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心地

摘要:在改革發展初期,我國經濟快速增長但帶來了過度的資源消耗以及環境污染等問題,現階段提出了環境規制的措施以實施環境與資源的保護工作。文章分析了我國環境規制現狀、環境規制對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利弊、區域經濟發展采用環境規制成效及存在問題,以及加強環境規制和區域經濟發展協調性的建議。
關鍵詞:環境規制;區域差異;經濟增長
在改革開放的初期階段,我國經濟發展結合實際情況需求,遵循“先發展后治理”的理念,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環境污染。隨著全球變暖和城市霧霾等環境問題的出現,人們充分意識到環境問題的重要性,面對經濟發展和環境問題,國家將理念轉變為可持續發展,需要實行環境規制助力于經濟增長。
一、我國環境規制現狀分析
在開展環境規制時,結合我國環境的主要問題,環境規制的重點內容為治理工業污染,環境規制的現行模式主要為以命令與控制型手段為主,經濟激勵型手段為輔。具體的環境制度有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污染集中控制、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定量考核等管理制度。從區域發展來看,實行環境規制對各個地區的經濟發展帶來的不同的影響,根據經濟條件、自然環境、資源含量等因素的差異可將全國分為三大經濟發展區域,即東部地區,如北京、河北、天津、遼寧等城市,中部地區包括吉林、安徽、黑龍江、江西等,西部地區包括貴州、重慶、四川、云南等城市。針對工業污染的治理,對東部地區治理的投資較多,中部和西部的環境規制強度相對較小,并且總體的治理投資都在不斷上升。通過調查研究,結合人均工業污染治理完成投資與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兩個指標來看,環境規制的加強伴隨著經濟的增長,在環境污染治理取得一定的成效后,治理完成投資逐漸降低,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卻不斷提高,結合環境規制,我國經濟發展總體上升,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差距較大,其中東部地區結合企業轉型升級和對外貿易經濟發展較快。
二、環境規制對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利弊
(一)增加投入環境成本
環境成本即指企業在進行生產活動中,對產生的環境問題導致環境服務功能質量下降,從而人工進行治理時的投入成本。例如,企業進行生產時在資源開采、生產、運輸、治理等多個環節中投入生產成本進行資源保護。環境成本具體分為以下五個方面:第一,國家在各個行業中對生產排放的污染物制定排放標準,企業應按照標準對排放物進行治理,需要投入一定的資金。例如,對生產中的廢棄物進行回收再利用處理等。第二,企業在監測、預防發生環境污染中投入的生產成本。即監測環節投入的人力物力、對工作人員在環境保護意識和技術方面的培訓教育投入。第三,在企業的研發環節進行環保改革設計的成本。即產品在設計中應用環保材料、生產中結合環保技術,增加了企業的成產成本。第四,面對企業周圍環境的治理和社會環保的投入。例如,企業周邊綠化建設。第五,其他的環保支出。例如,在生產中造成大量的環境污染,從而帶來相關部門的罰金處罰。因此,實施環境規制,在企業產品價格不變的基礎上,將增加企業的生產成本,降低企業的經濟收益。
(二)推動企業技術創新
在實施環境規制后,從主觀上看,企業在生產中為進一步提升經濟效益,將會促進生產中的科技進步發展,一些對環境污染較為嚴重的企業會被動進行科技創新,相關部門會讓其進行改革優化,通過進行生產技術的改進以減少污染。企業在進行技術創新后,優化了產品生產的設備和技術,可以對環境成本投入減少。并且,結合市場的消費需求,人們更偏愛購買綠色環保的產品。企業在技術創新后,可以節省生產過程中的環境成本,并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商品的市場競爭力。在進行技術創新時,在前期會投入大量的成本,但后期的收益回報豐厚,因此,實行環境規制對技術創新方面有利有弊。
(三)優化產業結構
在實施環境規制時,對企業的產業結構造成了直接影響,其中具體可以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首先,環境規制對企業的產業結構形成了制約門檻,面對一些高污染、高能耗企業,通過環境規制的條件限制,其對企業的污染物排放、生產要素等方面投入增加,將降低企業發展的經濟利益,對企業的發展造成阻礙,企業在經營發展中,不得不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其次,環境規制對于不適應時代潮流和市場需求的產業結構,會通過環境規制中的標準對其進行淘汰。例如,生產中會大量污染環境資源以及生產資源利用效率不高,造成資源浪費的企業,從而實現企業經濟結構優化升級。最后,環境規制可以促進企業發展轉型逐漸朝向綠色高新技術產業方向。政府對環境規制的落實與發展足夠重視,會實行一些政策和補貼扶持綠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通過產業優化升級,將經濟的發展方式逐漸由粗放型轉變為集約型,使動脈產業與靜脈產業協調發展,有利于促進經濟的發展。
(四)深化國際貿易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各國之間加強了商業貿易的來往,各國之間的商品準入標準不同,在實施環境規制方面,發達國家對產品的技術標準和質量的要求更加嚴格,對中國的外貿發展形成了綠色壁壘的制約。因此,在進行對外貿易時,結合實行的環境規制,有效從我國內部對商品生產的各個環節進行調整。例如,在設計、制造、包裝等多個環節加強對標準的管理,有效滿足環境需求,從而在對外貿易中提升商品的質量,逐漸打破綠色壁壘。而企業面對這一轉變,會呈現發展的兩級分化:一些企業面對嚴格的環境規制標準要求,在生產中并不能達到相關要求,在面對國際貿易競爭中逐漸喪失競爭力,最終只能退出國際市場。因此,在一些中小企業中,環境規制的實施不利于其經濟的增長。但對于另一類技術創新發展較好的大型企業或政府扶持的綠色高新技術產業,在面對國際貿易發展中,在內部競爭中會結合環境規制減少競爭對手,在國際貿易中也能進一步滿足其他國家的進口商品標準,形成競爭優勢。從總體上看,實行環境規制對我國參與國際貿易的影響有利有弊,具體對經濟發展的影響還應結合實際的市場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