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鄉村社會作為整個社會的組成單位,在整個社會的發展過程中有著不可忽視的巨大作用。在傳統的中國社會中,國家的行政機構并未滲透到鄉村一級,“自封建制度建立以來,就形成了一種模式,即國權不下縣,縣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倫理,倫理造鄉紳”①。新中國成立以后,撇棄了以往的鄉村紳士治理體系,采取了不同形式的鄉村治理模式,為建國初期的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經濟發展,恢復生產力水平提供了堅實的基礎。任何一種治理模式,如果與社會存在的發展不相符合時,必然會產生一定的社會矛盾,顯現出其弊端。
關鍵詞:新中國成立初期;鄉村治理;歷程
一、新中國成立初期鄉村治理的措施
新中國成立以后,面臨著兩大任務,一是要大力發展工業,二是要逐步發展城市,恢復城市在戰爭中被破壞的地方,推動城市化的發展。因而逐步確立了優先發展工業的戰略,優先發展工業并不是要拋棄農村,必須使二者結合起來發展。但是,由于建國初期工業基礎薄弱,工業的發展必須依賴于農業的發展,城市的發展也需要農村的支持。因而必須加強對于農村社會的治理,使農村和農業更好的配合城市和工業的發展。新中國成立初期的鄉村治理,主要包括:
(一)廢除歷史遺留的鄉村治理制度
“廢除保甲制度,建立鄉政府,隨后區鄉數量逐漸增加”②;設立土地改革工作隊,使政權接觸到基層的人民大眾,加強政治動員,使基層群眾參與到鄉村社會的基層治理活動中去;主要實行民主建政政策,實行一種民主集中制的制度,體現在代表會議職能明確為民主選舉,撤換原有鄉鎮干部,干部由民主選舉產生;發動基層民眾參與到中國共產黨所策動的一系列社會改革當中去,充分發動群眾參與到基層治理中去;鎮壓反革命運動,肅清反動勢力,純潔政權組織等措施,這些措施在很大程度上鞏固了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鄉村社會的治理,推翻了固有的落后統治,為鄉村社會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鄉村治理網絡的逐漸建立與完善
農業合作化運動的開展,農村建立互助組、初級社、高級社等鄉村基層組織,使鄉村社會更趨向準行政化,形成了農村社會的有效控制,體現了政黨下鄉、政權下鄉,效果顯著,中國共產黨和政府在廣大鄉村社會的組織網絡逐漸建立和健全起來。并且,中國共產黨在鄉村整合和經濟發展中發揮主導作用,中國共產黨和政府政權力量控制、整合社會能力得到前所未有的強化,這使得鄉村治理體制中的社會自治力量的作用逐漸被邊緣化。
(三)加強鄉村社會黨、團組織建設
加強鄉村兩級基層黨、團組織的建設,采取了鄉設黨、團的委員會,村設黨、團支部及小組的方式。一般先設立青年團組織系統,然后建立共產黨的組織系統,通過吸收經過考驗的農村中的農民骨干,加強中國共產黨在鄉村社會中的領導力量,而這種黨、團系統在農業合作化運動時期更進一步的得到了發展和鞏固。
二、對于新時期鄉村治理的幾點思考
(一)鄉村治理應當將內外因相結合,統籌兼顧進行治理
由于研究背景處于新中國成立初期,當時的國內資源匱乏,國內國際局勢相對不穩定,支前委員會相應成立,農村社會需要支援解放軍。再者,臨時權力性質的支前委員會開始進入農村社會的最底層,這為中共重組農村社會關系奠定了基礎。設鄉建政,鄉的細分產生了一系列的影響,使黨和政府能夠更為直接接觸到農村基層,加強了對農村各方面的控制,使統治階級的階級統治更為有力,控制了農村社會也就控制了中國社會;中央政權的介入加強了對農村基層政權的監督,使基層政權的建設更加規范化,逐步走向中國共產黨所希望的方向。
(二)鄉村治理應打破封建落后的意識形態封鎖
中國小農經濟持續時間久遠,久而久之形成的小農思想短期內難以根除,此時的小農自私狹隘的封建落后思想相當嚴重;再者,過渡時期生產力的發展較為低下,生產關系方面發展也較為遲緩,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相互作用對于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并沒有產生應有的效果。在農村社會的調整過于注重生產關系的變革,而未使生產力大幅提升,從而使其二者不相匹配;再次,改造農村社會,重構農村社會關系,要與農民的思想貼近,深入了解農民的思想實際,從根源下手,改造農民思想以促使其行動,激發農民自我改造的積極性,而并非是行政權力的直接介入。
(三)鄉村治理發揮鄉村成員的主體性作用
農村社會的發展,其主體在于農民,重組農村社會的權力組織形式,其主體還是農民,不能僅僅局限于在形式上將農民聯合起來,而應注重解決農村社會存在的基本問題,將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的關系調整妥當,使農民真正的走向社會主義,而不是背離社會主義的發展方向。對待現當代的農村問題,村民自治已然處于規范化。但是,以往的問題就不復存在了嗎?農村社會的問題依然層出不窮,農村社會的治理需要新的手段和措施來解決,農村社會的自治體系與國家政權的發展密不可分,需要用更為合理的方式來調整。
參考文獻
[1]程歗.晚清鄉土意識[M].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1990年.
[2]毛澤東選集:第一、二、三、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3]秦暉.田園詩與狂想曲[M].中央編譯出版社,1996年.
[4]賀雪峰.村級組織制度安排與創新[M].紅旗出版社,1999年.
[5]秦暉.傳統十論—本土社會的制度、文化及其變革[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年.
[6]徐勇.鄉村治理與中國政治[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7]費孝通.鄉土中國[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8]陳益元.建國初期農村基層政權建設研究:1949-1957[J].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6年.
[9]梁漱溟.鄉村建設理論[M].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6年.
[10]張靜.基層政權:鄉村制度諸問題[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11]賀雪峰.鄉村社會關鍵詞[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10年.
[12]王先明.中國近代鄉村史研究及展望[J].近代史研究,2002年.
[13]李良玉.建國初期的土地改革運動[J].江蘇大學學報,2004年.
[14]楊國英.建國以來中國的鄉村治理模式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
[15]趙潞.明代農本思想究要[D].云南大學碩士論文,2013年.
[16]朱余斌.建國以來鄉村治理體制的演變與發展研究[D].上海社會科學院碩士論文,2017年.
注釋
①秦暉:《傳統十論—本土社會的制度、文化及其變革》,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年,第12頁.
②陳益元:《建國初期農村基層政權建設研究:1949-1957》,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6年,第24頁.
作者簡介
王飛飛(1995—),男,漢族,陜西寶雞人,碩士在讀,單位:蘭州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馬克思主義理論專業,研究方向: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單位所在省市郵編:甘肅蘭州郵編:730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