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洪城,鄒小紅,張 敏
(南昌市第一醫院a.兒科; b.醫院感染管理科,南昌 330008)
功能性腹脹是一種以反復出現的腹脹為主觀感覺的胃腸道功能性疾病,臨床特點為腹脹伴有腹部膨脹、隆起的慢性經過,但無器質性胃腸道疾病的改變,也不符合其他功能性腸病的診斷[1]。新生兒臟腑嬌嫩,形體未充,其脾胃功能發育不完善,運化功能低下;腸道通降機能不完善,容易氣機痞塞不通,清氣不能上升,濁氣不得下降,清濁相混,氣機失暢而出現腹脹[2],并可導致新生兒膈肌運動受限,肺活量減少,胸腹腔內的血液循環受到限制,影響機體正常的生理活動,加重疾病的病理生理進程,甚至危及新生兒的生命[3],故應積極采取有效的治療措施,使腹脹癥狀盡快得到緩解,減輕患兒不適,減少并發癥的發生[4]。常規治療主要以腹部按摩、開塞露納肛、肛管排氣、維持水電解質平衡、改善腸道微循環等綜合方案,但此類措施刺激較大,易引起患兒哭鬧致腹脹加劇,治療效果不甚理想[5-6]。分推腹陰陽法通過穴位按摩,調節早產兒臟腑氣血,對胃腸動力有正性促進作用[2],且能刺激皮膚觸覺感受器,將沖動傳導至神經中樞,產生生理性反射,使胃泌素分泌增加,促進腸蠕動[7-11]。本研究將分推腹陰陽推拿法用于新生兒功能性腹脹的治療中,探討其臨床效果。
選取2020年5月至2021年4月入住南昌市第一醫院新生兒室的患兒100例為研究對象,所有患兒均出生24~72 h,且排除先天性消化道畸形,并有腹部明顯膨隆、哭鬧不安、精神差、進食減少、嘔吐、便秘/腹瀉等癥狀,腹部X線檢查提示腸腔脹氣/有氣液平面,病情穩定,無嚴重并發癥,均符合《實用新生兒學》[12]新生兒腹脹的診斷標準。
按隨機數字表法將研究對象分為按摩組和推拿組各50例。推拿組男32例,女18例;胎齡34~41周;出生體重1.40~4.50 kg。按摩組男34例,女16例;胎齡33~40周;出生體重1.65~4.80 kg。2組性別、胎齡、體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本研究經本院倫理委員會審查批準實施。

表1 2組一般資料比較 例
推拿組實施分推腹陰陽推拿法,按摩組采用腹部順時針按摩法。當新生兒生命體征平穩,在兩餐之間喂奶1 h后的安靜狀態下進行,操作前調整嬰兒暖箱溫度至28~30 ℃[7],播放柔和的兒童音樂,抬高新生兒頭肩部,防止胃內容物反流。操作者進行手衛生后溫暖雙手,取少許嬰兒潤膚油于掌心,均勻涂抹于新生兒腹部后開始操作。新生兒皮膚嬌嫩,操作手法宜柔和。操作過程中密切觀察其反應,如出現哭鬧、膚色及肌張力改變時應暫停動作,并施以安撫。2組均每日實施2次(上午9時、下午4時),每次約20 min。2組患兒均接受同一操作者實施的按摩/推拿,確保操作的同質化。
順時針按摩法:操作者掌心貼于患兒臍部,用手掌掌面或食指、中指、無名指和小指并攏,在患兒腹部沿橫結腸、升結腸、乙狀結腸以及降直腸的方向,順時針畫陀螺的形式緩慢旋轉按摩50~100次[13]。
分推腹陰陽推拿法:操作者將兩拇指置于中脘處,其余四指置于胸廓兩側,兩拇指自中脘沿雙側肋緣向斜下分推之50~100次[14]。
2組均以3 d為1個療程,療程結束后評價療效。
1)比較2組功能性腹脹療效。評價標準:①顯效,治療時間≤3 d,腹部體征消失,腹脹消失,吃奶好,無嘔吐;②有效,治療時間≤3 d,腹部體征減輕,腹脹有所減輕,吃奶較前好轉,偶有嘔吐;③無效:治療時間>3 d,原有癥狀和體征無改善[2]。總有效=顯效+有效。
2)比較2組腹圍縮小情況。2組患兒均每日上午、下午各測量腹圍1次(腹圍:空腹時平行繞肚臍上方邊緣1周的周長)。評價標準:①顯效,腹圍縮小>2 cm;②有效,腹圍縮小1~2 cm;③無效,腹圍縮小<1 cm/無改變/腹圍有增加。總有效=顯效+有效。
將所得數據錄入Excel進行整理分析,應用SPSS19.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以百分率描述,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組功能性腹脹療效比較,推拿組的顯效率及總有效率均高于按摩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2組功能性腹脹療效比較
2組患兒腹圍縮小情況比較,推拿組的顯效率及總有效率均高于按摩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2組腹圍縮小情況比較
新生兒是腹膈式呼吸,呼吸頻率快,代償能力低[9],嚴重的腹脹可使胸腹腔壓力增大,膈肌活動受限,肺活量減少,胸膜腔內血循環受到障礙而加重疾病的病理生理過程,如不及時處理或處置不當會引起新生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等各種急危重癥。目前功能性腹脹的發病機制尚有待研究,通常采用促進胃腸動力藥等對癥治療,療效欠佳。中國傳統醫學中并無功能性腹脹這一名詞的記載,但根據其表現,可以歸屬于“腹脹病”范疇,并且通過辨證論治治療后往往能取得較為明顯的效果[15]。現有研究報道了中醫技術的針灸[16]、走罐赤絡[17]、中藥內服[18]、穴位敷貼[19-20]、中藥足浴[21]等方法治療功能性腹脹有較好的效果,但國內外的研究有限,目前尚無公認的適用于新生兒功能性腹脹且療效穩定的治療方案。
中醫觀點認為人體是一個整體,體表經絡相互貫通,與內部臟器融合[22]。分推腹陰陽推拿法操作簡單,可重復性高[23],簡便、無創,為一種較溫和的物理治療方法,是以醫者的手或借助一定的器具、介質,按各種特定的技巧和規范化的動作,以力的形式在小兒體表進行的操作[24]。通過作用于機體經絡穴位,達到通行氣血,健脾和胃、理氣消食,加強脾胃運化功能,促進自動排氣、排便以改善腹脹。本研究探討分推腹陰陽推拿法改善新生兒功能性腹脹的臨床療效,對兩種治療方法進行比較,結果顯示:推拿組治療顯效率及總有效率、腹圍縮小的顯效率及總有效率均高于按摩組。證實低成本、基本無條件限制、簡便安全的分推腹陰陽推拿法,具有新生兒承受的痛苦小、起效迅速等優點,切實提高了新生兒功能性腹脹的臨床療效。
分推腹陰陽推拿法運用于新生兒功能性腹脹的臨床治療,拓展了中醫推拿法在臨床各學科的診療范圍,為臨床治療提供了更為廣泛的可借鑒的中醫方案。但本研究的試驗設計也存在一定的不足:缺少基礎研究、樣本量較少、缺乏更多方案的試驗對照、無后期的追蹤訪視等,今后將在此研究基礎上更為完善試驗設計,擴大樣本量,探索辨證論治下的中醫推拿方案,以進一步提高新生兒腹脹的臨床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