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萍
一、中國外交新定位
十八大以來,新一屆政府更加強調內政與外交的統籌和協調。2013 年1月,習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更好“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夯實走和平發展道路的基礎”。在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再次強調,“做好外交工作,胸中要裝著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國內大局就是‘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國際大局就是為我國改革發展穩定爭取良好外部條件,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維護世界和平穩定、促進共同發展?!?同時強調,“要把世界的機遇轉變為中國的機遇,把中國的機遇轉變為世界的機遇”。為了統籌協調涉及國家安全的重大事項和重要工作,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設立國家安全委員會。
二、中國外交新理念
1.、構建新型大國關系
2013年6月,中美元首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安納伯格莊園舉行會晤時,習近平主席對中美新型大國關系的內涵作了精辟概括。一是不沖突、不對抗。就是要客觀理性看待彼此戰略意圖,堅持做伙伴、不做對手;通過對話合作、而非對抗沖突的方式,妥善處理矛盾和分歧。二是相互尊重。就是要尊重各自選擇的社會制度和發展道路,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求同存異,包容互鑒,共同進步。三是合作共贏。就是要摒棄零和思維,在追求自身利益時兼顧對方利益,在尋求自身發展時促進共同發展,不斷深化利益交融格局。這個概念同樣也適用于同歐洲、俄羅斯、印度等大國的關系。
中美是當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兩個國家。兩國經濟總量占世界三分之一、人口占世界四分之一、貿易總量占世界五分之一。近年來,中美兩國關系的發展喜憂參半。一方面,中美高層會晤往來持續不斷,各層次對話交流不斷加強,在應對氣候變化、新能源開發等方面的合作進一步推進。雙方經貿關系持續穩步發展,雙邊投資保護協定談判進入實質性階段。在敘利亞化武危機、伊朗核談判、朝核等國際問題上雙方也進行了良好合作。另一方面,中美關系也出現一些波折。自2013年底以來,美國在涉及中國與一些鄰國的領土爭端問題上,無視歷史與事實,對挑起事端的某些國家一味偏袒。此外,美國司法部以所謂網絡竊密罪名起訴中國軍人,貿易監管部門對中國產品實施密集的“雙反”調查和制裁,一些議員政客和軍方人士在公開場合對中方進行無理攻擊等,為中美關系增添了種種不和諧的聲音。
2.、堅持貫徹正確義利觀
針對我國與發展中國家和周邊國家關系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同這些國家發展關系時要樹立正確義利觀,政治上要堅持正義、秉持公道、道義為先,經濟上要堅持互利共贏、共同發展。對那些與中國長期友好而自身發展任務艱巨的周邊和發展中國家,要更多地考慮對方利益,開展合作時要注意多予少取,早予晚取,絕不搞損人利己,以鄰為壑。
提出正確義利觀,體現了中國是維護世界和平與國際正義的大國這一核心身份定位。近代以來,在西方國家的主導下,“利益至上”、“只有永恒的利益,沒有永恒的朋友”等西方理念被視作國際關系的不變法則。各國爭權奪利,結盟對抗,戰爭頻發。強強必爭、國強必霸似乎成為國際關系歷史的鐵律。在中國外交走向大國外交的關鍵時刻,勢必面臨更多的義利關系,也不斷面對外部世界的猜忌和懷疑。
3、倡導“親、誠、惠、容”的周邊外交理念
在2013年10月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親、誠、惠、容”的周邊外交理念。其要義是,一要堅持睦鄰友好,守望相助;講平等,重感情,常見面,多走動;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的事,使周邊國家對我們更友善、更親近、更認同、更支持,增強親和力、感召力、影響力。二要誠心誠意對待周邊國家,爭取更多朋友和伙伴。三要本著互惠互利的原則同周邊國家開展合作,編織更加緊密的共同利益網絡,把雙方利益融合提升到更高水平,讓周邊國家得益于我國發展,使我國也從周邊國家共同發展中獲得裨益和助力。四要倡導包容的思想,強調亞太之大容得下大家共同發展,以更加開放的胸襟和更加積極的態度促進地區合作。
4.、建立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
在2014年11月底召開的中央外事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要堅持合作共贏,推動建立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堅持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把合作共贏理念體現到政治、經濟、安全、文化等對外合作的方方面面。
當今世界正在發生深刻復雜變化,任何國家或國家集團都再也無法單獨主宰世界事務。各國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同時,世界仍很不太平,人類依然面臨諸多難題和挑戰。國際金融危機深層次影響還未消除,形形色色的保護主義明顯升溫。地區熱點此起彼伏,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和新干涉主義有所上升。
面對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和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持續推進,今天的人類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有條件朝和平與發展的目標邁進,更應努力構建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每個國家在謀求自身發展的同時,要積極促進其他各國共同發展,不能把世界長期發展建立在一批國家越來越富裕而另一批國家卻長期貧窮落后的基礎之上。
三、中國外交新實踐
1、“首腦外交”更加突出
十八大召開后的不到一年時間內,習近平四次出訪,行程約10 萬公里,訪問了14 個國家: 2013 年3 月訪問俄羅斯、坦桑尼亞、南非和剛果共和國; 5月底、6月初對特立尼達和多巴哥、哥斯達黎加和墨西哥三國展開國事訪問,對美國進行非正式訪問; 9 月訪問土庫曼斯坦、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 10月訪問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同年,李克強出訪了印度、巴基斯坦、瑞士、德國、文萊、泰國、越南和羅馬尼亞等國。在這段時間內,中國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共出訪7 次,足跡遍及歐洲、非洲、美洲、亞洲的22個國家,同時還接待了60 多位外國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對中國的訪問。
2、“夫人外交”或“第一夫人外交”更加活躍
第一夫人彭麗媛陪伴習近平第一次出訪俄羅斯即引起世界矚目。隨后,她陪同習近平多次出席重要外交活動,使世界對中國領導人產生了一個全新的認識。彭麗媛還擔任國家衛生計生委預防艾滋病宣傳員、世界衛生組織艾滋病和結核病防治親善大使,并且長期倡議和推動消除貧困等公益事業,在隨訪期間會見當地的婦女兒童,并訪問學校和幼兒園,參與慈善活動,向世界傳遞了一個積極友善的信號,增強了中國外交的親和力,成為首腦外交的一個亮點。
十八大以來,新一屆領導人在國際舞臺上,展開一系列精采的中國亮相,也見證著中國外交新格局的確立。中國秉持著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外交戰略,構建新型大國關系,積極推進周邊外交,統籌與發展中國家關系。不僅堅定表述國家核心利益,同時積極參與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構建。中國外交戰略的調整,向世界傳遞著一個負責任大國的氣度胸懷,同時也為中國成為一個在世界上有影響力的大國打下堅實基礎。