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新華,涂 磊,吳小冬,趙 寬*
(1.江西科技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江西南昌 330013;2.江西九嶺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江西宜春 330600; 3.靖安縣中醫院,江西宜春 330600)
紅菇屬是常見的外生菌根菌[1-4],全球已知約有800個物種[5],我國已報道160余種[6-7],江西省已報道35種[8]。菌根菌在森林生態系統中,對于水分、碳素以及其他養分轉化和能量循環起著重要作用[9]。另外,紅菇屬真菌多數可食用,如正紅菇(R.vinosa)、美味紅菇(R.delica)在全國各地被廣泛食用,味道鮮美,富含蛋白質、脂肪酸、維生素等營養成分[10]。該屬也不乏毒菇,如亞稀褶紅菇(R.subnigricans),中毒事件時有發生[11]。同時,部分紅菇屬真菌,如血紅菇(R.sanguinea)、毒紅菇(R.emetica)則具有一定的藥用價值,具有抗腫瘤、抗病毒和促進免疫等功效[12]。
本文發現并描述了江西九嶺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下稱九嶺山保護區)紅菇屬真菌一新記錄種——日本紅菇(Russula japonica),該物種為毒蘑菇,2020年被當地群眾誤食導致胃腸炎型中毒,患者在靖安縣中醫院就診后,因病情輕微自愈。
標本于2020年10月采集于九嶺山保護區,拍攝新鮮標本生境照片,采樣時盡量保證其完整性。詳細記錄標本形態特征及生境后,將其放置于烘箱中,60 ℃烘干,經干燥后保存于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隱花植物標本館,同時保存與之配套的硅膠干燥材料,用于分子實驗。
1.2.1 形態學鑒定
標本的外部形態特征根據野外發現的子實體觀察記錄,包括采集地點、生境特點、采集時間以及子實體各部位結構的特征等。
標本的內部顯微特征依據對烘干標本的徒手切片觀察,使用5%的氫氧化鉀溶液為載浮劑,在顯微鏡下放大100倍(油鏡)下觀察得到。分別隨機選取30個孢子和擔子進行測量,記錄其形狀、大小和顏色等。
1.2.2 分子系統學研究
采用生工生物工程(上海)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Ezup柱式真菌基因組DNA抽提試劑盒對硅膠干燥的分子材料進行DNA提取。在查閱相關的文獻資料和進行預實驗的基礎上[13-15],本研究選用ITS4/ITS5引物對內轉錄間隔區(ITS)序列進行擴增。擴增產物經凝膠電泳檢測后送往生工生物工程(上海)股份有限公司進行測序。將測得的ITS序列采用BioEdit v7.0.9打開檢查序列峰形圖,核對堿基是否讀取正確,同時采用NCBI的在線軟件BLAST對所得序列與GenBank數據庫中的序列進行比對,以確保所得序列與研究對象相互對應,并按照BLAST比對結果選取重建系統發育樹的基因序列。采用MEGA v7.0以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和鄰接法(Neighbor joining)進行系統發育分析,經1 000次重復獲得統計學支持[16-18]。
日本紅菇(Russula japonica),子實體中到大型,菌蓋6~14 cm,初半球形,后呈漏斗狀,邊緣無條紋;乳白色,表面光滑,潮濕時略黏,常伴有淡黃色至褐色的污漬。菌褶近離生,密集,幼嫩時乳白色,成熟后淡赭色,有小菌褶。菌柄圓柱形,中生,長4~6 cm,粗1.5~2 cm,由上至下漸細,基部不膨大,內部白色,海綿質。孢子長5.5~7.5 μm, 寬5.0~7.0 μm,淡黃色,近球狀,表面具刺,淀粉質。擔子長30~45 μm,寬7.0~11 μm,長棒狀,具4小梗。模式產地為日本,夏秋季散生或群生于闊葉林地上,分布于日本[19]、中國[20]。研究標本于2020年10月10日采于江西宜春、九嶺山保護區海拔300 m處。

圖1 日本紅菇子實體生境照片
采自江西的標本ITS序列通過GenBank數據庫中BLAST序列比對,與Russula japonica序列同源性達97%。運用MEGA 7.0軟件,以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和鄰接法(Neighbor Joining)構建系統發育樹,結果表明,兩種方法建立的系統發育樹型非常接近,圖2為采用最大似然法建立的系統發育樹。系統發育分析結果顯示,采自江西的標本與Russula japonica聚在同一分枝上,支持率為99%。

圖2 基于ITS序列構建的紅菇屬系統發育樹
結合形態特征比對和分子系統發育分析的結果,最終確定本研究采集的標本(HKAS 105290)為日本紅菇(Russula japonica),可導致腸胃型中毒。其與可食用的白乳菇(Lactarius piperatus)形態特征十分相似而容易被誤食,但后者傷后泌出白色乳液、味辣[21-25]。建議在當地開展較廣泛的科普宣傳教育,提升群眾食品安全認知,同時避免蘑菇中毒事件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