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荔月,廖啟強,牟 皎
(安溪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福建泉州362400)
安溪縣地處亞熱帶,毒蘑菇種類繁多,部分山區居民有采食野生蘑菇的習慣。近幾年來,安溪每年均有誤食毒蘑菇所導致的食物中毒事件發生。2021年6月10日,福建省安溪縣發生一起疑似食用自采野生蘑菇引起的中毒事件,臨床表現以嘔吐、腹瀉、腹痛等胃腸道癥狀為主,根據患者的流行病學特征、共同進餐史、臨床表現以及可疑野生蘑菇的鑒定結果,判定此次事件為村民誤采誤食青褶傘引起的中毒事件。
安溪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接縣某醫院報告后立即開展流行病學調查,通過訪談患者及其接診醫生,調查患者發病前72 h的進餐史,確定可疑餐次、可疑食物,了解可疑食物的來源和制作過程;采集可疑餐次剩余的可疑野生蘑菇樣品100 g;了解患者的發病過程、主要臨床表現、病程和治療等情況。
將采集到的可疑野生蘑菇樣品寄至福建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進行形態學和分子生物學鑒定。
2.1.1 患者的發病過程、主要臨床表現
3名患者均來自同一家庭,平素體健,首發病例林某,女,37歲,6月10日12:00進食午餐,14:30出現嘔吐癥狀,餐后4 h內嘔吐7次、腹瀉6次,伴全腹部隱痛。其余2名患者發病時間為6月10日15:00~15:30,首例與末例發病間隔1 h,平均潛伏期180 min(150~210 min)。3名患者臨床癥狀、體征相似,均出現嘔吐、腹瀉、腹痛等癥狀。其中年齡較小的王某一患者臨床癥狀較嚴重。3名患者經過洗胃、補液、抗感染等治療后均好轉出院,病程1~2 d。
2.1.2 進餐史
2021年6月10日上午,中毒病例林某在自家附近采摘不知名的野生蘑菇約500 g,11:00將蘑菇與豬肉、肉丸、青菜一起煮面湯食用,于12:00進食,當餐進食者共3人,3人全部發病,罹患率為100.0%。3名患者發病情況、野生蘑菇進食情況見表1。

表1 3名患者發病情況、野生蘑菇進食情況一覽表
可疑野生蘑菇經形態學、分子生物學鑒定,結果為青褶傘。
根據上述流行病學調查、病人的臨床表現以及可疑野生蘑菇鑒定結果,判定本起事件是食用野生毒蘑菇而引起的食物中毒,致病食物為青褶傘。暴露餐次為6月10日午餐,地點為患者家中。判斷依據如以下3點:①3名患者均食用了野生蘑菇;②病人食用剩余的野生蘑菇樣品經省疾控中心鑒定為青褶傘毒蘑菇;③3名患者的臨床癥狀體征符合青褶傘毒蘑菇中毒特征。
青褶傘(Chlorophyllum molybdites)又稱為大青褶傘、鉛綠褶菇、綠褶菇等,群生或散生于闊葉樹林地上、林緣草地上[1]。青褶傘屬大型真菌,含有胃腸毒素和溶血毒素[2],導致的食物中毒主要為胃腸炎型,急性起病,潛伏期短,中毒后出現劇烈的嘔吐、腹瀉、腹痛等癥狀,一般病死率較低,但有些具有類似白毒傘毒性,可損害肝臟等臟器和神經系統,進食量大時也會致命[3-4]。福建省以往報道的毒蘑菇中毒事件,因采樣不及時、無剩余的蘑菇樣品等各種原因,導致毒蘑菇種屬鑒定率較低,鑒定率僅為2.5%[5]。鑒定種屬相關報道的有近江粉褶菌[5]、亞稀褶黑菇[6]、日本類臍菇[7],而尚未有福建省青褶傘中毒的文獻報道。
福建省地處亞熱帶地區,森林覆蓋率在全國居首位,濕熱的氣候、復雜的地理環境適合野生蘑菇的生長。福建省很多地區村民都有采食野生蘑菇的習慣,但是毒蘑菇種類繁多,鑒別時需要借助專業知識及專業設備,普通人難以準確區分有毒蘑菇和無毒蘑菇。在福建省2004—2012年食物中毒事件中,毒蘑菇導致的食物中毒是所有食物中毒事件的最主要類型(43.75%)[8],嚴重威脅著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福建省毒蘑菇中毒事件主要發生在山區、農村地區[5,9],可能與該地區野生蘑菇種類豐富,味美易摘,以及村民知識有限,難以正確辨別有毒蘑菇、無毒蘑菇,對進食野蘑菇引起中毒的危害性、嚴重性認識不足有關。
本起事件中有幾點提示。①毒蘑菇中毒的高危人群是農村居民,建議對人們廣泛宣傳毒蘑菇的毒性,介紹其形態學特征,提醒人們勿采勿食野生蘑菇,以減少中毒事件的發生概率。如果發生中毒,就診時盡量攜帶可疑野生蘑菇樣品,以便醫生進行毒蘑菇種屬判定,利于盡快制定最佳的治療方案,提高中毒患者的治愈率,減少死亡的發生。②加強醫務人員培訓,提高毒磨菇中毒鑒別、診療能力。青褶傘中毒事件多發生于每年的初夏、秋季,從發病季節、潛伏期、中毒癥狀體征看,青褶傘中毒與胃腸型細菌性食物中毒相似,在診療過程中,醫生應詳細詢問膳食史,加強毒蘑菇中毒與胃腸道細菌性食物中毒的鑒別診斷能力,避免誤診,及時給予對癥治療。③相關部門要摸清毒蘑菇種類、生長分布規律,在氣溫高、雨水多的夏秋季節,做好毒蘑菇中毒事件監測,及時發布預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