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犁 紅

大班幼兒的身體、心理都發展到了一定水平,教師要以課程故事為依托,鼓勵幼兒探究,在課程故事深度學習,從而獲取更多的經驗。
深度學習是以幼兒學什么、怎么學、學到什么為主要內容。深度學習,顧名思義是指對于學習事物進行深刻的思考與探究,從而達到前所未有的學習高度。深度學習是一種建構幼兒認知的過程。《3 ~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提出:“幼兒園要重視幼兒的學習品質,要充分尊重和保護幼兒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幫助幼兒逐步養成積極主動、認真專注、不怕困難、敢于探究和嘗試、樂于想象和創造等良好的學習品質。”深度學習被應用于多種學習領域,比如語言、科學、藝術等。大班幼兒開展深度學習活動目的,是為了將幼兒從原有的淺層學習思維中釋放出來,適當拓寬幼兒的思考領域,為幼兒創設情景,激發好奇心,從而自然而然地進行深度學習活動。這種學習方式是對大班幼兒原有的知識體系進行一種重組建構。不僅是為了將原有舊的知識體系拆分,也是培養幼兒一種科學、自我的知識體系結構。幼兒能從深度的學習中培養自己的思維、鍛煉自己的觀察能力,在周圍環境影響下,逐漸轉變自己的學習方式。
春天是一個充滿神秘的季節。這個季節里,萬物復蘇,嫩柳吐新芽。在我們看不見的地方,有許多幼芽慢慢掙脫自己的外殼,迫不及待地呼吸屬于春天的氣息。如果幼兒看到幼蟲會引發哪些聯想呢?他們會不會對幼蟲充滿好奇心呢?這次活動,我們與家長們密切配合,根據課程要求,將大班幼兒提出的問題與產生的興趣梳理起來,開展了一場以“蠶寶寶的生長故事”為主題的探究活動。這里,結合故事的發展節奏進行分析總結。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認為“生活即教育”,主要教育要依靠于生活,來源于生活。在教學過程中,要強調教學做合一。在活動開展之前,我們向大班幼兒提供了一些有關蠶寶寶的知識,引發了幼兒的思考。他們對于蠶寶寶的生長變化都十分好奇,從而提出了關于蠶寶寶的一百問。作為大自然的一員,蠶寶寶的生長故事讓幼兒產生了足夠的興趣。我們追隨幼兒的興趣,鼓勵幼兒進行自主探究,讓幼兒在興趣中學習、在興趣中成、在興趣中富足。教師在大班幼兒興趣的指引下,將他們的關注點與學習興趣結合起來,將知識與本領傳授給幼兒。
一次餐前環節,我和大家分享故事《小青蟲的夢》。當我講到“當小青蟲醒來時,她已經變成了一只美麗的蝴蝶,美麗得讓她自己也吃驚”的時候,妮妮小朋友說:“哦,原來蝴蝶就是毛毛蟲變的啊!太神奇了!”這時,棟棟接著說:“我還知道蠶寶寶長大了也會變成蝴蝶的!”“不對,不對,蠶寶寶長大后是變成飛蛾的!”辰辰也立馬插話進來了。到底蠶寶寶長大后變什么呢?我追隨孩子對蠶寶寶的興趣,試著思考:春天是飼養蠶寶寶的季節,可以把蠶寶寶請到班級來,讓蠶寶寶和孩子們來一次親密的接觸。由此,課程故事《蠶寶寶變形記》自然而然地誕生了。
思考:蠶寶寶變形的過程深深吸引了大班幼兒的興趣,打開了深度學習的通道,他們開始了對蠶寶寶的探究之旅。
我們向幼兒提出問題情景,鼓勵幼兒進行思考并提出問題,讓幼兒在自我思考的過程中,產生對問題的感悟與理解。為了驗證這種理解,我們把問題帶入實際活動中,讓幼兒能夠主動學習、主動探究,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這次主題活動涉及的知識環節很多,只有從一開始就讓幼兒明白,后續的活動才更有針對性和啟發性。蠶寶寶的生長歷程需要全方面、多角度探究,教師可以提出問題,讓幼兒產生無限的聯想,而不是“一股腦”地把問題拋給幼兒。另外,對于蠶寶寶的探究,要引導大班幼兒自主提出問題,自主探究問題,這樣有助于大班幼兒思維能力、學習能力的提升。
在挖掘家長資源后,蠶寶寶終于來到我們的教室。幼兒們看著蠶寶寶,冒出了許多問題。于是,一場針對蠶寶寶的提問便開始了,我們稱之為“蠶寶寶的一百問”。
例如,蠶寶寶什么時候才出來呀?蠶寶寶吃什么呀?蠶寶寶的媽媽去哪了?蠶寶寶要睡覺嗎?蠶卵什么時候才能孵化出來呢?蠶寶寶只能吃桑葉嗎?蠶寶寶怎么長大的呢?寶寶長大是變蝴蝶嗎?為什么要吐絲呢?蠶寶寶在繭里做什么呢?蠶絲有什么用呢?……

觀察記錄是培養幼兒邏輯能力、實踐能力的重要方法。大班幼兒在深度學習的過程中,需要這種觀察記錄的方法,觀察結果要應用于后期的整合分析中,為探究發現提供參考。這種方法可以適用于多種實踐活動,利用各種一日活動時間進行觀察記錄,幼兒可以從自己的觀察記錄中發現蠶寶寶的生長規律。下面是大班幼兒的觀察記錄情況。
1.觀察記錄——見證成長
大班幼兒通過每天不間斷地觀察和記錄,發現蠶卵最喜歡21 ~ 29℃的室溫環境,11 天左右自然孵化成蠶蟻;剛產下的卵為淡黃色,過2 天后卵會慢慢變成黑色;出蟻蠶前卵會成灰白的,等卵變白了就可以看到卵里的小黑點了蟻蠶就要出來了。
2.觀察記錄——認識桑葉
大班幼兒用放大鏡比對的方法,發現了桑葉的秘密。
小澍:我覺得桑葉的周邊有尖尖的,像牙齒一樣的鋸齒(手指捏在一起做著手勢)。
澔澔:這個桑葉很容易折起來,其他葉子都不能折起來 ,這個是軟軟的,其他葉子是硬硬的(發現了桑葉的韌性)。
弘毅:我發現這些葉子很薄,中間有很多的縫縫,我也沒撕它呀。但是葉子后面沒有,中間也沒有(發現了質地,發現了葉脈)。
3.觀察記錄——發現秘密
陽陽:蠶沙是黑色的,而它是白色的,蠶寶寶拉肚子了嗎?
汐汐:應該不是蠶寶寶的大便,原來粘在桑葉上的嗎?
妞妞:不會的,桑葉檢查好了才給蠶寶寶吃,肯定不是原來桑葉上的。
大班幼兒通過觀察記錄,終于發現了蠶寶寶的脫皮現象。
大班幼兒通過深度學習,探究了課程故事活動中很多的生活知識。依照“教、學、做合一”的方法論,教師要注重培養幼兒的深度學習能力,為幼兒提供良好的生活資源,促進幼兒在實踐中得真知、在探究中求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