、校內外各類活動比賽情況、優秀學生風采等,運用新媒體技術形象生動的在平臺中展示。以創新的新媒體活動形式,豐富學生的生活,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校團學工作當中。
科技日新月異,高職團學工作者僅靠自身摸索新媒體技術,相對滯后且一知半解。可以邀請新媒體專業技術人才到校培訓團學工作者,不斷提升高職團學工作者實踐應用能力,充分發揮新媒體“個性化”“多元化”技術手段,利用線上線下相結合形式,正面引導大學生“正能量”意識,豐富大學生文化生活,提高大學生參與團學活動的主動性、積極性、廣泛性。
如今信息技術高速發展,高職團學工作必然迎來全新的機遇和前所未有的挑戰。高職工作者要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的優勢,積極主動的把新媒體與高職團學工作相融合,通過新媒體平臺給大學生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營造充滿正能量氛圍的新媒體思想教育環境,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培養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注釋
①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意識工作的使命與責任[N].《光明日報》,2013-12-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