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向導 李鵬緋
一、試驗目的
肥料效應田間試驗是獲得各種作物最佳施肥量、施肥比例、施肥時期、施肥方法的基本途徑,也是建立施肥指標體系的重要環節。本試驗為摸清七星農場三區土壤供肥能力,為構建水稻施肥模型、建立施肥分區提供依據。
二、試驗的材料與方法
1、試驗材料
云天化尿素(N>46%),云天化重過磷酸鈣(P2O5>44%),倍豐氯化鉀(K2O>60%)。供試作物為水稻,品種為龍粳31,大棚育苗,苗齡35天。
2、試驗地點
試驗于2020年3月——10月1日在黑龍江省佳木斯市建三江管局七星農場第三管理區進行。
3、試驗地供試土壤基本情況
供試土壤為草甸白漿土。土壤有機質含量38.33(g/kg)達到高產田水平,堿解氮含量179.7(g/kg)達到高產田水平,速效鉀含量239(mg/kg)達到極高水平,pH 5.94屬弱酸性土壤,試驗地綜合肥力等級達到中高產田水平。
4、試驗設計
試驗采用“3414”試驗進行。“3414”是指氮、磷、鉀3個因素,0、1、2、3共4個水平,共14個處理。4個水平的含義:0水平指不施肥;2水平指當地最佳施肥量;1水平=2水平×0.5(該水平為不足施肥水平);3水平=2水平×1.5(該水平為過量施肥水平)。2水平施肥純量N 6.21kg/畝,P2O5 4.35kg/畝,K2O4.6kg/畝。水稻小區規格統一,小區面積32.5平方米(長12.5m,寬2.5m)。
試驗不設重復。小區四周設置保護行5行。
5、田間管理
4月中旬進行打漿整地,打漿后進行PVC板格田。施用基肥,并耙地。 5月10日各小區插秧;5月13日施用返青肥,5月22日施用分蘗肥,7月5日施用穗肥。施肥比例氮肥基肥,返青,分蘗,穗肥比例為3:2:3:2,磷肥全部底肥施用,鉀肥底肥,分蘗肥比例為6:4。
定植密度:穴距13厘米、行距30厘米,每穴6-8株。
中后期管理:插秧后加強水層管理,保持3-5厘米水層,緩苗后進入正常生長管理,主要是加強水肥管理,全生育期灌水9次。
三、試驗結果與分析
1、水稻籽實產量
由表1處理2、3、6、11計算氮肥施用量與產量的關系,可得出施氮量與水稻產量二次函數y = -2.2591x2 + 37.928x + 432.63(R2 = 0.8923)施肥模型。。根據公式進行求導可知水稻最大產量591.84kg/畝時,水稻施用純氮為8.39kg/畝。
施氮量與產量呈二次函數模型關系。說明氮素施用過高,不僅不會增產,還會導致水稻減產,同時還有貪青、倒伏等種植風險因此,作物高產要控制氮素施用量,同時還能起到節本增效的目的。
由表1處理4、5、6、7計算磷肥施用量與產量的關系,可得施用磷量與產量關系模型為直線加平臺模型。隨著施磷量的提升產量呈上升趨勢,施用純磷量為4.3kg/畝時不在增加,畝產量達到最大值610kg。
由表1處理6、8、9、10計算鉀肥施用量與產量的關系,可得出施用鉀量與產量關系模型為直線加平臺模型。隨著施鉀量的提升產量呈上升趨勢,施用純鉀量為4.5kg/畝時不在增加,畝產量達到最大值610kg。
由表1處理1、2、4、6、8、10可以計算缺素對產量的影響。
可知不施肥產量占總產的71.37%,缺少N處理對水稻產量影響最大,產量占比只能達到72.49%,磷鉀肥對植株氮的吸收激發效果不明顯,雖然堿解氮含量很高,但在水稻生產過程中可被利用的氮并不高;缺磷處理產量占比為80.53%,缺素對產量影響次之;缺鉀處理產量占比為89.53%,缺素對產量影響最小。
四、結論與討論
試驗結果顯示在施用氮肥與產量呈二次函數模型,隨著施氮量的提高產由增加到最大值到降低,計算結果為在水稻施用純氮為8.39kg/畝時,產量達到最大591.84kg/畝。
施用磷鉀肥與產量增直線加平臺模型,隨著施肥量的提高產量也持續增加,增加到施用純磷量為4.3kg/畝,施用純鉀量為4.5kg/畝時,產量不會隨著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產量的最大值為610kg/畝
無肥區產量為435.47kg/畝,產量占比為71.37%。缺氮對產量的影響最大,磷肥次之,鉀肥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