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趙明琨

根據園所實際開發適宜的課程資源一直是我園的探索方向。揚州建城2500 多年,散落在老城中的592條古街巷,承載了原汁原味的揚州地方文化。我園坐落于揚州老城區的古巷中,以古巷文化為載體的非遺運河文化、園林文化、早茶文化……組成了幼兒園周邊的大環境,是幼兒的大課堂。挖掘幼兒課程資源,構建富有特色的課程資源網絡,讓幼兒在與這些資源的相互作用中獲得發展,需要我們“真思考、真實踐、真積累”。
明確“古巷文化資源引入幼兒園課程”的概念,我們嘗試從分析關鍵詞入手。
揚州有“巷城”的美譽。五百多條古巷,有的和歷史名人有關,有的與歷史事件或民間傳說有關,有的和行業作坊或傳統技藝有關,有的因街巷內某一著名的地標或建筑而得名……這些古街巷就如同城市的血脈,傳承文化,溝通古今,孕育了揚州特有的本土文化。
江蘇省課程游戲化項目實施要求提出,在日常生活中幼兒感興趣的現象、事物、材料、文化、民俗等都是課程資源。我園位于舊城中心,東臨京杭大運河、西倚“晚清第一名園”何園、南接鹽商故居、北眺東關古街,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和豐富的文化資源。豐厚的文化積淀,涵蓋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兩個方面,蘊藏著豐富的自然資源、人文資源和社會教育資源。
幼兒園課程資源只有基于本土文化,立足于幼兒的自身成長需求,才能彰顯其獨特的生命力。我們對幼兒園周邊的古巷文化資源進行深入研究和實地考察,深入挖掘整理具有代表性、適宜的古巷文化資源。同時,根據幼兒園課程游戲化建設的要求,將古巷文化資源通過主題活動、游戲活動、教育環境等多種途徑注入幼兒一日生活,對幼兒園課程進行科學有效的園本化改造。
我們認為教育者應該把現實中最適宜、最有價值的一些優秀地方文化挖掘出來,作為教育資源引入幼兒園課程。我們對古巷文化承載的所有文化資源進行厘清歸類,從物質、精神兩個維度,對古巷文化資源進行“基因重組”。
古巷文化是揚州人民歷經千年的深層次精神追求形成的一系列文化活動的總和,包括了多個方面的可視化物質形態。例如,飲食文化中,揚州特色淮揚菜的色香意味形;技藝文化中,揚州傳統的印刷、刺繡、剪紙、箏琴……這些都是可視化物質形態,具有較強的操作性。幼兒可以通過多種活動形式,激發參與品嘗、制作、探究的興趣,讓幼兒在活動中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
古巷文化濃縮了揚州地方傳統文化思想精髓,包含揚州人民的智慧、追求。如運河文化和園林文化都是自然與藝術的完美結合,體現了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統一,方言文化、民俗文化等則是活色生香的活動資源。幼兒園課程引入古巷文化資源,是幼兒感受地方文化之美、自然生活之趣,培養初步的審美觀及價值觀的有效途徑。
教師是園本課程的重要設計者和參與者,是課程實施的第一資源,在一定意義上決定了園本課程的生命力和創造力。教師要充分挖掘周邊古巷的文化資源,深刻了解和領會各自文化的內涵和意蘊,在此基礎上厘清文化元素,有效整合。在一日生活中,教師按照幼兒的學習方式呈現資源,促成了幼兒與資源的有效互動、汲取吸收。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成長是顯著的。研究的過程推動教師跳出舒適區,去學習創造。教師是“一日生活皆課程”的靈魂,也是文化資源引入幼兒課程的第一資源。
在實踐中,我們不僅注重教師的認同和感受,同樣注重家長的參與和支持,讓所有參與者都得到古巷文化的浸潤和滋養。園本課程的生命力和本質特點要求家長共同參與課程建構。我們科學利用家長資源,加強家園協作,組建家長委員會、家長志工隊、特邀“家賓”組,邀請家長共同參與古巷文化資源的課程建構。
古巷文化資源引入幼兒園課程,離不開對社區資源的充分吸收。為此,我們提出“教育共同體”的思路。幼兒園進一步加強與社區的溝通合作、資源共享,相鄰的何園、盧氏鹽商文化館、朱自清故居、非遺傳承大師工作室等均成為教師開發課程資源的創新源泉。在“教育共同體”的思路中,幼兒走出園門開展相關社會性活動,社會認知能力、社會適應性、社會角色意識都得到了提升。同時,社區也聯系相關專業人員進園參與活動,如面點大師進幼兒園、非遺技藝傳授等,有效促進了社區與幼兒園的資源共建共享。
在古巷文化資源的利用中,我們以古巷文化資源為切入點,按照幼兒的年齡特點生成主題活動。只有將相關主題活動納入現有課程體系,讓古巷文化資源成為幼兒的活教材,古巷文化資源才能真正落地生根?!皳P州美食甲天下?!豹{子頭、蛋炒飯、揚州包子、大煮干絲……這些榮登《舌尖上的中國》的美味,大多發源于我們古巷文化之鹽商文化。于是,我們在大班開展了相關主題活動“家鄉的美食”。我們帶領幼兒走進百年老店富春茶社,解密譽滿天下的揚州“富春包子”的制作過程??茖W活動“面團里的秘密”,讓幼兒探索各類面點蓬松的秘密,初步了解酵母的神奇。幼兒在活動中充分了解美食、品嘗美食、欣賞美食,在快樂的體驗中收獲對家鄉文化的認知。
大量的研究表明,游戲活動對幼兒身心發展具有重要價值,是幼兒最喜愛的活動。我們借助幼兒喜歡的游戲,讓幼兒在直接感知、親身體驗、實際操作中和古巷文化互動。比如,中班年級創設了“古巷風情游”系列區域游戲,通過“花園茶社”“光明劇院”“工藝坊”等游戲場景,讓幼兒體驗古巷文化?!皬N師”在后廚剪“干絲”捏“肴肉”,前廳的“小服務員”為“顧客”送菜忙……“光明劇院”里的小“藝人”表演方言兒歌,同時投放揚州地方兒歌童謠、故事錄音等材料供幼兒選擇?!肮に嚪弧蓖斗胖窬?、剪紙、泥塑……讓幼兒親身體驗揚州技藝的魅力。古巷文化資源注入區域游戲,讓幼兒在區域游戲活動中產生對家鄉傳統文化的認同。
在古巷文化資源的課程開發中,我們十分重視幼兒園環境的教育價值,讓文化傳承盡在不言中。
“大環境系列化”是指在幼兒園公共環境創設方面,以古巷文化資源中某個元素系列、系統、淺顯、適宜的呈現。這一“元素”可以是物質的,也可以是精神的,但是呈現在大環境中是系列的、多元立體的。我們曾經以“悠悠運河情”為主題,圍繞運河揚州段的地理特點、各個歷史時期的高光時刻、運河人家的物產民俗以及時至今日的運河申遺成功等,娓娓講述,集中展示運河文化資源。
“小環境風格化”是指班級環境可以利用課程中的文化資源,進行風格化、個性化的設計。各班級緊緊圍繞本年級開展的古巷文化資源相關主題活動,為幼兒提供有個性、創意化的本班環境?!按蟓h境系列化,小環境風格化”即創設一個“大同而小異”“和而不同”的古巷文化環境,讓幼兒和家長在這種身臨其境的氛圍中感受家鄉文化的魅力。
古巷文化是內涵極其豐富的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資源,對其充分開發和利用,讓教師、幼兒和家長在共同成長的同時,增強文化認同和民族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