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福存
在教育中,“懲罰是指通過給學生身心施加某種影響,使其感到痛苦或羞恥,激發其悔改之意,從而達到矯正的目的。”教育懲罰是一種出發點在于對學生的關懷愛護,不侮辱學生人格和不損害學生的身心健康,目的在于使學生認識到自己的過失,并能改正過失的教育方式。無論是從教育懲罰的內涵還是從教育懲罰的意義方面來分析 ,我們應該肯定教育懲罰的合理性,但我們無法忽視這一問題,即中小學教師在現實教育過程中存在著不少隨意性懲罰,缺乏適當的度的控制,把這種懲罰無度的現象歸納為:體罰現象屢禁不止,有關侵權事件的不斷發生;教師懲罰行為的隨意性大,在確定采取何種懲罰形式時無固定標準,缺乏科學性;學生的各種權益在懲罰的過程中得不到新生和愛護,常受到教師有益無益的侵害;教師對學生進行懲罰時,并未將懲罰的教育性放在第一位,而多是以懲代教,以懲了事,由此可見,我們必須在對學生進行教育懲罰時遵循一定的原則,才能實現教育懲罰的目的。
(一)教育性原則。懲罰的目的是使學生認識錯誤,并產生羞愧感,從而重塑其對紀律規范的虔誠尊重之情感,從而達到教育的目的。而在現實教育中,特別是剛參加工作的年青教師,工作熱情高,對學生嚴格要求,一旦學生犯錯誤,就怒火中燒,對學生的懲罰也是暴風驟雨,甚至對學生進行體罰或變相體罰,損害了學生的身心健康,不僅沒有起到 教育的作用,反而使學生畏首畏尾或自暴自棄,因此,在實施教育懲罰時,一定把促進學生的成長放在第一位。
(二)靈活性原則。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是不可預料的,學生犯錯誤的原因,動機等不盡相同,因此,在對學生實施懲罰時,應根據情況靈活處理,使教育效果達到最佳。如一位學生的作文沒有及時上交,在下一周的作文課上,教師做出了對該生的懲罰措施;不許該生寫本周的作文,剛開始時,該生為不用寫作文而沾沾自喜,無所事事,該生后來看了別人的作文后,深受啟發而文思泉涌,又為不能寫而抓耳撓腮,該生一再向老師道歉并保證及時上交作文后,才獲準寫作文。在這一例子中,老師能靈活用懲罰,并真正達到了教育的目的。
(三)教育懲罰的適度性原則。費斯廷格的認識不協調理論認為:懲罰的強度達到剛能喚起必需的行為和阻止不需要的行為而又會消除不協調時是最理想的,《易經》也認為,適度的小懲即可大戒。因此教師在做出懲罰規定時可以雷聲大,雨點小。懲罰應有分寸,不應使受罰者身心感到痛苦,只要他的心靈受到震動,思想上已有重視就可,更不應有壓制和逼迫的行為。懲罰不應是高高在上的訓導,不一定非得是冷峻的面孔、激烈的言辭,有時一個反唇相譏的幽默,一個嚴肅的表情暗示,就能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如一位班主任發現,所帶班級的學生遲到的現象有遞增的趨勢,“報告,”這位學生又遲到了,“怎么遲到了?”教師語氣平和,“睡過了。”學生汗涔涔地囁嚅著,教師示意學生回位坐下,同學們有些失望地騷動。“同學們,”教師真誠而懇切地說,“他沒有說假話,很誠實,他尊重老師,報告后經教師同意才進入教室;他努力過,從他臉上的汗可看出,這樣有禮,有節的遲到,我不能說什么呢?相信他以后不會這樣。”這樣的和風細雨,這樣的善解人意,怎能不令人心悅誠服。老師從學生的表情里分明讀到了內疚與歉意,讀到了感動與決心,不知是誰帶動鼓起了掌,掌聲經久不息。
教育懲罰是以教育為前提,以懲罰為手段,以不再出現要罰的行為為目的,只有教師在教育懲罰中講究一些策略,讓學生心悅誠服地接受懲罰,從而達到教育的目的,把握以下策略。
一、懲罰的說理性策略
在對學生實施懲罰時,一般應講清道理,告訴他錯在哪兒,為什么要對他進行懲罰,這樣做的效果往往比單純的懲罰要好。心理學家帕克等人的研究表明,單獨講清道理比單獨使用懲罰更有效,但都不如兩者結合使用時的效果好。根據費斯廷格的認知不協調理論,認知因素之間的不協調強度愈大則人們想要減輕或消除不協調關系的動機也愈強烈。說理的作用就在于它能使受懲罰者進一步體驗到認知上的不協調,從而增大態度轉變的心理壓力。例如:幾個學生課間因為踢足球而打碎了教室的玻璃,通過了解發現學生不是故意的,教師不妨換一種懲罰的方式:“踢足球是件好事,它可以鍛煉身體,培養集體主義精神,可是課間不是踢足球的時間啊,再說即使可以踢也不能在教室前面踢,你們說呢?教室前面場面小,踢足球很危險,萬一打碎玻璃扎傷了同學怎么辦?”這樣,被批評的學生會以為教師完全是為自己考慮,自然會主動承認錯誤,自覺地把玻璃安裝好,也不會在教室前踢足球了。說理性的懲罰曉之以理,不僅可以避免生硬的懲罰命令帶來的學生的逆反心理甚至怨恨,而且不能幫助學生認識錯誤的性質、危害、根源,認清為什么受到懲罰的道理,并提出改進的辦法和努力的方向,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懲罰的間隔,及時性策略
懲罰不宜濫用。泛濫無度的連續懲罰是一種災難。懲罰的威懾力將隨著懲罰的頻繁使用而逐漸減弱,而懲罰只有構成一種威懾而存在時,才會保持它的全部力量,因此懲罰只有越少用越好,現實中,一些經常受罰的學生對懲罰變得近乎麻木,他們對教師 懲罰之所以無動于衷,就是因為懲罰在他們身上使用的太頻繁了。懲罰之所具有的威懾力在這些學生高度的焦慮,擊垮他們的自尊,自愛的心理保護屏障,導致自輕自賤、自暴自棄。因此要采取間隔懲罰,并且罰期要短。每一次懲罰都發必須及時,即教師如果決定懲罰學生的不當行為或過失,最好隨時隨地予以糾正,發現學生犯了錯誤之后,必須及時進行懲罰。指出其錯誤所在及應該承擔的后果,延遲的懲罰,處理會因時過境遷而使學生忘記,淡化錯誤行為。懲罰的意義也不大。揭傷疤,算總帳做法易使學生產生情緒上的反感和對立,不利于學生從思想上認識錯誤和改正。
三、懲罰的一致性策略
該策略是指教師對學生的同一種行為應該持連貫和一致的態度,原來進行懲罰,現在就不應該熟視無睹;學校要管,家長就不應該阻攔。否則那種非連貫性的懲罰或家校雙方意見的不統一,必將導致對違紀行為的部分強化。這樣的部分強化將鞏固這些行為,甚至使這些行為成為習慣,使得教育者認為這些孩子簡直是頑固不化,殊不知這其實是由他們自己造成的。所以如果教師或家長一旦做出決定,使用懲罰去終止一種不期望反應,他們就應當行為一致,且在第一次使用時就極有規律。這就要求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教育懲罰后,與家長及時聯系,爭取家長的理解與支持,形成教育的合力。
四、教育懲罰后的撫慰性策略
盧梭曾說:“我們不能為了懲罰孩子而懲罰孩子,應該使他們覺得這些懲罰正是他們不良行為的自然結果。”教師在實施懲罰前后,必須和學生進行溝通,通過“促膝交談”、“心理接近”,讓他們知道為什么要懲罰他們,并且讓他們理解懲罰的意義,從而有利于實現懲罰的最終目的——為了兒童身心的和諧發展。對確屬自己懲罰有誤或懲罰過火,要坦誠表示歉意。如向學生說“其實老師真的不愿意懲罰你,看到你現在這樣老師心里甚至比你還難受,可是如果不對你的行為做出懲罰,可能你會越陷越深,希望你能夠理解老師。當然如果老師那些地方做的不對你還可以幫老師指出來,如果是老師的錯誤,我愿意真誠的向你道歉。”或者還可以對學生說“你什么都好,就這方面存在不足,實在可惜,你要是不犯這個錯誤,那該多好呀。”這種方式即達到了懲罰學生的目的,又體現了老師對學生的理解和關心,寥寥數語,效果卻很明顯。但是,批評后一般不要立即找學生解釋,也不要一邊解釋,一邊否定先前的批評。否則,不但不利于學生認識錯誤,還會有損于教師的威信,危機今后的教育效果。
教育不僅要發展智力,開發潛能,更重要的是塑造學生全面的人格,使學生在任何時候都能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在社會中生活。教育懲罰作為古老的教育手段沿用至今,期間受到許多大教育家的肯定,必然有其合理性和不可替代性。
山東省寧陽縣第二十一中學 271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