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旸
摘要:企業的經營過程離不開內部控制體系的建設,只有內部控制體系建設完善,才能從真正意義上做到全方位地在經營活動過程中的各個環節杜絕風險。在整個內部控制體系中,穩定的架構和基礎是由控制環境、風險評估、控制活動、信息與溝通以及監控這五個要素組成。文章分析內部控制體系常常會出現環境不健全、風險評估不全、信息不對及監控力度不夠現象,做好內部控制五要素的完善,才能保障內控體系健康的發展。
關鍵詞:內部控制體系;風險評估;信息與溝通
目前,越來越多企業意識到需要建立內部控制體系,很多企業也已經廣泛的應用了內部控制體系。在內部控制體系搭建的過程中,要完善內部控制環境。在完善的內部控制環境中,做好風險識別、評估和控制工作,同時,對預算進行全過程跟蹤管理管控。在預算管理的過程中,做好信息溝通工作,讓企業信息在內部流通起來。在經營過程中,做好常態化自查和不定期抽查的監控工作。只有內部控制體系搭建好,企業才能健康長遠的運行。
雖然企業逐漸意識到內部控制體系搭建的重要性,但是在內部體系搭建的過程中仍然存在很多問題。本文對內部控制體系會出現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建議。
一、建立企業內部控制體系存在的問題
企業的內部控制體系框架中含有控制環境、風險評估、控制活動、信息與溝通以及監控這五個必要要素組成。這五個要素是內部控制體系中的框架,搭建好框架才能做好企業的內部控制。然而,企業內控體系中最容易遇到內部環境建設不健全,風險控制抗險能力弱、未能充分發揮到信息與溝通的作用,在內部審計監控環節出現缺陷等問題。
(一)內部環境建設不健全
內部控制環境是作為企業內部控制的重要基礎。在COSO《內部控制框架》中,控制環境決定了企業的基調,同時對員工的控制意識也有深遠的影響。而內部控制環境中不僅包括了企業的治理結構、各個機構的設置以及每個機構的權責分配,還包括了內部審計、人力資源、企業的文化及法制教育。
一些企業在最初搭建內部控制體系時,最突出的問題是機構的設置與權責的分配。當前,我國大多數企業的權利機構都是以董事會、監事會及經理為主。但是企業中存在權力機構職能缺失的現象。企業在經營過程中未建立三方會簽制度,也未明確企業議事與決策的流程。董事會和監事會未將實際權責落到實處,導致內部控制環境存在缺陷,為經營過程埋下風險隱患。
另一方面,企業在設置崗位職能時,未遵循崗位不相容的原則,各個組織機構與崗位之間的權責體系不夠明確,因此導致各項管理工作的開展遇到了困難。除了崗位職能設置,企業分工也存在不明確問題,一些員工業務涉及范圍較廣,各個領域都有管理權限,也會為經營和管理帶來隱患。
(二)風險評估與控制不到位,風險防范能力弱
形成了內部控制環境氛圍后,內部控制還有一個重要環節就是風險評估。在COSO《內部控制框架》中要求企業所面臨的風險必須分別對內部和外部,分開進行評估。風險評估是企業在不同層次中保持相同的經營目標的前提下進行的。風險評估的過程包括了設定控制目標,然后根據設定目標開展風險評估工作,識別出內外風險之后,對風險形成原因進行分析,針對分析結果采用相對應的策略,最后根據控制結果調整策略。
在整個風險評估的過程中,很多企業都沒有做到規范的制度以及采取有效的管控策略,也沒有匹配到實用的系統和技術人員來做相關的技術支持工作。在實際的風險管控運行當中,很多問題得不到解決。風險管控機制形同虛設。
另一方面,企業在風險管控的過程中,無法形成多部門合力加強風險管控力度,往往只由財務部把控風險,業務部門的流程缺乏風險管控的措施。在內部控制的體系當中,如果做不到每個部門的協同聯動機制,那么內控控制體系將會只是紙上談兵。
(三)信息與溝通未充分發揮作用
形成內部環境氛圍,處理好內部控制風險評估重要環節之后,內控體系還需要做好信息的流暢傳遞和及時溝通。在COSO《內部控制框架》中,企業在內部控制信息傳遞與溝通時,必須先行對公允的信息進行確認,然后對公允信息及時傳遞,同時督促相關員工及時知曉并履行相應的職責。因此,企業必須建立信息流通與及時溝通的相關制度,對實時的內外信息進行快速整合,同時快速在企業內外進行傳遞與溝通。同時,在傳遞信息時,注重安全穩定的溝通方式。
在整個內部控制的體系運轉過程中,很多企業忽略了及時傳遞有效信息,導致信息與溝通體系并未充分發揮作用。各層級管理人員未建立常態化的有效溝通渠道,從而管理目標有時會產生偏差?;鶎訂T工面對各種偏差的目標,加上缺乏反饋意見的溝通渠道,員工會無所適從,從而消極接受工作。久而久之,員工會失去提出意見的積極性,失去參與企業經營的使命感,不利于企業內部控制體系的建立以及運轉。
(四)監督——內部審計未達到預期效果
在《COSO框架》中提到,健康嚴謹的內部控制系統在運作時需要配備相關的監控體系。這個監控體系的必要性要求了企業必須明確內部審計機構和其他內部機構職責權限。
部分企業集團對內部審計機構設置不明,將內部審計與財務部劃分在一個部門,沒有一個獨立于財務部門的內部審計部門,而且與財務部門一起在同一個領導進行管理。很多時候,內部審計沒有辦法發揮出有效的監督職能,無法體現內部控制體系的監督功能。在實際工作中,有些企業根本不設置內部審計部門,因為他們認為內部審計部門不創造價值,因此對內部監督不重視,導致了企業內部混亂,財務數據無法反應真實可靠的信息,對企業內部控制的體系建設非常不利。
二、完善與優化企業內部控制體系
(一)優化內部環境結構
基于部分企業集團內部治理結構尚不健全的前提,企業應該建立內部架構與完善內部控制環境,使董事會、監事會及經理層產生互相制衡的關系,健全企業決策商議機制及內部監管機制。一切重大經濟項目的決策、重要干部的任免等環節都必須經過商議審批的流程,保證內部控制工作可以上行下效。從而形成“每個人都是企業流程的參與者,是內部控制每個環節的重要組成部分”的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