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娜

摘要: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人才流動體制改革是十分關鍵的構成。由于我國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的不斷完善和創新,帶動了我國人才流動制度自早期的僵化、剛性逐步發展為如今的靈活、柔性,并不斷適應、融合國家的總體發展布局和戰略目標,展示了人才思想自由、身份自由、配置自由、發展自由的特點。人才流動體制改革包括五個階段,是對人才機制的一種不斷完善和優化,實現了從管理調整為服務的兩性變革。文章通過論述也總結了對未來人才流動管理的展望及優化意見。
關鍵詞:人才流動;制度變遷;人才政策
人才資源在社會發展中占據著重要地位,是實現改革創新不能缺少的關鍵力量,能夠為各行各業的良好發展提供充分的服務與保障。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了人才培養和發展對于黨和國家的發展所扮演的關鍵角色,提出人才強國戰略在落實小康社會的發展目標中具有的重要意義,利用人才的力量加快民族振興,有效建立競爭優勢。從改革開放至今,我國在政治和經濟等各個領域都取得了十分顯著的進步。在這變革的過程中,正是不斷的改革帶來了不斷地發展,可變性制度是中國成功改革的一劑秘方,其中就包括了人才體制改革。政府通過合理的宏觀調控構建起適當的人才流動機制并隨著發展不斷完善,從而形成健康積極的人才競爭模式,保障人才流動的合理化規范化運行。人才體制機制改革,重點應放在政策改革之上。本文會結合從改革開放至今位置,我國政府所下發的與人才流動相關的各項政策進行分析,并認真了解其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改善建議。
一、改革開放以來不同階段人才流動體制發展階段
從改革開放至今為止,我國的人才政策歷經多次變動,人才流動制度也歷經多次變遷與發展。
(一)人才流動制度初步建設階段(1983~1992 年)
改革開放初至市場經濟確立前,在這段時間內國家試探性的開啟了人才流動體制改革。受到市場經濟體制暫不完備的影響,人才體制的改革也處于摸索和推進時期,國家仍然是人才管理戰略的主體,發揮著主導作用。該階段內我國政府推行的相關政策并不多,一般僅用于工作指導。1983 年國務院出臺《關于科技人員合理流動的若干規定》,提倡技術水平相對滯后的單位或地區到技術發展較為領先的地區吸納人才。由此也促進了各地方政府為了改善本區域經濟水平和技術條件,陸續制定了一系列關于技術人員引入的制度規范。如1987年大連市政府制定的《大連市引進國外人才工作管理辦法》,針對人才引入和利用以及相關經費問題加以明確。該時期內,人才政策也涉及了境外人才引入的相關制度,例如可通過技術、資金等參股入股,給予引入人才以具有吸引力的福利待遇,以及在稅收上提供有利政策。
(二)人才流動制度健全優化階段(1993~2000 年)
市場經濟確立初期至21世紀初這段時間內,屬于人才流動制度不斷健全和改革創新時期。1993年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該決定重新對人事管理制度制定新的要求與規定,不再沿用前期的國家對畢業生進行工作分配的人才管理方式。這一時期推行的人才流動政策重點有:一是積極提倡出國留學人員回國工作,并輔之以制度保障來提高留學人員回國工作率,例如提供戶口安置、給予充分的擇業選擇權等。二是保障人才可以合理流動,并確保適當解決勞動仲裁。政府應在確保本區域人才能夠滿足使用需求的基礎上,提倡人才向有需要的地區流動。而人才的流動難免會帶來爭議和仲裁,此時政府應建立專門仲裁機構優化服務。三是健全人才培養。相關培養政策要結合本區域發展狀況和人才發展需求,健全人才獎懲制度。在培養過程中遵循專業化和實用化的理念。
(三)人才流動柔性機制建設階段(2003~2010 年)
2003 年舉行全國人才工作會議,是新中國成立后首次就人才展開的全國性會議,并于會中提出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人才工作的決定》,這也意味著我國人才管理體制改革正式開啟關鍵時期。此后,各級政府結合會議精神制定了相關政策文件,強化了人才流動自主權。自此在人才流動管理上政府使用了更加靈活的制度,不再受限于國籍、戶籍、身份、檔案等硬性條件,構建雙向選擇,強化人力資源積累。并且,關于引入海外留學人才,將引入門檻進一步抬高。如《中國科學院關于引進國外杰出人才的管理辦法》提出,關于國外杰出人才的引進首先要確保其具備中國的國籍,而且國外人才還要放棄其外國國籍來到中國進行定居。關于外國人才的引進,我國更關注其穩定性。同時,政府也積極構建專業水平高的人才隊伍。因為整體上人才數量仍存在較大缺口,創新水平亟須提升,人才布局仍需改善,因此各政府利用政策手段,致力于通過強化人才水平、激發創新創造力、健全人才管理制度等形式切實提升人才隊伍的實力以及價值。
(四)人才流動、全面發展規劃階段(2010~2016 年)
2010 年 ,中共中央與國務院出臺了《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 年)》,是我國第一個出臺頒布的與人才發展相關的規劃,對國家人才工作的開展具有重要指導意義。根據《綱要》,在人才管理中人才體制機制創新將上升為主要工作,進一步健全、創新、優化人才管理機制。第一,針對人才流動配置機制進行完善,政府部門應主要負責宏觀調控,進一步改善競爭的環境,并成立中介組織為人才流動配置機制提供服務保障。第二,促進人才流動市場化進程,確保人才資源的科學分配。實現人才競爭的有機平衡,供需合理,公平公正,突出政府在人才流動中的引導和監管作用。按照《綱要》的指示,政府陸續推行對應的人才政策,既要積極引入國內外優秀的高水平技術人才,提升人才福利待遇保障;也要不斷提升人才隊伍水平,激發創新活力,切實做好人力資源建設工作為我國經濟的發展注入更多活力。
(五)人才流動、國家戰略整合階段(2016~2020 年)
2016年,中共中央推行《關于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該意見的提出進一步彰顯我國人才流動體制改革的深度。此外2016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還就人才流動的發展發表重要講話,提出:應盡快建立起擁有國際競爭優勢的人才制度體系,切實擺脫機制障礙長期以來造成的束縛,讓用人主體真正擁有權力,切實激發人才創新創造活力,從而促進各種類型人才資源價值的充分發揮。尤其是在關于高層次人才引入、隊伍構建、培養和教育等諸多人才有關社會保障上不斷拓展改革思路,開辟新路徑。《意見》的出臺,為對政府職能轉變注入動力,推動人才管理市場化和社會化目標的實現,能夠切實實現對人才體制改革的深入實施及國家發展戰略的有機協同,明確正確發展方向,讓人才管理的根本目標與國家總體發展方向相一致,優化人才管理模式,對人才體系中的各個管理環節產生具有實踐意義的指導性作用,確保人才管理戰略趨于標準化、規范化發展,與總體發展基調一致,合理解決發展中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