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有視障患者1700多萬,全盲接近600萬。盲文作為盲人的專用文字很少被普通人熟知,文本介紹了盲文和盲文圖書出版的發展和現狀,呼吁全社會關注視障群體。
關鍵詞:盲文;盲文圖書;數字資源
盲文是用由一到六個浮雕點組成的,根據規則,這些點的相對位置表示不同的字母數字字符的編碼。閱讀者通過指尖觸摸識別實現閱讀。盲文已經被改編成幾乎所有已知的語言,是世界各地盲人必不可少的工具。盲人使用的書籍是盲文圖書,在一般書店并不常見。很長一段時間,這是盲人閱讀的唯一途徑,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有聲讀物和輔助閱讀工具的出現,開啟了盲人閱讀的新天地。
一、盲文的由來
關于盲文的起源眾說紛紜,學界比較公認的說法是起源于公元1517年西班牙人弗蘭西斯格·路克斯(Francesco Lucas),他將字母刻在木板上,通過模的方式,教人認字。雖然與現在的點字盲文有本質區別,且不能解決書寫問題,但這被認為是盲文的思想的起源,為點字盲文的發明、演變和發展提供了靈感。19世紀初,法國的一位軍官巴比埃創造了“夜文”,由12個凸點組成的圖形編碼系統,最早是用于部隊夜間作戰時的溝通工具,具有隱蔽性和保密性。作為夜間光線較差時使用的“夜文”,同樣適用于盲人。由于不能拼讀、沒有標點,未形成系統的文字表達功能,加上歷史原因,“夜文”并未得到普及,但形成了點字盲文的雛形。
類似于“夜文”這種規定點數的盲文很好地解決了書寫問題,在不久后的1842年,法國盲人路易·布萊爾在受到“夜文”啟發,在巴黎皇家盲人學校發明了6點制盲文,為了解決拼讀問題,他還將字母與符號對應。通過不斷優化,后期版本還對加符字母和縮寫也做了精心設計,大大提高效率。得益于布萊爾盲文體系的諸多優點,盲文在法國很快得到了普及,并迅速傳到了世界各國,為各國盲文發展提供了借鑒。
二、漢字盲文的發展
據現有文獻和考古結論,中國歷史上沒有出現過普遍流傳的盲文體系。中國最早出現的盲文可追溯到1874年,英國傳教士穆威廉 (William Hill Murray) 在北京創辦了中國的第一所盲人學校,北京市盲人學校的前身“啟明瞽目院”( Hill Murray Instute for the Blind),盲文從那時起在中國出現。當時使用的盲文是布萊爾盲文體系英文版,通過與中國學者的合作,根據《康熙字典》的音序編排演化出了中國最早的漢語盲文被稱作“康熙盲文”,全套包含408個音節,故又被叫做“408”盲文。1900年,英國女傳教士葛爾南在基礎上編制了基于南京話的盲文“心目克明”,得到了小范圍了普及,還用此印制了小學課本。后來,上海盲人教師王湘源以“心目克明”為基礎,改進制訂出了一套聲韻調雙拼的的漢語盲文,被稱作“心目克明倆方字”。該盲文在當時的上海很受歡迎。
由于解放前我國漢語沒有得到統一,各類學校以方言教學為主,因此衍生出來大量的方言盲文,出現了粵語盲文、閩南語盲文,四川盲文等各類語系的盲文,不利于盲文的推廣和普及。新中國成立后,盲文被得到重視,盲文統一工作被提上日程。教育部黃乃等人參照布萊爾盲文體系,在“心目克明”等盲人的基礎上,經過調整和創新,于1952提出了以普通話為基礎,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采用分詞連寫方法拼寫普通話的《新盲字方案》。次年,該方案被國家批準推廣,至此,中國有了統一的盲人文字。并很快在全國的盲校,社會福利團體、盲人推拿等場所普及,沿用至今,被稱為現行盲文方案。2018年,為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和《國家手語和盲文規范化行動計劃(2015-2020年)》,滿足信息時代盲文發展的需要,《國家通用盲文方案》由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規范標準審定委員會審定,經中國殘疾人聯合會、教育部、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同意,作為語言文字規范發布。本方案解決了閱讀盲文時猜測讀音問題,提高了盲文的表意功能,為盲文的發展保駕護航。
三、盲文圖書出版
我國正式盲文出版物問世在1953年,李玎試驗成功了國內首個盲文鉛字排版印刷技術,隨后出版了中國第一本盲文圖書《誰是最可愛的人》。開辟了我們我國盲文出版事業的新紀元。1954年, 《盲人月刊》創刊,這是由中國盲人福利會創辦了的盲文綜合性期刊。創刊50多年來,為推進殘疾人信息無障礙工作做出了重要貢獻。
成立于1953年的中國盲文出版社是中國唯一一家公益性的盲文出版專業機構,肩負著提高盲人科學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質的重任,現隸屬于中國殘疾人聯合會。由于專業性和公益性,國內現存的大部分盲文圖書都來自盲文出版社。與普通紙質出版物相比,盲文出版物成本相對較高,主要來自于紙張材料和人工成本,盲文圖書需要同時滿足耐用性和盲文印刷的硬度要求,造價較高。盲文圖書素材主要來自普通圖書,因此出版盲文圖書首先要將普通圖書翻譯成盲文,工作量巨大,雖然有計算機輔助技術,但人工勘校的工作量依然繁重,通常為了保證質量,要多人勘校。
四、數字化盲人出版物
新中國成立以來,盲文出版事業得到了黨和國家的大力支持,盲文圖書出版量逐年增長。但由于盲文出版物出版單位不多,出版周期長,工藝復雜、成本高,種類少,發行銷售渠道等因素,盲文圖書很難滿足信息時代盲人對知識和信息快速更新的需要。為了滿足殘疾人日益增長的文化和溝通需求,讓所有人都能享受到信息時代的紅利,保障盲人的在新時代的權益,本世紀初,盲人圖書信息化出版應運而生。經過多年發展,衍生出了電子圖書、有聲讀物、電子盲文、學術論文、期刊雜志、視頻講座、口述影像等門類,極大豐富了盲人讀物的類型和內容。讓盲人足不出戶就可以在家里使用信息化終端“讀書看報”。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各地盲人圖書館陸續配備了視障閱讀輔助設備。
數字資源建設是數字化盲人出版的關鍵環節,目前主要以有聲讀物為主,有聲讀物資源建設一次性投資,免去后期出版成本,易儲存,易傳播,深受盲人的歡迎。有聲圖書資源數量不斷增加,以中國盲文圖書館為例,截至2014年,館藏有聲讀物近3000種。但從內容上看有聲讀物主要以醫學保健、歷史文學為主,學科門類不齊全,近期的理論研究、科學技術發展等時代特征明顯的內容涉及較少,資源建設還需要加大投入,填補一些學科內容上的空缺,以滿足大部分盲人需求。
五、結語
維護殘疾人的合法權益,保障殘疾人平等地充分參與社會生活,共享社會物質文化成果,是社會文明的體現。我們盲文普及、盲文圖書出版和盲人數字化資源建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但受各方面因素影響,盲人的“讀書”之路仍然布滿荊棘,還需要進一步加大投入,統籌各方資源,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解決設備研發、資源建設和版權等問題,為盲人朋友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提供更豐富的閱讀方式和內容。
參考文獻
[1]陸賚.盲文漢字字體設計的方法、過程與展望[J].美術大觀,2021,{4}(01): 166-168.
[2]謝朝穎.簡析70年來我國盲文出版物的發展[J].出版廣角,2019,{4}(18): 40-42.
[3]鐘經華.國家通用盲文方案特色解析[J].現代特殊教育,2018,{4}(23):23 -25.
作者簡介
韓偉玲 (1984-) , 女, 漢族 ,浙江寧波,碩士, 館員, 研究方向:圖書館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