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楠
一、區位資源得天獨厚
園區所地處遼河下游三角洲中心地帶、遼河入海口,屬新生代沉積盆地,境內沼澤河灘坑塘星羅棋布,大小河流交錯縱橫,葦塘數百萬畝連片,溫帶大陸性半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雨熱同季、干冷同期、溫度適宜、光照充裕。常年平均氣溫為10.5℃,年降水量650毫米,日照時數2700小時,氣候相對較為溫暖,土壤偏堿、晝夜溫差大,無霜期長,適宜的氣候、資源及沿海地理優勢,有利于水稻等農作物的營養積淀,素有遼寧“南大荒”之美譽,所產盤錦大米以“自然純凈、營養豐富、晶瑩剔透、清香適口”在國內外市場廣受贊譽。園區地處渤海入海口,為河蟹的海水孵化、淡水生長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海水和淡水資源,所產盤錦河蟹肉質鮮嫩、風味獨特、營養豐富,遠銷全國及世界各地。因此,園區所在地盤錦市有關東魚米之鄉、蟹都之稱。
(一)主導產業高度集聚
產業園農業產業主要以稻米種植和河蟹養殖為主,其產值占園區總產值的28.4%。
(二)產業融合發展緊密
圍繞大米、河蟹加工,打造以和田、千鶴等米業有限公司為核心的大米精深產業鏈,以光合、每日、滿達水產企業為核心的河蟹精深加工產業,積極推進產品出口創匯,增加產品附加值。
園區依托稻蟹種養農業,圍繞休閑垂釣、歷史文化、民族風情、農耕文化等主題,打造了一批認養農業、景觀農業等特色的休閑農業產業,連續成功舉辦“稻草藝術節”、“印象遼河口插秧節”等大型旅游文化活動、2015年被農業部授予“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省級全域旅游示范縣”稱號。
(三)品牌建設成效顯著
大洼區水稻基地獲得“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基地”稱號,盤錦大米獲得“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稱號,并注冊了“盤錦大米證明商標”。2007年獲得中國名牌產品、中國馳名商標,2017年榮獲中國農業品牌建設學府將政府貢獻獎,并多次獲得“消費者最喜愛的中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打造了盤錦北方農業技術開發有限公司、盤錦光合蟹業有限公司、盤錦千鶴米業有限公司等一批企業品牌。2017年盤錦大米以區域品牌價值496.83億元位居遼寧區域品牌價值評價之首。
“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成功通過農業部驗收并授牌;區、鎮、村三級農產品安全監管體系全面建成。
(四)科技創新驅動有力
在國內首創稻田養蟹技術;首創河蟹生態育苗技術;在河蟹工廠化人工育苗、室外土池生態育苗、稻田養殖、新品種選育等技術上取得了國內領先的科技成果。作為“稻蟹共生”技術模式的研發推廣單位。
依托全區稻蟹技術模式推廣單位,成立了技術指導專家組,采取日常指導、專題培訓等方式,結合現場教學等多種形式進行農業標準化生產技術普及,引導農民進行農業標準化生產,培訓稻蟹專業技術人員,建立了完善的稻蟹種養技術人才隊伍。
通過品牌、技術、服務銷售等領域的合作,推行“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現代農業發展模式,通過與農戶簽訂生產收購訂單,實現“大市場”與“小生產”的無縫對接,增強農業生產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建立穩定的購銷關系,并根據市場情況,隨時調整收購價格,確保種植戶穩定收益。
同時,利用科技創新取得的成果成績,積極開展科技服務三農工作,推動特色農業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二、功能定位、思路與目標
(一)功能定位
立足資源環境稟賦和農業生態環境安全功能,緊緊圍繞有機稻米、河蟹養殖兩大主導產業,推進標準化稻蟹基地建設,加快推進種養循環,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流通產業,深入挖掘休閑農業發展潛力,增強物質裝備、科技人才、質量安全、市場品牌體系保障能力,建立集科技研發、標準化生產、加工、物流、交易展示等五大功能于一體的高效農業產業園,產業融合、農戶帶動、技術集成、就業增收等能力不斷提升,建成高起點、高標準的稻蟹現代農業產業園。
以標準化稻蟹種植基地建設為抓手,強化產學研聯合,努力推進稻米、河蟹的生產專業化、集約化和標準化,最大限度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推廣應用產地追溯、綠色防控、數字化精準種養循環等先進技術裝備,建成稻蟹種養循環的大基地。
依托北方現代農業、光合蟹業有限公司等一批龍頭企業、合作社,構建稻米與河蟹生產、加工、收儲、物流、銷售于一體的農業全產業鏈,充分發揮休閑農業的巨大優勢,推動農業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重構和演化升級,建成一二三產業相互滲透、交叉重組的融合發展區。
(二)建設思路
堅持稻米產業高質量發展,立足稻米和河蟹產業,以“綠色、生態、循環、集約”為主攻方向,深入推進綠色種植基地規模化、農產品加工精深化、生產過程綠色化、產業要素集聚化“四化”建設,加快農產品加工流通水平,提升農業科技支撐源動力,促進農業生產、加工、物流、研發、示范、服務等相互融合和全產業鏈開發;加大新型經營主體培育力度,強化物質裝備、科技人才、質量安全、市場品牌體系支撐,創新農民利益共享機制,全力打造產業化龍頭企業帶動、現代生產要素聚集的綠色農業產業集群,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示范引領區域農業結構調整、綠色發展和農村改革。
(三)建設原則
充分發揮政府的推動作用,通過規劃引領、機制創新、政策支持和配套服務,更好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積極引導鼓勵市場主體在產業發展、投資建設、產品營銷等方面發揮主導作用,形成多種有效建設模式。
立足資源稟賦,突出發展優勢主導產業,拓展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堅持以農為本,挖掘農業多種功能,推進一二三產深度融合,強化科技、人才、體制機制創新驅動能力,不斷提升產業發展水平。
堅持城鄉統籌、開門辦園,發揮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帶動作用,注重吸引多元主體、全社會力量參與產業園建設。堅持為農、貼農、惠農,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帶動農民就業增收,讓農民分享產業園發展成果。
發展綠色產業,創設綠色政策,推廣綠色模式,大力推行農業節水,建立綠色、生態、循環、集約發展長效機制,全面實現種養循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