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璐瑤
摘要:在“一帶一路”倡議的推動下,以孔子學院為載體的國際漢語教育正在成為促進文化交流、實現相互理解的主要途徑。由于中泰交往的悠久歷史傳統,泰國孔子學院具有獨特的優勢,但是在發展中,也存在一定制約的問題。在對泰國孔子學院相關文獻進行研究與整理后發現,泰國孔子學院在本土化過程中,面臨高素質本土教師缺乏、漢語推廣力度薄弱、中泰文化交流的互動性不高、教師經驗不足等諸多問題。針對以上問題,本文提出了本土師資培養、整合教育資源、編寫本土教材等多方面的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泰國;孔子學院;對外漢語國際教育;對策
1.泰國孔子學院發展現狀
在對外國際漢語交流的過程中,孔子學院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平臺。孔子學院在推廣漢語、展示中國文化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孔子學院的存在是為了幫助世界了解中國文化,理解中國文化,從而更好地學習中國文化。截至2019年6月底,東盟國家已設立37所孔子學院,占全球孔子學院總數的6.86%。其中,泰王國已建成16所孔子學院,占東盟孔子學院總數的43.24%,成為東南亞11個國家中孔子學院最多的國家,為國際漢語教育和中泰文化教育交流做出了巨大貢獻。[1]
據泰國以及中國教育部官方網站近日提供的相關統計數據,泰國目前已經累計約有2000多所全國普通中小學校正在陸續開設中國通用語境下漢語語言教學的培訓課程,在校期間參與學習的學生的總人數已經累計超過100萬,居全球致力于發展孔子學院國家中的首位。目前,漢語在泰國已經基本發展成為除正式通用英語以外的第二大國家通用官方外語。[2]即使是在疫情期間,泰國人民學習中文的熱情也絲毫未減。例如在2021年2月20日至3月13日,宋卡王子大學普吉孔子學院聯合普吉政府行政院、上海大學國際教育學院舉辦“2021年泰南本土中文教師線上培訓”等[3]。
盡管泰國目前孔子學院發展態勢比較好,不僅是第一個將漢語教學納入國民教育體系的國家,也是全球漢語學習熱潮中一個典型的國家,但是,泰國在孔子學院的發展中它也同樣面臨著許多問題,而這基本上是東南亞國家孔子學院存在的共同問題。本文通過深入查閱相關文獻,了解東南亞國家和泰國孔子學院的現狀,對泰國孔子學院進行了研究,總結了孔子學院本土化發展過程中存在的障礙,并提出了相應的改進對策。
2.泰國孔子學院的發展困境
經過對網上搜集到的10余篇關于泰國孔子學院的文獻,發現其中涉及到的共性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
2.1 缺乏高素質本土教師
首先,與當地院校相比,泰國孔子學院擁有更多訓練有素的中國教師,而泰國本土教師較少。眾所周知,教學質量的好壞取決于其漢語師資力量,也同樣直接影響著孔子學院的發展。Shen Yi[4]認為,孔子學院的本土教師數量較少,因此,增加本土教師數量,不斷加強孔子學院本土教師隊伍建設迫在眉睫。其次,雖然培養本土教師的方式多種多樣,但培訓機會較少。據相關數據統計,只有44.44%的機構提供培訓,這充分表明,孔子學院不足夠重視教師培訓,所以有必要加強泰國當地教師的本土化培訓并不斷提高他們的綜合能力,以滿足全面教育的要求。
2.2 漢語推廣力度薄弱
縱觀泰國的16所孔子學院,我們不難發現泰國學校推廣漢語的能力還是比較薄弱的。首先,泰國孔子學院的推廣主要集中于大學校園,輻射面比較窄,小學和中學的普及程度比較低;其次,泰國孔子學校主要設立在曼谷以及曼谷的郊區,造成了區域孔子學院發展不平衡,漢語的推廣力度也很難普及到其他地區。
2.3 文化交流的互動性薄弱
中泰文化交流看似發展蓬勃,實際上交流互動性仍有待提高。在中泰文化交流中,我們往往是主動的一方,置泰國孔子學院于被動的一方,在交流過程中,筆者發現,輸出遠遠大于接受。現如今,在疫情的影響下,許多孔子學院只能進行線上授課模式,減少了中泰雙方實地考察和線下交流互動的機會,不利于課程的推進與文化的交流。加之,國外疫情防控力度較弱,恢復到疫情前的交流互動狀態可能還需相當長的一段時間。
2.4 教師經驗不足
泰國孔子學院在進步與發展的同時,也必然遇到了諸如教師與教材等各個方面的問題。例如在漢語教師選拔方面,由國家漢辦小組選派并選拔出的國際漢語教師及其志愿者大多數都是在校大學生,主要存在著語言不通、教學實踐水平低、文化素養不高等問題。
3.泰國孔子學院擺脫發展困境的對策
3.1 加強本地教師的培養
正如筆者前文所述,泰國孔子學院的地區發展不平衡,曼谷以外的欠發達地區與曼谷地區相差甚遠,發展基礎薄弱,存在一些長期未能得到解決的短板。所以,單靠國家漢辦選派的志愿者來建設泰國孔子學院是遠遠不夠的,培養泰國本土漢語教師和新生代華裔教師才是解決泰國孔子學院師資水平不高和力量薄弱的最好辦法。
3.2提高文化交流的互動性
泰國孔子學院在開展中華文化交流活動時,重點就應該提高兩國文化交流的互動性。“交流什么”強調不僅要向泰國人們展現我們中華文化的偉大之處,還要向他們展現我們當代的大國文化;“如何交流”強調既要注重“傳播”又要注重“互動”。對于疫情期間的線上交流,也要注重交流的實效性,設計更適合線上的文化交流活動。例如線上比賽、線上講座以及線上游學等方式。在這一方面,喀麥隆、吉爾吉斯斯坦、匈牙利、俄羅斯、格魯吉亞等多個國家的孔總學院已經展開了各種嘗試并取得了顯著成果,為其他受到疫情影響的海外孔子學院做出了很好的示范。[5]
3.3編寫本土化的漢語教材
在查閱文獻時,筆者發現,在泰國,學習中文的人很多,但卻并沒有合適的中文教材。就像泰國朱拉隆功大學孔子學院中方院長傅增有在第四屆孔子教育學院大會上介紹說的那樣,適合泰國的教材“內容應該是泰國人所熟悉的,場景大部分應該發生在中國和泰國,課文上應該既有中國的節日,也有泰國的節日”[6]。談及對編寫教材的心得體會,羅輝(《一起學漢語》)表示,“編寫教材,首先要有對教學的熱愛,要有對教學的鉆研精神。只有喜歡,才能做下去。其次,要有創新的想法。現在各種教材越來越多,怎樣才能編撰一部符合時代特點,符合語言習得理論,符合學生學習特點,又有創新思想的教材是值得思考的問題。”這同樣也可運用到編寫泰國本土化教材的經驗之中。
參考文獻:
1. Peng Wenping. Confucius Institute under the Cooperation of China-ASEAN Higher Education: Present Situation and Its Problems[J]. Journal of Quanzhou Normal University, 2011, 29(5).
2. Lin Huadong, Wu Duanya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onfucius Institutes in Southeast Asia[J]. Crossroads: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2013(1):31-35.
[1]Confucius institute headqurters/Hanban
[2]The Localization’s Barrier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onfucius Institutes in Southeast Asian Countries: The Case of Confucius Institutes in Thailand
[3]陳俊羽:《泰國孔子學院辦學模式研究》,云南師范大學學報,2011年。
[4]The Localization’s Barrier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onfucius Institutes in Southeast Asian Countries:The Case of Confucius Institutes in Thailand
[5]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線上教學開啟‘云’上學習新體驗,2021年5月25日。http://www.chinese.cn/page/#/pcpage/article?id=665&page=1
[6]溫明亮:《泰國孔子學院發展研究》,暨南大學,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