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琴



摘要:“營改增”作為我國財政制度的重要改革方向,各個城市在進行“營改增”的改革過程中,會對地方財政收入帶來較大影響,因此,文章以安徽省無為市為例,分析了“營改增”對地方財政收入的影響。
關鍵詞:“營改增”;財政收入;無為市
一、引言
“營改增”作為我國財政制度的重要改革方向,伴隨著試點方案有序的進行,當前,“營改增”帶來的實施效果已經初見成效,其在各個行業中均得到有效發揮。“營改增”意義重大,主要包括以下重要作用。
(一)解決增值稅、營業稅重復征收的問題
長期以來,我國對于企業營業稅的征收對象相當廣泛,由于其平均稅率比較低,因此常常存在界限不清晰的問題,這會導致出現重復征稅這一情況,雖然政府獲得了可靠的收入來源,但是企業面臨的稅負壓力很大,導致各個企業的生產規模和產能無法持續提升。保證“營改增”改革能夠使得企業生產方式得以進一步改善,企業經濟效益能夠獲得切實提高。
(二)確保產業機構升級
“營改增”帶來的經濟效應較為明顯,能夠有效減輕企業稅負,且對各個市場主體能產生出最直接的激勵效用,能夠讓我國的稅制更加完善,且能明確各個企業未來的發展目標,確保產業機構升級換代。
(三)增加消費
“營改增”實施之后,企業面臨的增值稅鏈條較為完整,各個企業面臨的稅負清晰且直觀,而增值稅僅僅具有商品這一稅負,企業稅負不會從中產生。 這導致企業稅負不僅同企業相關,還同市場中的物價存在聯系,這對于消費者而言,消費價格會發生改變,對其消費能力有所影響。在實施“營改增”之后,各個企業面臨的稅負負擔下降,稅負轉嫁由此減少,因此,企業利潤空間增大的同時,消費者也從中獲利。
例如無為市在2017年1~4月,對多個房地產企業進行了“營改增”,由此帶來了減稅降負的紅利,56戶次企業合計共減稅440.83萬元,這減輕了房地產企業的稅收負擔,也相應減少了房地產開發企業的運營成本,并有助于消費者購買價格更優惠的住宅。
二、“營改增”實施后無為市的財政收入請況
無為市是在 2016 年 5 月 28 日正式開始試點“營改增”這一政策,作為交通行業核心地位的鐵路運輸以及郵政服務這兩個行業率先試點,隨后,電信行業同樣面臨著相應改革。自從無為市“營改增”政策全面實施開以來,無為市財政收入發生了一定變化(見表1),雖然有所上漲,但是近兩年來增長速度趨慢。說明無為市在實施“營改增”之后,財政收入面臨著較大挑戰。下面將依次陳述該政策對無為市財政收入帶來的影響。
(一)近年來財政收入增長放緩
短期內,“營改增”會使得地方財政收入有所下降,雖然“營改增”政策有相關規定,確保“營改增” 的收入預算能夠按照原先的營業稅方式納入國庫,然而畢竟營業稅為無為市財政收入的主要稅種。因此“營改增”能夠在當地起到減稅效果,使得當地財政收入有所縮減。無為市的企業原來繳納的營業稅等各稅種均計算入增值稅里。無為市政府為切實的推進“營改增”這一政策,通過設立專項基金這一方式進行,這可以使得一些經濟能力不強的各類企業獲得補貼,該類過渡性扶持政策會導致地方的財政支出進一步增多,這會導致地方財政出現壓力。
(二)中央財政、地方財政財政分配緊張
“營改增”這一政策在無為市實施之后,地方、中央的稅收比例調整為25:75,這導致了無為市政府的稅負分配發生了較大變化。雖然這種調整辦法能暫時緩解中央同地方之間的財政矛盾,卻是不能保證深層次問題被解決,因為中央財政能力提升的同時,地方財政收入卻明顯不夠,這會導致矛盾加劇。
(三)地方稅種將缺失
分稅制經過長期的實施,地方財政收入中,營業稅已成為地方財政收入中最主要的部分,“營改增”在實施之后,很多有關企業的稅負將最終歸屬中央政府,這會使得地方財政收入發生缺失。由于對于很多小稅種法律沒有明確的界定,因此很多小稅種缺乏獨立性,地方財政將更多依賴中央財政,地方的財政功能會發生削弱,這會導致稅收征收難度有所增大。
當前,如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可以將房產稅作為地方主體稅種,而我國東部、西部等資源較豐富的地區,可以將資源稅作為地方稅的主體稅種。無為市的重點納稅行業主要為電線電纜、羽毛羽絨、醫藥衛生、紡織服裝、非金屬礦物、商業、金融保險、房地產、建筑、交通運輸、供電、郵政電信等行業,且無為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金額較大(見表2),除了在2020年受到疫情影響外,其余年份均發展態勢良好,因此,無為市可以根據地方實際情況,選擇一個合理的地方稅種,例如在零售環節征收銷售稅,以此減少“營改增”帶來的地方稅種缺失問題。
三、“營改增”實施后無為市的財政收入減少的解決方案
(一)清晰劃分政府之間的事權
分稅制政策長期以來一直實施,這導致中央、地方之間的事權劃分顯現出較為明顯的失衡。因此,只有對中央和地方不同層級的政府事權重新分配,并合理配置中央和地方政府參與事權的權力,才能確保中央和地方政府事權的和諧。所以,應該對無為市地方的政府責任有關的事權進行調整,并把支出的責任范圍用作事權劃分的根據。當前,事權主要由中央和無為市地方政府進行統一負責,而中央主要將支出責任的分攤給地方政府,這無疑給無為市的財政支出帶來了很大壓力,因此,中央需要在規定范圍內,承擔更多的財政支出責任,并依靠中央對地方的轉移支付方式。給與地方更大幫助。在法律中,也需要對無為市政府資金的支出情況給予固定,這有助于無為市財政資金的穩定。
保證事權、財權相協調有兩條不同的路徑,第一條為下放部分財權,第二條為上收部分事權。根據國際經驗可以看出,第二條路徑比較適合于我國國情。例如美國的聯邦政府收入占據財政收入的比例超過了60%,相應的中央財政支出也超過財政支出的一半比例,對比看來,中國的中央財政收入、支出占比均還有提高空間。而且我國的公共產品在供給上存在區域間分布不平衡的問題,這就需要中央將部分事權上交,提高支出責任,以使得基本的公共服務呈現出均等化局面。此外,中央還應該加強關于基礎設施的建設,在這上面增加財政支出,直接承擔起財政支出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