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宇
摘要:農村中小學教育是基礎教育的薄弱一環,從政策上干預、實操上扶持農村及偏遠地區中小學體育迫在眉睫,為了提升農村中小學體育美育的整體素質,教育部印發《關于開展體育美育浸潤行動計劃的通知》,本文依據浸潤行動計劃的總體方針要求,擬探索農村中小學體育綜合素養培養路徑。
關鍵詞:體育、浸潤計劃、體育綜合素養、農村中小學
一、浸潤計劃出臺的背景
體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落實新時代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和促進學生全面成長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目前我國體育教育整體蓬勃發展,但仍存在城鄉、區域發展不均的現象,尤其是偏遠農村地區、貧困地區,體育課程開設不全、教學條件有限、體育活動少、師資力量薄弱。針對鄉村地區學校體育美育現狀,2019年6月,教育部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開展體育美育浸潤行動計劃的通知》,旨在切實提高學生對體育技能的學習能力、體育活動的參與程度、團隊合作能力以及集體意識和體育精神,全面提升學生的體育綜合素養,進而促進鄉村中小學體育日?;?、多樣化、特色化發展。
經學校自主申報、行政部門推薦、專家遴選與公示,教育部決定支持20所高校開展體育美育浸潤行動計劃。入選高校主要在深入調研對口學校體育現狀的基礎上,對體育課程教學、體育實踐活動、校園文化建設等方面進行具有規范性、可行性的指導和服務,探索制定出體育綜合素養提升的實施原則、實施步驟和開展模式,并以對口學校為基礎,推動研究成果在其他鄉村中小學校的實踐、轉化和推廣,從而提高鄉村中小學生體育綜合素養,提升學校體育的育人價值。
二、體育綜合素養的概念
體育是一個特殊的運動認知、感受和體驗過程,具有豐富的“育人”內涵,它作為教育的組成部分,需要在教育過程中探索人生的意義與價值,因此,體育的初心就是人格價值塑造。素養是一種修養、涵養,其本身包含了素質。相較于體育文化素養,體育綜合素養不僅包含了知識層次的教育、精神力品德的修養,還包括強身健體的塑造與專業技能的掌握。體育綜合素養在先天遺傳素質的基礎上,通過后天環境與體育教育的影響產生了包括體質水平、體育知識、體育意識、體育行為、體育技能、體育個性、體育品德等方面的綜合體育素質與修養(余智,2005)。體育綜合素養的界定不應只局限于生物層面機能體現,更包含了對體育道德、體育美挖掘的能力,它是一個綜合特征的包含,其外延會隨著社會需要不斷擴大(王曉剛,2019)。就目前學者研究來看,體育綜合素養是體質水平、知識、技能、個性、品德等要素的集合,包括學生對體育技能的學習能力、體育活動的參與程度、團隊合作能力以及集體意識和體育精神,體育綜合素養的提升,需要教師領會其內涵和價值,在教學實踐的過程中對學生加以引導和實踐。
有關研究表明,目前我國鄉村中小學生體育綜合素養存在的問題比較多,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學校以及家長對學生體質健康不夠重視,普遍存在以無病和體格健壯代替健康的傾向,學生自身缺乏體育鍛煉的意識和習慣;其次,鄉村中小學體育課程時間、師資力量等方面均存在一定問題,學校的體育活動缺乏生機,學生體質健康水平下降;再次,由于中小學生對負面的大眾審美價值取向的影響缺乏有效的防范,導致近年來我國中小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出現偏差,與新時代接班人的要求產生較大差距,學生的體育綜合素養水平偏低,體育獨特的育人作用未得到充分發揮。
三、農村中小學體育綜合素養培養路徑
針對以上現狀,浸潤計劃的實施正是要打破各層級學校原有相對封閉式的發展思路,依托高校師生力量,為本地區特別是貧困地區和廣大農村地區,提供持續性的定向精準幫扶和志愿服務,推動鄉村中小學體育日?;?、多樣化、特色化發展的同時,改革高校人才培養模式,達到大中小學校人才培養相互促進、雙方共贏的局面。圍繞浸潤計劃的方針思路,農村中小學體育綜合素養的培養,既要注重內在體育意識的形成,也要注重體育活動和體育課程等機制的建設。
(1)加強體育文化和自主學習意識的培養
在體育教學中,體育文化的培養是根本和靈魂,針對中小學自主意識的逐步提升,可以在體育課程中適當增加學生的示范,也可以安排學生輪流對體育項目、體育賽事等進行講解介紹。通過學生利用圖書、網絡等方式自主學習了解到的體育項目的特色、起源和發展,增強學生對體育知識的了解和掌握,加深對這項運動的理解,從而提高學生對體育學習的興趣,以及對體育精神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2)加大體育課程建設和實踐活動的推廣
根據浸潤計劃文件的精神,試點高校與對口農村中小學建立幫扶聯系,依托體育類高校教師和學生的力量,在對口學校開展體育志愿服務,圍繞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和提高學生審美人文素養的目標,對學校的體育課程進行優化,增強體育課的思想性、教育性、科學性、持續性。結合體育理論知識,為農村中小學增加基本的體育損傷、體育道德、生理衛生等有關知識。
此外,可以開展具有時代特征、校園特色、學生特點和教育特質的體育實踐活動。幫助對口中小學校豐富“大課間”學生體育活動,面向全體學生開展豐富多樣的常態化實踐活動。針對小學生活潑好動的天性,開展以體育游戲為主的大課間活動、建立球類或操類的興趣小組、社團或競賽運動隊;中學生可以教學形式為主,使學生掌握1-2項運動專項技能。試點高校實地調查、電話訪談對口學校的大課間體育活動的開展現狀,包括大課間體育活動的開展頻率、時間、內容、組織形式,根據調查結果以及對口學校的特色和實際需求,有針對性的制定一套大課間體育活動方案,并逐步應用于地區其他鄉村地區的中小學。
(3)積極推進體育校園文化的建設
針對農村中小學校的體育鍛煉氛圍不夠濃厚,終身體育的鍛煉習慣尚未養充分養成,學校應發揮體育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獨特作用,幫助中小學校充分利用廣播、電視、網絡、課間音樂、教室、走廊、宣傳欄和新媒體平臺等,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營造格調高雅、富有美感、充滿朝氣的校園體育文化環境。
農村中小學是天學校體育最薄弱的環節,農村青少年體育素養的提升,對于提高農村居民素質水平,推動城鎮化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從政策上干預、實操上扶持農村及偏遠地區中小學體育迫在眉睫。通過對鄉村中小學師生體育綜合素養現狀的調研,針對體育美育浸潤行動計劃的總體目標、基本原則和主要任務開展工作,充分發揮師生力量,為體育課程教學、實踐活動、校園文化建設等方面提供指導和服務,探索制定出提升農村中小學生體育綜合素養方案,以對口中小學為中心,輻射帶動地區其他鄉村中小學生體育綜合素養的提升,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與健康觀審美觀。另外,通過充分發揮人才資源優勢,為鄉村中小學體育均衡發展提供優質教育資源,提高教學水平和教育質量,形成多方聯動、開放高效、富有活力的鄉村中小學體育新格局。
參考文獻
[1]余智.體育素養概念研究[J ]. 浙江體育科技2005(01)69-80
[2]王曉剛.體育素養:青少年健康成長的關鍵[N]2019.09.09
天津體育學院 天津 300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