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苗族鼓藏節是苗族眾多傳統節日中最隆重、歷時最長久的節日,作為一種苗族宗教祭典活動,在2006年5月國務院將其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之間融合有利于優勢的文化發揚光大,有利于弱勢文化揚長避短、為己所用;與主流文化的融合是其民族建設和發展的重要方式,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是民族文化趨向主流、發揚光大的重要途徑。本文通過對雷山縣苗族鼓藏節文化的調查、習俗的調研和對當地文獻資料調取,從苗族鼓藏節文化變遷過程、變遷原因、變遷影響、保護傳承幾方面,就文化交流視域下苗族鼓藏節與社會主義文化的融合、鼓藏節文化的發展前景展開論述和研究。
關鍵詞:文化融合;鼓藏節;變遷
引言
鼓藏節最為苗族文化的代表,是支撐整個民族文化的頂梁柱。在研究苗族文化時,最先研究的就是鼓藏節,它是苗族歷史與文化的百寶書,也是體現苗族文化的全方位。雷山縣是苗族聚集地之一,擁有豐富多彩的苗族文化風情。這里的鼓藏節特色、且具有代表性,為此本文將以雷山為例,從文化交流視域探討一下苗族鼓藏節的變遷及其影響,一邊促進苗族鼓藏節文化與社會主義文化文化交融,增強苗族人民的文化自信與自覺。
一、文化融合視域下苗族鼓藏節變遷的過程
苗族鼓藏節變遷的過程主要是分為三個階段:
(一)早期熱鬧階段(1951-1963):新中國成立,在新人民政府的新政策引領下,民眾可以自由過節,此時的古藏節較為熱鬧,在熱鬧的節日氛圍中,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鼓藏節對雷山苗族民眾有著深刻的意義,成為其民族文化的延續。
(二)禁衰落階段(1963-1999):大饑荒災難剛剛結束,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鼓藏節”在當時被視為“封建余毒”之一,與時代發展方向、社會演進過程嚴重不符,因此被監督禁止。但是苗族民眾的呼聲過高,政府允許半邊豬過節。
(三)恢復繁榮階段(1999至今):這一時期,人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為滿足人們生活的物質文化需求以及文化發展,鼓藏節受到旅游業的影響與政府的干預,與社會主義文化融合,成為別具特色的少數民族文化形式。
苗族鼓藏節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變化。在改革開放時期,苗族鼓藏節就生生不息地與社會主義文化開始交融,改革開放對苗族人民最大的印象就是農村生產責任制,對于聚居在山里的苗族來說,耕種是維持生活的重大占比,這一制度對當時苗族人民艱難的生活狀況來說就是雪中送炭,苗族人民只有把物質條件夯實,精神世界才能得到豐富。實行農村生產責任制是苗族鼓藏節文化與社會主義文化融合的重要轉折點,它讓傳統的鼓藏節添加了一絲的色彩,讓鼓藏節取長補短、為己所用。據雷山縣烏流村老人講述,1997年烏流村又迎來13年一度的鼓藏節,同年2月12日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逝世,7月1日時香港回歸到祖國的懷抱。在這次的鼓藏節苗族人民除了祭祀自己的祖先,也祭祀了給苗族人民帶來希望的鄧小平同志,同時用響徹云霄的鼓聲歡迎香港回歸祖國。這些舉動就能表明,苗族鼓藏節在不斷變遷,不斷在與主流文化進行相融合,也不斷的發展與完善自身。
二、文化融合視域下苗族鼓藏節變遷的原因
每一個事物都是由形成到變遷發展的道路,鼓藏節的變遷最深層次的原因在于苗族人民生產和生活方式的改變。苗族鼓藏節最初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四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生存的需要,原始社會生產力落后。在原始社會時期,苗族人民處于狩獵生活和畜牧生活,以當時的生產工具木棒、石頭等是不足以滿足自我的生存需求,大家都是以群居部落的方式來生存,苗族稱鼓社。但是到了畜牧生活時期,食物也隨之增多,但是人們的觀念還在之前的群居當中,把自己家的豬、牛等食物讓鼓社的親戚朋友來分享,這就是之后鼓藏節形式的形成,為彼此的共同生存與共同繁衍。
二是肉食調整的需要,苗族過去的生存環境惡劣。鼓藏節最初是用水牯牛來做祭祀品,但是當時苗族主要的生活經濟來源是用牛來耕地后產生農產品來維持基本生活,所以之后用豬來代替祭祀品。因為環境比較惡劣,豬牛供應不足,所以各支系、各宗族約定,每一年換一個支系或者宗族提供豬牛來進行祭祖。這就形成了現如今的鼓藏節一共分為三年來祭祀,在這三年中又分別分支系、宗族來祭祀的形式。
三是滿足宗教心理的需要。苗族人民通過鼓藏節來共同祭祀祖先,以至于達成共同的精神思想意識,在意識形態中形成共識并形成民族團結。在節日中共同祭祖,同時出現在蘆笙場上,一起跳蘆笙踩鼓點等,都體現出了苗族人民凝聚人心,增強力量。苗族人民舉行鼓藏是在秋收之后,其目的不僅僅是民族團結,更是為了來年更加風調雨順、豐收美滿,對未來生活的美滿期盼。
無論是肉體的生存需要還是心里追求的需要,都體現出了鼓藏節變遷的歷史性和必要性。
三、文化融合視域下苗族鼓藏節變遷的影響
隨著苗族人民生活的現代性轉變,苗族鼓藏節也日益呈現出與社會主義文化、現代文化相融合的趨勢,鼓藏節文化與社會主義文化相融合的影響主要有政治、經濟、文化三個方面。
在政治上,增強了當地苗族人民的政治認同感。苗族是一個聚居的民族,因為歷史遷徙原因,苗族人民是思想就只存在于宗系族之中,并沒有國家這意識,在鼓藏節不斷變遷中受到社會主義文化的影響,不斷形成了國家認同。鼓藏節中的鼓其一的意思就是鼓社之意,這是苗族社會的一種社會基層組織形式。鼓社是氏族制的殘余,自從新中國成立以后,實施的政治政策對鼓社制產生了影響。開始是以大鼓社為中心,生產生活方面由鼓社組織以及制定規則,后來是融合到社會主義制度中。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在雷山縣里,雷山縣政府考慮到苗族的鼓社制已經是一個公社的雛形,為了一個公社的凝聚力,就沒有對公社的人員進行調整,只是派了公社負責人進行監督,這就體現了鼓藏節文化與社會主義文化的融合,也體現了在變遷過程中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認同。
在經濟上,促進了雷山縣地區產業鏈更替發展。苗族鼓藏節在變遷中與社會主義文化相互融合,在借助社會主義文化的平臺上不斷向外宣傳自身的特色文化,把文化產業變成了旅游產業,給雷山縣地區帶來了主要的經濟效益,苗族人民生活幸福美滿,生活社會得到穩定。雷山縣的主要GDP來源于當地的旅游文化產業,苗族鼓藏節利用自身的特色文化走向世界,為當地的旅游文化產業帶來的巨大的經濟效益,提升了苗族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讓苗族人民的生活需求得到了一定的滿足,讓雷山縣打贏脫貧攻堅戰,實現小康社會的因素之一。
在文化上,提高了當地的文化水平以及增強文化自信。在當今文化發展的影響下,當地教育把苗族鼓藏節文化進入到教育中,苗族學子們還學習當地文化,把自身的文化記錄書本中,建立了儲存當地文獻的圖書館,增強了苗族學子對苗族文化的認同。苗族人民通過學習苗族鼓藏節文化和吸取社會主義文化提升了當地的文化水平,做到了文化從原來的口中傳承衍生到書本文字傳承。通過苗族文化與漢族文化的不斷交流,當地苗族人民也開始在學習漢族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斷充實自身的文化;苗族人民開始過漢族的春節、端午節等節日,當地漢族也過起了苗族的吃新節、苗年節、鼓藏節等苗族傳統節日,俗稱“大節三六九,小節天天有”,這些行為造就了當地苗族與漢族的相互交融。
四、文化融合視域下苗族鼓藏節的保護與傳承
在科學技術高度發達、文化普及度飛速進步的時代,社會各方面的條件為苗族鼓藏節文化保護和傳承提供了更為優越的途徑。
(一)國家以及地方政策的不斷支持。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社會主義文化的優越性為鼓藏節文化繼往開來提供了扎實的理論基礎和價值引導。
(二)在制度不斷的完善下苗族鼓藏節文化得到了更好的保障。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第十條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保障本地方各民族都有使用和發展自己的語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風俗自由。同時,2021年1月1日起,新修訂《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民族文化村寨保護條例》正式實施,自實施之日起,該條例為鼓藏節文化傳承的良好性創新性提供了制度支持,該條例首先提出文化村寨的保護,苗族鼓藏節文化始終是凝聚在文化村落之中,文化也得到了新的保障,讓鼓藏節文化在制度的庇佑下得到保障。
(三)大力度宣傳為文化的傳承提供了充分條件。雷山縣政府為了保護與傳承當地苗族文化、傳承鼓藏節的深厚文化底蘊,舉辦了鼓藏節文化活動,在活動中,對鼓藏節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進行了表彰,提高了傳承人的傳承積極性,這也是對鼓藏節文化最深厚的文化底蘊的保護。不僅保護,雷山縣政府通過網絡、媒體、教育等現代化方式對內對外都加大了鼓藏文化的宣傳,鼓藏節的傳承和保護得到保障。
(四)苗族人民的意識覺醒是鼓藏節文化傳承的基礎。在國家扶貧政策的大力支持下,苗族同胞的受教育程度與日俱增,把鼓藏節文化走進課堂,教育是對于民族文化的認知和傳承的首選,提高文化意識的覺醒需要從小培養。教育為苗族文化逐趨先進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增強了苗族人民對自身的文化自信。我們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著力推動苗族文化傳承保護,不斷苗族鼓藏節文化的時代性和包容性,讓民族文化共同體意識扎根在每個苗族兒女心中。
參考文獻
[1]唐千武.雷山苗族鼓藏節[J].杉鄉文學,2013(01):61-63.
[2]李玉文主編.雷山苗族鼓藏節.中國文化出版社,2010.11.
[3]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9.
[4]陳虹.李本大.周虹.少數民族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協同發展.學理論期刊,2020.7.20.
作者簡介
金應(1999-),女,苗族,貴州雷山人,貴州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學生。
基金項目
本文系貴州師范學院2020年校級課題《文化融合視域下苗族鼓藏節變遷研究》(項目編號:2020DXS026)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