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菡 王旭
摘要:針對鄉村版未來社區的特點,本文剖析鄉村未來社區養老服務發展面臨的瓶頸,提出通過多主體協同,提升醫療護理、健康管理、社區生活管理服務水平,使用適老化設備、精益化數字管理平臺等,提高智慧養老服務的精準性,助推構建鄉村版未來社區健康場景,以期為今后未來社區養老服務產業轉型升級提供科學咨詢和參考依據。
關鍵詞:鄉村版未來社區;智慧養老;發展路徑
一、引言
近年來,隨著信息科技的快速發展,智慧社區、共享社區、健康社區等各種社區建設思想探索不斷涌現。2019年浙江省政府印發的《浙江省未來社區試點工作方案》中把數字化作為建設未來社區的重要抓手之一,將技術創新和社區生活品質提升有機融合,以九大場景打造新型城市功能單元,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進步。借助5G、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智慧養老”逐漸融入到未來社區中。
二、鄉村未來社區智慧養老發展面臨的瓶頸
X鎮交通便捷,是L縣南部山區經濟、文化中心,L縣提出在X鎮打造鄉村未來社區,堅持人本化、生態化、數字化、融合化等“四化”理念,帶動生態、智慧等場景,打造“歷史風貌鄰里樣板、鄉愁文化社區標桿”的鄉村未來社區。目前X未來社區健康場景建設面臨著一系列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養老觀念轉變與養老產業發展速度不對稱
自古以來,我國傳統社會就十分注重“孝”的倫理規范.目前,老齡化進程加速,養老保障需求持續提升,隨之而來的養老產業發展勢頭迅猛,根據《“十四五”規劃綱要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十四五”期間我國將完善養老服務體系,重點發展社區嵌入式養老、醫養康養和智慧養老等領域。依托于新型技術的全新養老模式的涌現影響子代孝老行為的發展,沖擊了傳統的家庭養老觀念,鄉村版未來社區內的老年人傳統生活方式開始改變,身心發展受到影響,養老觀念重塑需要一定的時間。
(二)智慧養老服務供給側與老年人實際需求側不平衡
X鄉村版未來社區中老年人以居家養老為主、社區養老為輔,盡管依托互聯網和數字化管理打造公共服務中心,公社食堂、智慧感應路燈桿等已投入使用,能為老年人解決部分生活問題。但缺乏針對居家養老的智能化設備,養老配套設施智慧水平有待提高,存在重物質、輕情感的問題。缺乏專人管理,導致信息錯配或更新緩慢,養老服務無法精準地滿足老年人的需求。因此未來社區中智慧養老服務供給與老年人實際需求不平衡、不匹配的問題仍然突出。
(三)政策投入與社會資本投入不充分
智慧健康場景的打造涉及政府頂層設計、社會資本投入、老年人與家庭參與等多主體多資源的協同。對全民康養方面缺乏政策投入,尚未制定社會資本進入未來社區養老領域的行業規范,也缺乏養老服務的評價監督機制。目前X未來社區主要依靠政府與北京世紀千府國際建立設計方案合作,與上海鄉伴文旅集團建立專項運營合作,與衢州學院建立全方位合作關系,依賴于縣里的財政資金支持,市場化和智慧化程度不高。從長遠發展來看,政策與社會資本后續仍需加大投入。
(四)老年群體數量與專業服務人才數量不匹配
未來社區中亟需同時具有醫護、心理咨詢、信息數據處理能力的復合型護工。X未來社區目前沒有專業的老年服務人員,老年人服務工作仍以鄉鎮民政助理員為主。在生活照料及健康護理領域,傳統觀念普遍認為照顧老年人是臟活累活,自身職業認同感低,護工隊伍聘用對象僅限于臨近農村地區的中年婦女,學歷較低,缺乏醫療護理專業知識。盡管智慧護理設施正在不斷研發和更新中,但是專業老年護理設備的質量參差不齊,專業性能有待提升。
三、構建鄉村版未來社區健康圖景的發展路徑
構建鄉村版未來社區健康圖景,關鍵是通過多主體協同,提升醫療護理、健康管理、社區生活管理服務水平,使用適老化設備、精益化數字管理平臺等,提高智慧未來社區養老服務的精準性。
(一)加強宣傳引導,提升養老參與主體的接納度
一方面,利用互聯網技術、大數據分析技術和云計算平臺推進未來社區中智慧醫療健康服務、智慧社區綜合服務減輕年輕人對父母的“贍養”壓力,通過遠程監控和遠程照料提高照顧效率,緩解社區照料的壓力。另一方面,智慧養老可以提高老年人的自理能力,在便利生活之余通過互聯網與親朋好友保持聯系或通過上網打發時間。因此,要加強對老年人及其子女的宣傳引導,分析智慧養老的優勢,轉變傳統的養老觀念。
(二)了解老年人需求,提升智慧養老服務供給主體的精準度
通過智能化技術提升醫養產品的智慧屬性,并建立智慧醫療養老
信息檔案。老年人身體機能逐漸衰退,面臨記憶力減退、活動不便、生活不能自理、殘障、精神空虛等諸多問題,對養老設施的要求日益增多,因此,智慧健康養老服務旨在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智慧居家養老產品如智能家居產品、健康管理類可穿戴設備、自助式健康檢測設備、智能養老監護設備的適老化設計也尤為重要,以便提供精準智慧養老服務。
(三)加大政策投入,提高投資主體的積極性
政府應加快推動制定未來社區智慧養老產業的政策規范建設,建立和完善智慧養老服務的需求評估制度以及社會評估體系,積極推進相關標準和規范的制訂,推動服務質量控制和統一的制度建設,并積極推進未來社區智慧養老服務的技術合作和市場拓展。通過調動民間資本,引進具有優良管理經營經驗的社會資本方,由其負責未來社區中智慧養老服務的運營管理等。老年人及子女通過在信息化平臺反映需求信息,由平臺界定各服務類型,為老年人提供多樣化、個性化養老服務。
(四)引進專業團隊,提升智慧養老服務操作主體的專業性
合理利用衢州學院的校地合作關系,通過高校培養智慧養老服務綜合人才,以此來滿足老年人基本生活照料、醫療護理等多方面的需求。通過組建專業團隊負責智慧養老服務的推動與實施,包括智慧技術操作人員、管理人員、護工、心理疏導員等,真正做到了解老人需求、照料慰藉,實現智能化養老。吸引大學生和社會青年加入到志愿服務團隊中,他們具備基本技術知識、富有愛心,綜合服務能力較強,可以滿足老年人對于科學知識和操作專業設備的需求。
鄉村版未來社區有其獨有的特點,居民間互動和內聚力強,老年人較多,為智慧養老服務提供了很大的市場空間,應在滿足老年人物質生活需求的同時通過智慧技術滿足他們的精神需求,真正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樂。
參考文獻
[1]柴賢龍、徐呈程、靳麗芳、沈潔瑩、洪祎丹.關于浙江未來社區建設若干重大問題的對策建議[J].科技創新管理,2019(03):65-67.
[2]郎曉波.對推進杭州“未來社區”建設的思考[J].探索,2019(39):50-52.
[3]李濤、董敬畏.數字社會[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9:124-137.
作者簡介
1、葉菡(1988-)性別:女,籍貫:浙江龍游,學歷: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會學,單位:中共龍游縣委黨校。
2、王旭(1991-)性別:女,籍貫:浙江桐廬,學歷: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會學;單位:中共龍游縣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