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
為適應全球化發展需要,20世紀80年代掀起了以英美為首的席卷全球的行政體制改革的浪潮,被學界普遍看作是“政府重塑”的新公共管理運動,在以“顧客滿意”為導向的原則下,非營利組織等私人民間組織參與到公共產品的提供中來,相對集中的政府權力得到控制,供給效率顯著提升,并給中國的政府改革提供了寶貴經驗。
自我國實施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體制建立以來,傳統政府集權的管理模式和日益臃腫的機構設置受到來自多方的挑戰。為此,黨和國家進行了多輪體制改革,力求建立一個高效的、服務的、有限的新型政府。一直以來,傳統的政府組織體制具有以下弊端:
(一)政府職能與內部關系界定不清
長期以來,我國政府沒有一個較為明晰的角色定位,長期把自身定義于社會的管理者而不是服務者,缺乏人民主體意識與服務精神。并且自身組織的層級劃分、職能確定、分工協作體系存有較大問題,政企不分、政社不分、政市不分、政事不分已成為常態。
(二)機構龐大、結構僵化
隨著社會對政府管理要求的不斷提高,政府組織的職能更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政府規模不斷擴大。所帶來的一系列負面效應諸如行政命令傳導不暢、行政成本上升、行政效率下降的問題,阻礙了政府管理能力的提升。雖然經過多次改革,但卻依然逃不出“精簡-膨脹-再精簡-再膨脹”的怪圈“。
(三)人員選拔、薪酬、晉升、考核制度不完善
公務員隊伍長期奉行的“能進不能出、能上不能下”的原則滋生了一批渾水摸魚的工作人員,與此同時,真正能力突出的人才由于晉升和考核制度的部分缺失得不到重用,所帶來的不僅僅是整個工作人員缺乏進取心和創新精神,還會讓整個政府組織也陷入到散漫的境地中。
(四)財政壓力過大
政府的財政壓力直接來源于日益龐大的政府規模和不裁不汰的冗員,政府財政開支除了公共物品的供給之外,還有維持其本身運轉的開支,使得政府的財政壓力逐年擴大,另外,組織內部的公款吃喝得不到有效遏制,也成為財政負擔的一個因素。
二、政府改革的趨勢
(一)從低效政府到高效政府
效率是行政管理的生命,是政府真正做到讓人民滿意的直接體現。首先國家行政機構歷次改革都從問題產生的源頭出發,大力推進在大部制統領下的“一站式”服務改革,爭取讓群眾只跑一次,致力于破除傳統政府機構職能交叉、推諉扯皮的問題,解決“證難辦、臉難看”的行政弊端,力求真正意義上的提升行政效率。其次,政府越來越注重管理的民主性,一改過去政府決策缺乏科學性、民主和體制過分集權管的死的落后觀念,釋放公共組織人員的創造性和活力。二改過去“人治”思想,推進法治化建設,保證各項公共事務都在法的范圍下有序進行。最后,把電子信息技術與政府管理模式相結合,推進電子政務建設,打造新型數字化政府,不僅減少了組織行政成本,提升了行政效率,更是成為提升群眾滿意度,保障人民基本權利的重要舉措。
(二)從管制型政府到服務型政府
管制是計劃經濟時代政府職能的顯著標志,已不再適應當今全球化背景下政府工作的開展和職能的實現,傳統的全面管理理念正逐漸朝著適度管理的方向轉變。隨著“以人為本”的管理觀念逐漸深入人心,服務人民已經成為新時代政府工作的重點。為了貫徹這一理念,政府首先必須以人民的利益為根本出發點,建構更加廣泛和全面的公共服務體系,做好社會保障的工作,推進社會資源的均等化和公平化分配,貫徹社會公平的理念。其次政府必須把權力交還給社會,交還給人民,堅持讓民做主,保障公民的權利,最后政府必須增強其公信力,改變以往政府的管制型形象,促進政策的民主化,提升人民的政治參與程度,從長期管理者的形象轉變時代所需要的服務者,真正實現服務型建設的建設。
(三)從集權政府到分權政府
市場經濟條件下需要政府重新調整定位。地方與中央權力的分配問題從我國古代社會以來就是一個備受關注的問題,呈現出地方權力不斷削弱,中央權力不斷加強的發展脈絡。改革開放以后,我國政府普遍實行簡政放權,發揮了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通過下放對生產經營權、一般投資項目和資質資格審批權等下放給地方,加快體制機制創新,使企業和產業在公平的市場競爭中優化升級,為轉型提供“源頭活水”。同時,加快企業工商登記等制度改革,大力發展中小微企業和服務業,提供更廣就業門路、更多就業機會,從根本上解決就業難的問題。讓地方政府可以結合本地情況建立擁有較大自主權的地方治理體系,推動了地方行政體制改革與民主性的結合,促進城市治理能力的提升。
三、政府改革中的思考
(一)在全球化浪潮中更新政府管理理念
換句話說,全球化背景下的政府管理理念就是全球治理的理念,如今世界愈發的連結為一個整體,任何局部性的治理危機都有可能演變為全球性的治理危機,例如全球性的公共衛生事件、全球金融危機等。因此,必須要在互相承認主權的前提下進行多方談判,建立多方協作機制,要求各國政府提供全球性的公共物品已解決全球性的問題。二是要加強對外開放的管理,對外開放是一個依據市場實際情況逐漸深入的過程,邁步過大只會使得市場無法進行反應,損害國家利益。
(二)大力支持第三部門的發展
在當今變化多端的社會環境中,第三部門的發展成為具有全球化趨勢的社會演變趨勢之一。有效的市場機制和民主政治離不開發達的第三部門支持。對于正在經歷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過渡的中國社會而言,第三部門的產生和發展有其特殊的歷史背景和現實狀況,如今它第三部門的出現成為我國政府深化改革的一劑助推劑,新時代背景下把第三部門納入到治理的主體范圍中來,可以彌補政府在公共物品提供過程中的失靈現場以及在一定程度上防止第一部門的權力尋租及腐敗問題,克服市場失靈等消極因素。
(三)切實貫徹人民理念
政府所要踐行的人民主體理念不是停留在口頭上得口號或一句形式主義,而應該切切實實體現在公職人員得具體行動中來。民主觀念已經深入人心,政府的一切行政行為都應該是人民利益的表達。政府改革要堅持一切工作以人民為出發點,把保障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政府工作的最高目標,把人民是否滿意作為評判政府工作完成情況的價值尺度,確立執政為民的服務理念,并把公眾的需求作為政府工作的基本導向,樹立為人民服務的意識,更加深入鞏固人民的主人翁地位。
(四)法治而不是人治
人治是改革開放以前我國政府管理的主要方式,因而我國的法律觀念淡薄,制度存在缺失,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執法不公的問題長期存在。而改革開放以后,“法”的觀念逐漸深入人心。法治體現的是用人民的意志和依靠社會發展規律的法律治理國家,而不是依照個人意志、主張治理國家;要求國家的政治、經濟運作、社會各方面的活動通通依照法律進行,而不受任何個人意志的干預、阻礙或破壞。自1997年黨的十五大提出這個概念之后,我們國家的法治建設就提上了日程。現如今,依法治國已成為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之一,也成為新時代我國深化政府體制改革和推進公共管理模式改的關鍵點。
參考文獻
[1]涂譞.大部門體制改革主要問題初探[J].法制與社會,2010,(20):151-152.
[2]鄧曉益;廖益.在全球化背景下看中國公共行政改革[J].云南行政學院學報,2003,(03):26-28.
[3]徐建華.全球化背景下的政府職能改革[J].南京財經大學學報,2003, (04):33-35.
[4]王健;伊澤鴻.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制度變遷與中國政府體制改革[J].理論月
作者簡介
龍泉霖1997——,男,漢族,云南省昆明市,云南民族大學行政管理專業研究生在讀,行政管理體制研究,云南省昆明市,65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