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婷
柘城縣地處豫東平原,是全國糧食生產大縣、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全縣常年小麥播種面積99萬畝左右,為有效控制小麥重大病蟲危害,確保小麥穩產增產、糧食生產安全,根據本地實際,總結了如下小麥病蟲草害綠色防控技術。
一、實施化學除草和拔節期病蟲早控
1、提倡冬前進行化學除草。冬前化學除草最佳時期在幼苗期11月中下旬至12月上旬,冬前沒有除草的麥田應在小麥拔節前進行防除。可在日平均氣溫穩定在6℃以上,且未來5天內沒有大幅度降溫,選擇晴好天氣于上午10點至下午4點施藥。
以薺菜、播娘蒿、牛繁縷、豬殃殃澤漆等闊葉雜草為主的麥田,可選用苯磺隆加氯氟吡氧乙酸、二甲四氯、雙氟磺草胺·氟氯酯、唑嘧磺草胺·雙氟磺草胺、雙氟磺草胺·唑草酮等藥劑進行防除;以野燕麥、看麥娘等禾本科雜草為主的麥田,可選用炔草酸、精噁唑禾草靈等藥劑防除;以節節麥為主的麥田,可選用甲基二磺隆防除;對于闊葉雜草和禾本科雜草混生的麥田,可根據草齡草相,選用氟唑磺隆、啶磺草胺,或苯磺隆、氯氟吡氧乙酸和精噁唑禾草靈等按一定比例混配使用。注意除草劑的使用時期一般應在3月10日以前,一定要在小麥拔節前進行。為避免除草劑對下茬作物產生不利影響,春季化學除草嚴禁使用甲磺隆、氯磺隆等殘留期較長的藥劑。
2、小麥返青-拔節期結合化學除草及早防控紋枯病、莖基腐病、紅蜘蛛、蚜蟲等病蟲害。小麥紋枯病病株率達15%時選擇使用烯唑醇、丙環唑、甲霜·惡霉靈、枯草芽孢桿菌等藥劑進行防治;對莖基腐病可選用戊唑醇、己唑醇、氰烯菌酯等防治。防治小麥蚜蟲,可用高效氯氟氰菊酯、噻蟲嗪、吡蟲啉等藥劑進行噴霧防治。在孢囊線蟲病發生田,可采取早春鎮壓、增施氮磷肥、澆水等農業措施,或選用阿維·噻唑膦、阿維菌素·噻蟲胺根部噴淋,也能減輕一定危害損失。
二、準確監測及時防控小麥條銹病
小麥條銹病要在發現零星病葉或田間平均病葉率達0.5%時及時進行區域性統一應急防控,及時封鎖撲滅發病中心,將其控制在點片、初發階段,阻止其向周邊麥區擴散蔓延,最大程度減輕病害損失。防治藥劑可選用烯唑醇、戊唑醇、己唑醇、苯甲·丙環唑、肟菌·戊唑醇等藥劑,要按照說明書藥劑用量稀釋噴霧,同時可以兼治小麥紋枯病、莖基腐病、葉銹病、白粉病等多種小麥病害。
三、抽穗揚花期全面預防赤霉病
小麥赤霉病可防不可治,只有及早做好預防,主動出擊,做到防在發生流行之前,才能控制病害發生流行。
1、加強栽培管理。科學運籌水肥,控制中后期小麥群體數量,創造不利于病害發生的田間環境。
2、嚴把時機,提前預防。如在小麥齊穗—揚花初期如遇連陰雨、大面積結露和霧霾等天氣,容易造成小麥赤霉病發生和蔓延,并且在感病后防治效果差,要重點做好預防工作,防止小麥赤霉病流行。要密切關注天氣變化,在陰雨天氣前后及時施藥。但須注意在小麥揚花期盡量避免施藥,以免造成藥害。
3、選好藥劑和植保機械。推薦選用氰烯菌酯、戌唑醇、苯甲·吡唑醚菌酯、丙唑·唑醇、氰烯·己唑醇等。
四、穗期做好病蟲綜合防治
小麥抽穗至灌漿期是赤霉病銹病、白粉病、葉銹病、葉枯病、麥穗蚜等多種病蟲同時發生危害的關鍵期,可選用合適的殺菌劑、殺蟲劑科學混合施用,從而達到一噴多防的目的。殺蟲劑可選擇吡蟲啉、啶蟲脒、吡蚜酮、噻蟲嗪、高效氯氟氰菊酯、聯苯菊酯、氟氯·蟲啉、噻蟲·高氯氟、阿維菌素等。其中,吡蟲啉和啶蟲脒不宜單一使用,要與菊酯類農藥合理混配噴施;殺菌劑可選用戌唑醇、己唑醇、丙環唑、咪鮮胺、氟環唑、烯唑醇、丙唑·唑醇等;植物生長調節劑可選用蕓苔素內酯、氨基寡糖素、胺鮮酯等。
五、加強病蟲監測,及時發布預報
要重點做好一、二類重大病蟲害(小麥條銹病、赤霉病、穗蚜、紋枯病、白粉病、莖基腐病、葉銹病等)的田監測和預報預警工作。要采取系統調查和大田普查相結合,3天次定點調查,7天一次全面普查,并重視農民群眾反映的病蟲發生信息,全面掌握病蟲發生動態。及時會商分析、科學研判病害發生趨勢,明確重點防控區域最佳防控時間、關鍵防治田塊,及早準確發布預報警信息,爭取防控工作主動權。對條銹病,應適當增加大田普查頻次,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撲滅。
六、推進統防統治,提高防治效果
充分利用有關涉農資金,加大政府購買病蟲害防治服務力度,組織動員專業化統防統治服務組織等社會力量全力投入小麥重大病蟲統防統治工作,推行統一組織發動、統一技術方案、統一藥劑供應、統一施藥作業服務,努力擴大專業化統防統治面積,提高防控效率和效果。特別是優質小麥生產基地、病蟲綠色防治示范區等,確保統防統治全覆蓋。要充分發揮種糧大戶、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示范引領作用,帶動群防群治工作全面開展,確保小麥病蟲草害防控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